一、中国历史通论 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历史的研究 1
对历史文明遗产应批判继承 1
关于论与史的关系问题 2
谭其骧谈对历史研究工作的意见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 6
范文澜与郭沫若之中国古史分期观献疑 6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7
小块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 8
小农经济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 9
研究中国小农经济问题不应简单地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拟 11
从户籍制度看中国封建制皮下的小农 12
正确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 13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14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主要经济根源 15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源是地主经济制 16
地主阶级的局部更新是中田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 17
论中国封建地主政权对经济的干预 18
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19
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0
“亚细亚生产方式”不具有独特的社会形态的意义 21
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中国的古代社会 22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剩余劳动 24
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产生及其特点 25
中国封建时代的家庭制度 26
中国封建社会商人资本的特征 27
重农抑商辩 28
我国封建时代中央与地方关系述论 29
中国封建社会“豪民经济”的历史作用 30
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地主阶级的构成和贡献 31
“变态封建制度”说质疑 32
关于评价农民起义领袖的几个问题 33
二、中国古代史部分 33
先秦时期 33
应该改变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法 33
关于农民起义领袖受抚及其评价问题 34
中央集权及其财政危机是大规模农民战争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36
“蛮”非贬称辩 37
为战争起源问题正本清源 39
夏代是从原始社会解体到奴隶占有制形成的时代 40
夏墟在晋南崇山之下 41
《夏小正》是一年为十个月的太阳历 42
河南省夏商文化考古取得新成果 43
关于殉葬问题的再认识 45
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 46
商代田猎性质初探 47
殷墟卜辞没有用羌于农业生产的记载 48
甲骨卜辞所见商代天文、历法与气象知识 48
“高宗伐鬼方”史迹考辨 49
中国古代不存在城邦制度 51
西周耕作制度简论——兼评对菑、新、畲的各种解释 52
我国古代农村公社概说 52
西周金文中的“贮”和土地关系 54
周代“国人”探析 55
国人的斗争是春秋时期阶级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55
“国人暴动”的性质不是平民起义 57
宜侯矢封地在河南宜阳 57
试论晋国政治的“尚公”特征 58
略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9
读《春秋》谈两周社会性质 59
子产的“使田有封洫”和“作丘赋” 61
“初税亩”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大变革吗? 62
“爱田”释义辨正 63
论春秋战国时期选宫制度的改革 64
战国时期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哀落和演变 65
商鞅“允许土地买卖”是千古误会 65
商鞅变法发展与保护了小农的个体所有制 66
试论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土地制度 68
先秦法家立法原则初探 69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于战国说 70
韩非的政治思想是地主阶级革命趋向终止的反映 71
不应夸大秦始皇在统一中的作用 72
韩非的君主专制思想和政治权术应该批判 72
秦代官、爵制度变化的奥秘 73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74
西汉分封制具有历史必然性 74
汉朝的和亲政策不能决定汉匈关系 75
西汉酷吏的特点 76
西汉“中外朝”的形成及基作用 77
汉文帝免田租十三年是不可能的 78
汉代公田的“假税”有三种 79
汉代货币赋税的形成和消失的原因 80
汉代豪强经济的历史地位 81
从士族地主兴起看汉代社会性质 83
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怪胎——王莽经济思想试剖 84
新莽时期的工商业政策应基本肯定 85
关于王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86
班超在西域成功的原因 87
东汉党锢之祸的性质和影响 88
我国中古自然经济及其屯田制 89
张鲁政权是农民革命政权 90
再论张鲁政权的封建割据性质 90
世族地主是曹操集团的主要阶级基础 91
曹魏士家不是一个特殊的低贱阶层 92
刘备诸葛亮合作的条件和意义 93
西晋的占田不是授田而是私田 95
占田制下的土地所有权具有二重性 96
论两晋南朝的门阀制度 97
试论门阀士族制度的基础 98
南朝士族与庶族的分化 99
试论魏晋“清谈”的含义 100
南朝对“蛮”族的统治与“抚纳”政策 101
南朝奴隶制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102
论杂户的形成和演变 103
北朝的均田制与鲜卑族的关系 104
北朝隋唐均田制下奴婢、官吏的“授田”实为限田 105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106
北魏僧侣起义是农民起义的一个别支 107
周武帝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108
隋唐五代时期 109
隋朝仓绪库藏问题探索 109
魏征与唐太宗并非完全同心 110
隋炀帝之暴政在于行非常之制 110
科举制度产生于唐 112
唐《御史台精舍碑》与台狱设置 113
唐初土地国有的均田制不占支配地位 114
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封建赋役制所引起的结果 114
谈对两税法的再评价问题 115
中唐财政政策对复苏社会经济的作用 116
武则天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117
武则天是应该基本否定的历史人物 118
唐代“泾原乒变”具有农民起义性质 119
民族融合与唐代藩镇 120
关于牛李党争的几个问题 120
关于对石敬塘评价的几个问题 121
论周世宗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22
宋辽金元时期 123
赵匡胤对历史经验的学习与借鉴 123
宋代农民战争没有形成全国规模的根本原因 124
北宋农民起义地域差异分析 125
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127
北宋“积贫”问题质疑 128
北宋五等版簿考辨 129
论宋代乡村客户的经济地位和封建隶属关系 130
宋代契约佃农已成为农民阶级的主体成份 131
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不平衡性 132
两宋土地经济中的几个主流现象 133
末代榷盐制度述论 133
朱熹经济思想评述 133
宋代鬻卖官田的原因及其后果 135
宋代——中国封建社会奴隶的第一次大解放 136
宋金“富平之战”不应肯定 137
朱熹的政治伦理思想不应完全否定 139
辽朝中期的改革 140
辽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特点和性质 140
辽代鹰路的意义和影响 141
李继迁起兵抗宋不应否定 142
女真对辽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143
完颜宗弼是女真族的杰出人物 144
金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45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的法律 146
元朝前期科举长期停废的原因 147
五户丝制的历史作用 147
元代的植棉与纺织及其历史地位 148
元代印行纸钞是由于生产不发展 149
元代海运之利弊 150
朱元璋集团是一支反元地主武装 151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的经济政策 152
明清时期 153
朱元璋杀戮元勋宿将试析 153
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原因和后果 154
明代里甲制研究 155
明代国内市场变化的主要趋势 156
明代的铺户及其买办制度 157
徽商利润的封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 158
娩明社会商人资本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159
郑和下西洋是明初“朝贡贸易”的继续和发展 160
嘉隆年间的“倭寇海盗”运动是一场新的人民起义战争 160
明代御倭战争的性质 161
黄宗羲是中国的孟德思鸠 162
关于黄宗羲的工商皆本论 165
明代农民的自由化倾向及其意义 166
明代的奴仆与奴仆化佃农 167
从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看土地所有权的分割 167
黄宗羲是地主阶级在野派的思想家 168
试论明清时期商业资本流向土地的问题 169
李自成的平均主义应该肯定 170
大顺政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迫赃助饷” 171
论多尔衮在建立清政权过程中政策的两重性 172
范文程是清王朝创业的功臣 173
范文程是汉奸和刽子手 174
清仞的迁海 175
清初的海禁并未扼杀资本主义萌芽 176
清代前期的禁海闭关政策不应完全否定 177
清代前期的商办矿业和资本主义萌芽 177
清代前期劳动力市场已出现中心价格 178
清代前期地主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179
清代的幕僚对地方政权有积极作用 180
乾嘉学派的产生与文字狱并无因果关系 181
三、中国近代史部分 183
李新提出新的近现代史分期法 183
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线索问题 184
中国近代史体系不能概括为“两个过程”和“三次高潮” 185
毛泽东思想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指南 186
我国近代进步思想家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批判 187
对近代科学何以未能在中国产生之若干原因的分析 188
近代中国曾否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189
林则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190
关于道光帝与林则徐的争论 191
道光帝在禁烟运动中起到组织者的积极作用 192
论道光在鸦片战争中的几个问题 193
中英《川鼻草药》并未签订 194
穆彰阿不是投降派首领 194
太平天国史研究中提出的新课题 195
太平天国“新封建反对老封建说”是反科学的 196
“上帝教”对太平天国的两重性作用 197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反动的 198
洪秀全思想简论 199
太平军北伐失败原因种种 199
太平军进攻上海是否“重大失策” 200
试论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 201
天京事变的罪魁究竟是谁 203
驳石达开“拥众自雄”和“乞降变节”论 204
石达开“远征易制”辨 204
李秀成溃败原因之一是聚敛家私 205
李秀成在苏州的招抚政策是正确的 206
李世贤的历史评价 206
随军家属过多对太平天国的影响 207
宋景诗是农民领袖还是叛徒 208
“辛酉政变”是清朝内部的权力之争 210
评价洋务运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1
怎样用阶级分析法研究洋务运动 212
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作用 213
洋务派的十大是非 214
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的两个前途 214
应全面评价“十年专利”的历史作用 215
关于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讨论观点 216
从“海防议”看洋务运动的性质和洋务派 217
应全面评价李鸿章 218
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也有抵制列强的一面 219
张之洞从清流派向洋务派转化的活动应予基本肯定 220
如何评价洋务派的经济思想 221
要正确评价左宗棠 222
中越两国的封建王朝同是抗法战争失败的罪人 223
驳越南陈辉燎等人对中法战争性质的歪曲 224
中法战争中的张之洞是抵抗派和爱国者 225
如何评价丁汝昌 226
戊戌变法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227
戊戌维新中的光绪皇帝不是洋务派 228
试析谭嗣同之死的主观原因 229
梁启超创造的历史记录 230
如何评价梁启超一生的“屡变屡迁” 231
如何评价杨深秀在变法中的活动 231
张謇为什么提出棉铁主义 232
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后的康有为 233
郑观应并非改良主义实践活动家 234
义和团运动起到粉碎瓜分中国的作用吗 235
义和团既有反封建也有不反封建 236
有关义和团粮需来源的几个问题 237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面面观 238
义和团运动时期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 239
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研宄方法应当改进 240
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 241
国外学者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不同观点 242
如何看待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 243
评孙中山的历史观 244
“军事冒险”论辨析 244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是错误的 245
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救国热潮不能否定 246
章太炎并非改变《民报》的革命宗旨 24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起草人并非宋教仁 248
评价蔡锷的三种观点 249
二次革命前后蔡锷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拥袁派 250
梁启超在护国战争中的进步作用 251
梁启超与巴黎和会 251
王国维死因众说纷纭 252
四、中国现代史部分 253
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53
关于现代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问题 254
李维汉回忆分析瞿秋白“左 倾错误 255
“核心论”“主线沦”妨碍着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 256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257
积极开展“五四”从来中国史的研究 259
华侨在中共党史应占有重要一页 260
军队中党的领导体制的演变 261
民主革命中的土地所有权问题 262
关于党的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263
新民主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独创性贡献 264
党史研究的四个层次 265
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看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 267
中国式革命道路的重要内容 268
毛泽东同志对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探索 269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历史意义 270
马克思学说在中国播传发展的历史特点 271
我党最早提出创建革命队伍的领导人 272
中共旅欧支部的特点 273
中共中央一九二二年四月并没有召开西湖会议 273
“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应属党章 274
“二七大罢工”的提法不够准确 276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 276
北伐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278
如何评价中共四届三次扩大会议 279
国民党改组后的阶级构成 280
胡适的历史学成就及其理论和方法 281
武汉国民政府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 282
重评武汉国民政府北上与东下之争 283
关于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准备问题 284
大革命失败的责任何在 285
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的最初接触 286
关于“福建事变”几个问题的探讨 287
六大对中国革命动力分析的错误 289
关于AB团的几个问题 290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在狱中的最后斗争 291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失败的原因 292
张国焘对知识分子干部的迫害 293
试论“九·一八”事件的起因 294
评“九·一八”事变起因的外部压力论 295
“九·一八”事变与美国的不承认主义 296
长征结束后的红军人数问题 297
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 298
土地革命中阶级政策的变化与共产国际的关系 299
论“祺祥政变”的性质 299
共产国际、苏联对陈独秀在中山舰事件后的右倾错误负有责任 300
蒋介石曾让邵力子捎活绐斯大林请第三国际领导国民党 301
共产国际对中国党的三次左倾错误 302
共产国际“五月指示”是挽救中国革命的正确意见吗 303
共产国际中期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 304
1941——1945年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305
延安整风的历史教训 306
试论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307
对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应如何评价 308
也谈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 309
关于百团大战的几个问题 311
王明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错误翻案是徒劳的 312
汪精卫是奉蒋介石之命公开成立卖国政权的吗? 314
江浙财团析 315
试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 316
“向南发展”到“向北发展” 317
论建国初期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8
党的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去的原因 320
建国初期经济战线的第一个胜利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