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学需要创造——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1
目录 1
第一节 从物质生产方面考察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2
第二节 从精神现象方面考察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8
第三节 从社会革命方面考察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14
第二章 创造需要理论思维 23
第一节 理论思维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4
第二节 理论思维在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0
第三节 不断提高和锻炼理论思维能力 33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智慧的集中表现 40
第三章 思维必须具有创造性——科学创造中的创造性思维 40
第二节 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特征等问题的理解 45
第三节 创造学中的创造技法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55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与社会环境条件 61
第五节 怎样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65
第四章 科学抽象与科学创造——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谈起 70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抽象以及怎样进行科学抽象 70
第二节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科学抽象的具体运用 77
第三节 科学抽象方法的普遍意义 83
第一节 关于原子可分性和物质结构层次无限性的科学预见 88
第五章 科学预见与科学创造——从恩格斯的三大预见谈起 88
第二节 关于生命起源的科学预见 92
第三节 关于人脑思维的科学预见 97
第六章 科学创造需要联想 102
第一节 联想及其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102
第二节 科学创造中的联想是怎样产生的 106
第三节 联想的激化所需要的条件 110
第七章 组合与创造 114
第一节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114
第二节 组合方法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6
第三节 组合作用的思维形式和基本特征 121
第四节 怎样才能发挥组合作用 127
第八章 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与科学创造 132
第一节 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132
第二节 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140
第三节 在科学创造中,要完整地、辩证地把握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 148
第四节 掌握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有助于总结科学创造成果和有效地传播知识 151
第九章 归谬法与科学创造 154
第一节 归谬法是一种强有力的反驳方法 154
第二节 归谬法在哲学、社会科学和政治上的作用 156
第三节 归谬法在自然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160
第十章 逻辑方法与科学创造 166
第一节 比较和分类与科学创造 167
第二节 类比与科学创造 170
第三节 归纳和演绎在科学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 172
第四节 分析和综合在科学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 177
第五节 理想模型 181
第十一章 创新是能动的创造——创新是科学发展必由之途 187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历史是创新的历史 187
第二节 创新必须勇于实践 191
第三节 创新的个性特点需要勇敢 194
第四节 创新要有广阔的视野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197
第五节 创新和破旧是辩证的统一 204
第十二章 要正确对待前人的创造经验——不听前人“教诲”的启示 211
第一节 魏格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前进 211
第二节 维勒敢于“离经叛道” 214
第三节 鲍耶敢于独树一帜 216
第四节 要让思想自由驰骋 217
第十三章 在科学创造中不要为假象所迷惑——透过现象看本质 220
第一节 假象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20
第二节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假象是可以被揭穿或被揭示的 227
第一节 许多西方科学家没有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为何能在科学创造中取得重大成果 237
第十四章 哲学的指导作用与科学创造——哲学是向导 237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在科学创造中的指导作用 244
第三节 科学创造者应成为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254
第十五章 科学创造需要把握各类范畴——科学范畴与哲学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262
第一节 科学范畴与哲学范畴的一般特点及其方法论功能 262
第二节 正确处理科学范畴和哲学范畴的关系,推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271
第三节 关于科学范畴提升为哲学范畴的问题 277
第十六章 科学创造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象马克思、恩格斯那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84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 284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我们的启示 291
第一节 达尔文进化论对当代哲学所发生的影响 294
第十七章 科学创造在复杂斗争中前进——达尔文进化论与现时代 294
第二节 达尔文进化论产生以来所发生的新变化 300
第十八章 阴阳学说是我国传统哲学思维中的重要创造 306
第一节 阴阳学说的产生及其意义 306
第二节 阴阳学说在各门科学中的应用 308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对待阴阳学说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314
第十九章 科学创造中的两军对战——中医中的唯物主义和宗教迷信唯心主义的斗争 320
第一节 祖国医学史上的学术争鸣和医学创造活动 320
第二节 中医中的唯物主义和宗教迷信唯心主义的斗争 330
后记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