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通史 第8卷 两晋南北朝军事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军事科学院主编;朱大渭,张文强著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1371046
  • 页数:546 页
图书介绍:

第八卷 两晋南北朝军事史 1

绪论 1

第一编 两晋军事 17

第一章 两晋的政治和经济概况 17

第一节 西晋的短暂统一 17

一、“高平陵事件”和司马氏专政 17

二、西晋政权的建立 19

第二节 西晋治国方针的失误及其灭亡 20

一、优容士族的占田荫户制 20

二、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制度 21

三、宗王出镇与“八王之乱” 22

四、西晋在内乱中灭亡 25

第三节 东晋的内乱及其被取代 26

一、东晋的建立 26

二、王、庾、桓、谢轮流执政 26

三、偏安一隅和宽容士族的传统国策 29

四、东晋的内乱及其被取代 31

第二章 两晋的军制 33

第一节 中央和地方军事领导体制 33

一、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33

二、地方军事领导机构 34

一、中军 35

第二节 两晋军队体制 35

二、外军 40

第三节 兵役制度 46

一、世兵制 46

二、募兵制 49

三、征兵制 50

第四节 兵种及军队编制和训练 52

一、兵种 52

二、军队的编制和训练 54

一、武器装备 57

第五节 武器装备及后勤供应 57

二、后勤供应 59

第三章 西晋灭吴之战 64

第一节 战前的形势 64

一、孙吴政权的危机 64

二、西晋灭吴的准备 65

第二节 西晋灭吴之战 67

一、西晋灭吴的密谋 67

二、六路水陆大军联合作战取得的胜利 69

一、汉魏之际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内移及分布 75

第四章 西晋末年的流民战争和刘渊的起兵 75

第一节 流民的发生及大起义的酝酿 75

二、西晋推行的阶级和民族压迫政策 77

三、流民的形成与西晋王朝的对策 78

四、各族流民大起义的序幕 80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的农民战争 82

第三节 石勒领导的冀州起义 86

第四节 刘渊建国及灭晋之战 89

一、刘渊于平阳称帝建汉 89

二、刘曜、王弥、石勒攻灭西晋之战 90

一、“王与马共天下”所反映的王权与高门间的矛盾 92

第五章 东晋统治集团之间的内战 92

第一节 东晋政权的内部矛盾及斗争 92

二、南北士族间的矛盾与荆、扬之争 93

第二节 王敦之乱的发生及其败亡 94

第三节 陶侃等平定苏峻叛乱之战 99

第四节 王恭与司马道子之间的内战 104

第五节 桓玄攻破建康之战及其败亡 108

第六章 东晋的北伐战争 113

第一节 东晋前期的南北形势 113

第二节 东晋前期的北伐战争 115

第三节 东晋后期的南北形势 122

第四节 刘裕灭南燕之战 124

第五节 刘裕灭后秦之战 127

第七章 东晋末年的农民战争 133

第一节 东晋的腐败统治及社会矛盾的加剧 133

一、东晋末年政治的黑暗腐败 133

二、五斗米道的广泛传播 135

第二节 孙恩起义 136

一、孙恩起义的爆发 136

二、孙恩义军的三次攻晋战争 137

一、卢循进军广州 140

第三节 卢循、徐道覆分兵北征 140

二、卢循、徐道覆分兵北征及其失败 141

第四节 东晋末年农民战争的历史影响 146

一、农民军对东晋政权的沉重打击 146

二、庶族地主开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147

第二编 十六国军事 148

第八章 十六国兴亡大势 148

第一节 十六国政权的兴亡 148

一、十六国前期各政权的兴亡 148

二、十六国后期各政权的兴亡 151

一、十六国的政治 154

第二节 十六国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 154

二、十六国的经济 158

三、十六国的民族关系 161

第九章 十六国的军制 164

第一节 中央和地方军事领导指挥系统 164

一、大单于和左右辅等胡制军事领导机关 164

二、都督中外诸军事等汉制军事领导机关 165

三、都督与州郡地方军事领导机关 168

一、军队体制 169

第二节 军队体制及兵种 169

二、兵种 174

第三节 兵役制度与后勤供应 178

一、兵役制度 178

二、后勤供应 181

第十章 石勒统一北方的战争 185

第一节 石勒建立以襄国为中心的战略基地 185

第二节 轻骑奇袭幽州之战 186

一、王浚割据幽州 186

二、石勒奇袭幽州的谋略 187

三、破幽州杀王浚 188

一、击败并州刘琨 189

第三节 统一并、冀、青州之战 189

二、破鲜卑段氏 190

三、攻灭青州曹嶷 192

第四节 洛阳决战统一北方 192

一、决战前的北方形势 192

二、大战的序幕——新安及河东之战 194

三、洛阳决战刘曜被俘 196

四、北方的短暂统一 197

第一节 氐族苻氏建立前秦 199

一、苻健据长安建国 199

第十一章 苻坚统一北方的战争 199

二、苻坚代苻生自立为君 200

第二节 攻灭前燕的潞川之战 201

一、鲜卑慕容氏的兴起及建国 201

二、前燕与前秦的东西对峙 202

三、潞川之战 203

四、王猛乘胜灭前燕 205

第三节 前秦统一北方 206

一、兼并仇池杨氏 206

二、前秦灭代 207

三、降服前凉 209

一、谢安当政后东晋政局的稳定 211

第一节 前秦统一北方后的南北形势 211

第十二章 秦晋淝水之战 211

二、王猛为前秦设计的治国方略 212

第二节 淝水战前双方的战略决策及军事部署 214

一、襄阳、彭城争夺战 214

二、前秦的战争准备及战略进攻计划 217

三、东晋的战略防御决策及部署 219

第三节 淝水之战的序战——洛涧之战 220

一、战争经过 220

二、双方作战指导的得失 221

一、谢玄诱敌苻坚中计 222

第四节 淝水决战 222

二、秦军大溃草木皆兵 223

第五节 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原因及其后果 224

一、晋胜秦败的主要原因 224

二、淝水之战的后果 226

第十三章 后燕北魏的参合陂之战 228

第一节 北魏的复国和后燕的建立 228

一、拓跋氏复国及开拓疆土 228

二、后燕的建国 229

第二节 参合陂之战双方的战略目标 231

一、慕容垂与拓跋珪的反目为仇 231

三、拓跋珪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 232

二、后燕的谋略与进兵计划 232

第三节 魏军千里奇袭的参合陂之战 233

一、后燕盲目进军师老而返 233

二、拓跋珪千里奇袭一战成功 233

三、参合陂之战的影响 235

第三编 南朝军事 237

第十四章 南朝各代的更替 237

第一节 刘宋 237

一、刘裕的代晋及改革 237

二、宋文帝时期的“元嘉之治” 238

三、刘宋的皇统之争及其衰败 239

第二节 南齐 240

一、萧道成代宋 240

二、南齐的政治 241

三、南齐的内乱及灭亡 242

第三节 萧梁 244

一、萧衍代齐 244

二、梁武帝的治国方针及政策 245

三、侯景之乱和南朝政治、经济实力的削弱 246

第四节 陈 248

一、陈霸先代梁 248

二、陈朝的政治 249

三、南朝军事实力的衰落 250

第十五章 南朝的军制 252

第一节 军事领导机构 252

一、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252

二、地方军事领导机构 256

三、军事指挥系统的混乱及其后果 259

第二节 兵役制度及军队的编制与训练 260

一、世兵制的衰落 260

二、公私募兵的盛行 261

三、强行征兵制 262

四、军队的编制及训练 264

第三节 兵种、装备及后勤供应 268

一、兵种 268

二、军器、军械的制造及供应 272

第十六章 刘宋元嘉末年的北伐和北魏的南征 278

第一节 宋文帝伐魏的决策及军事部署 278

一、宋廷的北伐谋议 278

二、宋文帝的决策及进攻部署 280

第二节 北魏针对刘宋北伐的战略决策 281

一、北魏统一北方后的国势 281

二、太武帝的反攻决策 282

第三节 战争经过 283

一、刘宋三路北伐及战争初期的胜利 283

二、宋将王玄谟的滑台溃败 285

三、魏军渡淮大举南进 286

四、魏军因“天堑难越”而退军 288

第四节 战争胜败原因及其影响 289

第十七章 刘宋内乱诸战 292

第一节 刘宋政权发生内乱的原因 292

第二节 柳元景等征刘劭之战 294

第三节 沈庆之伐竟陵王刘诞之战 297

第四节 宋明帝讨晋安王刘子勋之战 299

第五节 萧道成两次平乱之战 304

一、平定桂阳王刘休范之战 304

二、平定建平王刘景素之战 307

第六节 刘宋内乱的历史影响 308

第十八章 萧梁伐魏之战 310

第一节 萧梁北伐损失惨重 310

一、梁武帝伐魏的决策 310

二、萧宏临敌怯懦不战自溃 311

第二节 陈庆之北伐攻克洛阳之战 314

一、陈庆之受命进攻洛阳 314

二、孤军奋战洛阳得而复失 316

第三节 萧梁两次伐魏的历史教训 318

第十九章 侯景乱梁之战 321

第一节 侯景降梁 321

一、侯景叛魏降梁 321

二、梁军彭城寒山堰之败 323

第二节 侯景叛梁及其败亡 325

一、寒山堰之战后的梁魏和议 325

二、侯景叛梁攻破台城 327

三、王僧辩、陈霸先讨侯景之战 332

四、侯景篡梁及其败亡 335

第三节 侯景之乱的深远影响 337

第四编 北朝军事 341

第二十章 北朝政权的更替 341

第一节 北魏王朝的兴衰 341

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北方 341

二、文明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 343

三、北魏后期政治的腐败 345

四、北魏分裂为东、西魏 346

第二节 北齐、北周的对峙及北周灭北齐 347

一、东、西魏被北齐、北周所取代 347

二、北齐的反动统治及其衰败 348

三、北周的改革及统一北方 350

第二十一章 北朝的军制 353

第一节 北朝军事指挥机关的沿革 353

一、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变化 353

二、地方行政建制及军事机构的变化 358

第二节 北魏的军队体制 361

一、北魏由部落兵向常备军的转化 361

二、孝文帝改革后的中央军、州郡兵、镇戍兵及谪戍兵 362

第三节 东魏北齐实行的夷汉分兵制 367

第四节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 371

一、军队编制及兵种 375

第五节 军队编制、兵种、装备及后勤供应 375

二、弓、弩、矛、戈及其他军械 380

三、军粮及军械供应 386

第二十二章 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的战争 391

第一节 太武帝继位后的政治形势及统一北方的战争谋略 391

一、北魏与刘宋对立 391

二、北魏被北凉、北燕、大夏及柔然包围 392

三、太武帝统一北方的战争谋略 393

第二节 北魏攻灭大夏之战 394

一、魏主纳崔浩之策首攻大夏 394

二、太武帝用示弱佯退之计大败夏军 395

三、大夏的灭亡 398

第三节 北魏破柔然之战 401

一、柔然政权的建立及其国势 401

二、魏廷进兵柔然的谋议 402

三、轻骑突袭大破柔然 404

第四节 北魏乘胜统一北方 405

一、北魏灭北燕、北凉之战 405

二、北方统一后的南北形势 408

第二十三章 北魏夺取刘宋淮北四州之战 410

第一节 战前的南北形势 410

第二节 尉元指挥的吕梁之战 412

第三节 慕容白曜率兵“席卷三齐” 414

第四节 刘宋青、冀、徐、兖四州尽失的历史影响 417

第二十四章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起义战争 419

第一节 北魏后期政治腐败和各类社会矛盾的加剧 419

一、孝文帝迁都改制后拓跋贵族的门阀化 419

二、门阀政治的僵化及吏治腐败 420

三、北魏政权对人民压迫剥削的加深 421

第二节 六镇起义 422

一、六镇地区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422

二、六镇起义的爆发及对北魏统治者的打击 424

三、六镇起义被北魏和柔然联合镇压 427

第三节 关陇起义 428

一、关陇地区各族人民的联合起义 428

二、起义军的长期奋战 429

三、关陇起义的失败及其原因 433

第四节 河北起义 436

一、“六镇降户”的悲惨处境 436

二、杜洛周、鲜于修礼的相继起义 436

三、葛荣的胜利进军及其失败 439

第五节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的历史影响 441

第一节 尔朱荣掌握朝政后的北魏政治形势 444

第二十五章 高欢消灭尔朱氏势力的广阿、韩陵两大战役 444

第二节 高欢击败尔朱兆的广阿之战 446

第三节 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韩陵之战 448

第四节 广阿、韩陵两大战役的历史影响 450

第二十六章 东魏和西魏间的兼并战争 453

第一节 东西魏的分裂和对峙 453

一、东西魏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453

二、高欢、宇文泰的治国治军政策及双方力量的对比 454

第二节 东西魏间的战争 456

一、潼关之战 456

二、沙苑之战 458

三、河桥之战 460

四、邙山之战 461

五、玉壁之战 462

第三节 对东西魏战争双方指挥谋略的评析 463

第二十七章 周武帝统一北方的战争 466

第一节 周武帝统一北方的战略方针 466

一、周武帝所进行的政治军事改革 466

二、统一北方战略方针的制定及战略部署 468

第二节 北周灭北齐之战 470

一、周武帝仓促进兵临战受阻 470

二、平阳之战的周密谋划及决战决胜 471

三、周军乘胜歼敌,北齐灭亡 474

第三节 北周灭北齐后的南北形势 476

第五编 军事思想、战争谋略及名将事略 480

第二十八章 军事思想和战争谋略 480

第一节 主要军事家的军事思想 480

一、杜预事略及军事思想 480

二、刘裕事略及军事思想 483

三、石勒事略及军事思想 486

四、崔浩事略及军事思想 490

五、宇文泰事略及军事思想 493

第二节 战争谋略 497

一、因势决策、料敌制胜的谋略 498

二、兵不厌诈、出奇制胜的谋略 502

三、“以十击一”、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谋略 503

四、千里奇袭、一战成功的谋略 505

第二十九章 各代名将事略 508

第一节 两晋名将事略 508

一、羊祜 508

二、祖逖 509

三、谢安和谢玄 511

第二节 十六国名将事略 514

一、王猛 514

二、慕容恪 517

三、姚苌 519

第三节 南朝名将事略 522

一、檀道济 522

二、韦睿 526

三、陈庆之 529

四、羊侃 533

第四节 北朝名将事略 536

一、拓跋焘 536

二、高欢 539

三、韦孝宽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