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章概论 1
1.1 同步数字系列的微波传输 1
1.2 SDH微波传输设备 2
1.2.1终端站设备组成 2
1.2.2收发信号流程 3
1.2.3光传输接口(OTI)的组成 7
1.2.4数字信号处理器 7
1.2.5数字微波收发信机 10
1.2.6运行、维护、管理和配置子系统 14
1.3 SDH微波接力通信系统 15
1.3.1 系统组成 15
1.3.2微波站的业务和设备配置 17
1.4 SDH微波传输的技术动向 20
第二章同步数字系列(SDH) 22
2.1准同步数字系列 22
2.1.1 PDH复接等级与复接原理 23
2.1.2高次群复接帧结构 30
2.1.3 PDH数字传输系统的局限性 38
2.2 SDH的速率等级 40
2.2.1 SDH网络节点接口 41
2.2.2 SDH的速率等级 41
2.3 SDH复用原理 43
2.3.1 同步传输模块STM-1的复用原理 43
2.3.2 STM-1的帧结构及开销字节的定义 47
2.3.3 N阶同步传输模块(STM-N)的帧结构 57
2.4指针 59
2.5常用PDH群路信号到STM-1模块的复用方法 67
2.5.1 139264kbit/s信号的复用方法 67
2.5.2 2048kbit/s信号的复用过程 70
2.6 SDH传送网结构 74
2.6.1传送网的基本概念 74
2.6.2分层与分割 75
2.6.3 SDH系统的分层 80
2.7 SDH设备功能参考模型 81
2.7.1 SDH设备的主要特点 82
2.7.2基本单元功能块的功能与接口标准 84
2.7.3几种复合功能块 101
2.7.4管理和定时功能块 102
2.7.5 终端复用设备(TM)的功能框图 107
2.7.6上/下话路复用设备(ADM) 113
2.7.7交叉连接设备(DXC) 117
第三章数字信号基带传输 123
3.1基带传输码型 123
3.1.1二元码 125
3.1.2三元码 129
3.1.3多元码 142
3.1.4基带传输码型选用注意事项 144
3.2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 145
3.2.1相关函数法 145
3.2.2直接法 149
3.3基带信号的波形形成 152
3.4最佳基带系统的误码性能和眼图 160
3.4.1误码性能 161
3.4.2 眼图 166
3.5时钟恢复和相位误差 170
3.6相位抖动和漂移 177
3.6.1抖动和漂移的定义和影响 177
3.6.2传输抖动特性 182
3.7时域均衡 186
3.8伪随机序列与扰码 196
3.8.1 m序列的产生和性质 197
3.8.2扰码与解扰码 204
第四章差错控制编码 207
4.1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207
4.1.1数据错误的类型 207
4.1.2纠错控制方式 208
4.1.3纠错编码的分类 209
4.2检错码 210
4.2.1奇偶校验码 211
4.2.2 比特交织奇偶校验(BIP) 212
4.3线性分组码 215
4.3.1分组码的基本参数 216
4.3.2校检矩阵与生成矩阵 216
4.3.3校正子 218
4.3.4汉明码 219
4.4循环码 220
4.4.1循环码的特点 220
4.4.2循环码编码器 221
4.4.3循环码解码器 223
4.4.4循环冗余校验码(C2RC) 225
4.5 BCH码 227
4.5.1本原与非本原BCH码 227
4.5.2 BCH码的编解码 230
4.6交织码 234
4.7卷积码 235
4.7.1卷积编码器和网格图 235
4.7.2卷积码的距离特性 238
4.7.3卷积码的最大似然解码 241
4.7.4软判和硬判时的分支量度 243
4.7.5维特比解码 244
4.7.6 180°相位透明的卷积码 252
4.7.7删除型卷积码 254
4.8纠错编码的编码增益 257
4.8.1线性分组码的编码增益 257
4.8.2卷积码的编码增益 261
4.8.3频谱利用率保持不变时的编码增益 262
第五章微波传输常用数字调制技术 265
5.1移相键控(PSK) 266
5.1.1四相移相键控(4PSK) 267
5.1.2八相移相键控(8PSK) 270
5.1.3移相键控信号的功率密度谱 276
5.1.4移相键控系统的误比特率 279
5.2多进制正交幅度调制(MQAM) 284
5.2.1 MQAM信号和星座图选择 284
5.2.2 MQAM调制方法 288
5.2.3 MQAM的性能 293
5.3.1 QPSK载波恢复环路 296
5.3相干载波恢复 296
5.3.2 MQAM载波恢复环路 301
5.3.3载波恢复环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309
5.4差分编码 312
5.4.1差分编码原理 312
5.4.2 PSK信号的差分编解码 313
5.4.3部分四进制差分编码 318
5.5 MQAM调制解调电路组成 319
5.6载噪比与噪声带宽 324
5.7网格编码调制(TCM) 327
5.7.1 8PAM信号的网格编码 329
5.7.2 网格编码8PSK、16QAM 334
5.7.3 多维TCM和删除型TCM 339
5.7.4网格编码QAM标准 343
5.7.5 多级编码调制(MLCM) 347
5.8 LEE氏纠错编码和QAM调制 359
5.8.1 LEE氏码的构成 360
5.8.2 LEE氏码的相位透明特性 364
5.8.4 LEE氏码的性能 369
5.8.3LEE氏码编解码器的实现 369
第六章微波帧复用技术 373
6.1微波帧结构 373
6.1.1 STM-1微波帧结构 373
6.1.2 STM-4微波帧结构 378
6.2微波帧复分接原理 379
6.2.1 STM-1微波帧的复接与分接 379
6.2.2主要电路工作原理 383
第七章微波传输信道 389
7.1微波传播 389
7.1.1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389
7.1.2菲涅耳区及其半径 391
7.1.3平滑地面的反射 392
7.1.4大气折射和等效地球半径 397
7.1.5 大气折射对反射点余隙的影响 400
7.1.6球形地面上复杂地形单障碍物时余隙的计算 404
7.1.7微波线路的分类 405
7.1.8工程中K值和余隙hce的选定 406
7.2平衰落及其中断率 411
7.2.1 平衰落的瑞利分布特性 411
7.2.2衰落概率的计算公式 414
7.2.3衰落持续时间的计算公式 415
7.3频率选择性衰落及其中断率 415
7.3.1选择性衰落的定义 415
7.3.2衰落的时域表示 417
7.3.3特征曲线 418
7.3.4选择性衰落的中断率 420
7.4射频波道的频率配置 428
7.4.1频率配置应考虑的因素 428
7.4.2射频波道频率配置方式 429
7.4.3微波中继系统的频率配置 430
7.4.4 SDH常用频段的射频波道配置 434
7.5天馈线和分路系统 442
7.5.1微波天线 442
7.5.2馈线系统 445
7.5.3分路系统 448
8.1频域自动均衡 453
第八章数字微波传输中的补偿技术 453
8.1.1频域均衡器的均衡范围 454
8.1.2频域自动均衡器 454
8.1.3均衡效果的衡量 462
8.2二维时域自适应均衡 465
8.2.1二维时域均衡器 465
8.2.2中频自适应横向均衡器 465
8.3.1抵消器数学模型 468
8.3交叉极化干扰抵消器(XPIC) 468
8.3.2工作原理 471
8.3.3XPIC的实现方式 473
8.3.4抵消器性能 475
8.4空间分集接收 476
8.4.1分集接收的分类 476
8.4.2分集信号的组合方式 478
8.5非线性失真及其补偿技术 488
8.4.3多重空间分集 488
8.5.1信道非线性的一般数学表示 489
8.5.2非线性指标的几种定义 492
8.5.3非线性指标之间几个常用的关系式 496
8.5.4改善微波功放线性的几种措施 499
8.6自适应发信功率控制(ATPC) 506
第九章波道和设备的保护切换 511
9.1通信系统的可用度与不可用度 511
9.2备份工作方式及切换段的可用度 513
9.2.1备份工作方式 513
9.2.2切换方式 514
9.2.3N:1波道备份切换段的可用度 514
9.3基带无损伤切换 516
9.3.1无损伤切换原理及旁通路由 516
9.3.2 1:1倒换系统的构成 519
9.3.3N:1倒换系统的构成 524
9.3.4误码监视方法 527
9.3.5倒换系统的技术要求 537
9.4 STM-4微波传输系统中的保护切换 539
9.4.1光传输接口的1+1保护切换 540
9.4.2微波波道的N:1保护切换 542
9.4.3 OAMP数据通道的保护切换 545
第十章SDH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总体设计 547
10.1假设参考通道 547
10.1.1假设参考连接(HRX) 547
10.1.2假设参考数字链路(HRDL) 549
10.2.1误码率指标 550
10.1.3假设参考数字段(HRDS) 550
10.2传输性能指标及其分配 550
10.2.2误码指标分配 553
10.2.3可用性 561
10.2.4抖动和漂移指标 563
10.3基带接口标准 567
10.4中频与微波接口的主要参数指标 574
10.5调制方式的选择 576
10.6.1设备和干扰恶化定义 580
10.6噪声和干扰及其指标分配 580
10.6.2传输信道模型 581
10.6.3设备恶化量及其分配 582
10.6.4热噪声和干扰噪声 588
10.7性能估算 601
10.8 NEC2000S SDH微波传输设备介绍 613
10.8.1机架配置与端站设备 613
10.8.2TRP-150MB-900型微波收、发信机 616
10.8.3 MDP-150MB-900型中频调制解调设备 626
第十一章光传输通道 655
11.1光传输设备的组成 655
11.1.1光发送部分 657
11.1.2光传输部分 662
11.1.3光接收部分 665
11.2光接口参数及其规范 666
11.2.1 光接口分类 667
11.2.2标准光接口参数 669
12.1.1 TMN的基本概念 682
第十二章SDH微波传输网络管理 682
12.1 电信管理网络(TMN) 682
12.1.2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 684
12.1.3电信管理系统的功能 685
12.1.4电信管理网与SDH微波传输管理网的关系 685
12.2 SDH网管的基本原理 687
12.2.1 SDH传输网管理系统的功能 687
12.2.2 SDH传输管理网的结构和等级 690
12.2.3 SDH网管信息的数据通信通道 694
12.3 SDH微波传输系统的网络管理 699
12.3.1 SDH微波传输管理系统的结构 699
12.3.2运行管理中心(OMC) 701
12.3.3 网元运行管理系统(OMNE) 703
12.3.4设备操作维护单元(OMD) 707
12.3.5 网管系统的内部通信 709
12.3.6 SDH微波传输网络管理软件 710
13.1微波发信机指标测量 713
13.1.1发信机输出功率的测量 713
第十三章SDH微波传输系统性能测试 713
13.1.2发信机载频频稳度和准确度 714
13.1.3发信机杂散和谐波干扰的测量 716
13.1.4发信机输出信号频谱的测量 717
13.1.5发信机输出电压驻波比的测量 718
13.2微波收信机的测量 719
13.2.1收信机噪声系数的测量 719
13.2.3接收机杂散干扰的测量 722
13.2.2本振频率及其稳准度的测量 722
13.2.4接收机本振辐射的测量 723
13.2.5 自动增益控制(AGC)特性的测量 723
13.2.6接收机的捕捉带 724
13.3中频传输通道的性能测试 725
13.3.1振幅/频率特性的测量 725
13.3.2群时延/频率特性的测量 726
13.3.3 中频接口阻抗和回波损耗 727
13.4.1基带输出信号电平和形状的测量 728
13.4.2接口阻抗的测试 728
13.4数字信号接口的测量 728
13.4.3定时抖动的测量 729
13.5误码率的测量 732
13.5.1误码仪的基本原理 733
13.5.2中频自环测试 736
13.5.3射频自环测试 738
13.6特征曲线的测量 739
13.7切换性能测试 741
13.8.1光源频谱特性的测试 742
13.8光传输接口的指标测量 742
13.8.2平均入纤光功率的测量 743
13.8.3消光比的测试 743
13.8.4光发送眼图的测量 744
13.8.5接收灵敏度与动态范围的测试 744
13.9 SDH复用设备和微波传输系统的测试 745
13.9.1 支路信号传输功能的测试 746
13.9.2 STM-1帧结构的测试 747
13.9.3 SDH传输分析仪的功能与技术要求 748
13.9.4 SDH传输分析仪ME3520A 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