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上篇;结构展开 6
第一章 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基础 6
1—1 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6
1—2 生产力现状的考察 8
1—3 改善生产力结构的机能,建立高效率的生产力系统 15
第二章 多层次——普遍存在的现象 21
2—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1
2—2 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状态 24
2—3 多层次与多元化 28
2—4 多层次发展的系统性 32
第三章 区域一不可超越的空间 36
3—1 区域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6
3—2 区域化的客观条件 41
3—3 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是区域化的基础 44
3—4 实现区域化必须贯彻的原则 46
第四章 古老产业的新生 49
4—1 农业——古老的基础产业 49
4—2 农业现状的考察 51
4—3 新时代的农业 56
第五章 致富之道的探索 60
5—1 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60
5—2 工业发展的客观条件 64
5—3 工业发展的总体策略 68
第六章 末又未末:第三产业的发展 75
6—1 区间参数 75
6—2 第三产业发展能力的客观分析 78
6—3 发展途径的选择 81
7—1 武陵山区位与环境 86
第七章 山区形象 86
中篇:模式分析 86
7—2 经济开发的宏观系统 92
7—3 产业结构的选择 95
7—4 经济发展的多层次规划 98
7—5 武陵山区的小区域整治 100
第八章 边区模型 103
8—Ⅰ:新疆经济运行模式 103
Ⅰ—1 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运行系统 103
Ⅰ—2 两种不同系统的运行状态 104
Ⅰ—3 运行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106
Ⅰ—4 经济运行各环节的衔接 108
8—Ⅱ:西藏经济发展模式 111
Ⅱ—1 经济发展的瓶颈:交通障碍 111
Ⅱ—2 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113
Ⅱ—3 市场导向 117
Ⅱ—4 创建发展极 119
第九章 双向发展——一种新的构思 121
9—1 传统:单一东向发展 121
9—2 迈向2000年的思考 125
9—3 重新选择:双向发展 127
9—4 双向发展的关键:搞活边境贸易 131
第十章 在大与小之间 135
10—1 经济发展目标模式总是建立在具体的资金基础上——资金分析 135
10—2 经济发展目标模式是由人去展开的——人素质的分析 138
10—3 经济发展目标模式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社会环境分析 141
10—4 余论 145
下篇:理论与未来 150
第十一章 经济发展的整体观 150
11—1 整体性的内涵 150
11—2 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整体效应 153
11—3 整体观的基本思想 158
第十二章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相变分析 163
12—1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两相——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63
12—2 相变因素的动态分析 169
12—3 相变的社会选择 173
第十三章 从无序走向有序 177
13—1 经济发展旧格局的“稳定状态” 177
13—2 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无序状态 180
13—3 从无序到有序的过渡 185
13—4 经济发展新秩序 189
第十四章 人·社会·自然 193
14—1 人、社会、自然所构成的环境 193
14—2 经济发展过程的环境问题 195
14—3 并不是回归自然 202
14—1 经济发展行为的修正 205
第十五章 经济发展之后 209
15—1 嬗变 209
15—2 凤凰涅槃 214
15—3 西部崛起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