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光学测量基础 1
1.1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1
1.2 目视光学仪器的对准误差和调焦误差 13
1.3 光学测量仪器的基本部件 16
1.4 准直检测新技术 21
第二章 光学玻璃主要光学性能测量 32
2.1 光学玻璃折射率与色散的测量 32
2.1.1 V棱镜法 33
2.1.2 最小偏向角法 39
2.2 光学玻璃的双折射测量 42
2.2.1 干涉色法 43
2.2.2 四分之一波片法 45
2.3 有色光学玻璃光谱特性的测量 49
第三章 光学零部件的基本量测量 56
3.1 光学面形偏差的检测 56
3.1.1 斐索平面干涉仪检测面形偏差 57
3.1.2 斐索球面干涉仪检测面形偏差 59
3.1.3 刀口阴影法检测面形偏差 66
3.1.4 全息干涉法检测面形偏差 74
3.1.5 超精镜面的干涉检测方法 78
3.2 球面曲率半径的测量 83
3.2.1 机械法 83
3.2.2 自准球径仪法 87
3.2.3 自准望远镜测量法 89
3.2.4 平行板剪切干涉法 94
3.3 平面光学零件光学不平行度测量 97
3.3.1 自准直法测光学不平行度 98
3.3.2 等厚干涉法测光学不平行度 104
3.3.3 激光点光源干涉法测不平行度 110
第四章 光学系统特性参数检测 115
4.1 显微系统特性参数检测 115
4.1.1 显微系统放大率的检测 115
4.1.2 显微镜物镜的数值孔径检测 117
4.2 望远系统光学特性参数的检测 119
4.2.1 视度检测 119
4.2.2 视差检测 124
4.2.3 视放大率的检测 129
4.3 照相物镜光学特性参数检测 131
4.3.1 相对孔径的检测 132
4.3.2 有效光阑指数的检测 134
4.3.3 渐晕系数的检测 137
4.3.4 象面照度均匀度的检测 139
4.3.5 变焦距照相物镜象面稳定性检测 142
4.4 焦距和顶焦距的测量 145
4.4.1 放大率法 147
4.4.2 附加透镜法 150
4.4.3 附加接筒法 151
4.4.4 精密测角法 153
4.4.5 平面光学元件最小焦距的测量 154
第五章 光学系统象质检验与评价 160
5.1 星点检验 160
5.2 分辨率检测 171
5.3 物镜几何象差检测 187
5.3.1 哈特曼法检测几何象差 187
5.3.2 摄影物镜畸变检测 195
5.3.3 刀口阴影法检测几何象差 204
5.4 物镜波象差检测 217
5.4.1 泰曼-格林干涉仪检测波象差 217
5.4.2 剪切干涉法检测波象差 224
5.4.3 波面位相自动探测技术 232
5.4.4 干涉图形的自动判读 241
第六章 光学系统杂光与透射比检测 248
6.1 光学系统的杂光 248
6.2 杂光系数的检测 253
6.3 杂光扩散函数(GSF)的检测 259
6.4 检测条件的标准化 263
6.5 光学系统的透射比 268
6.6 光学系统透射比的检测 274
6.7 照相物镜色贡献指数(CCI)的检测 281
第七章 光学传递函数测量 290
7.1 光学传递函数测量基础 290
7.1.1 光学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 290
7.1.2 光学传递函数测量概述 301
7.2 光学传递函数的扫描测量法 305
7.2.1 光学傅里叶分析法 305
7.2.2 光电傅里叶分析法 311
7.2.3 数字傅里叶分析法 317
7.3.1 光学传递函数的表示及评价方法 325
7.3 用光学传递函数评价象质 325
7.3.2 光学传递函数与其它象质检测的关系 334
光学测量实验技术 339
实验一 平行光管调校 339
实验二 准直检测的新方法 345
实验三 V棱镜折光仪测折射率与色散 348
实验四 最小偏向角法测玻璃折射率 354
实验五 光学零件曲率半径测量 357
实验六 放大率法测量焦距和顶焦距 363
实验七 平面光学元件的光学不平行度测量 367
实验八 激光点光源干涉法测棱体转镜的角差与棱差 372
实验九 泰曼干涉仪检测双象差 374
实验十 平面干涉仪检测面形偏差 377
实验十一 激光球面干涉仪检测面形偏差 379
实验十二 全息干涉法检测面形偏差 382
实验十三 刀口阴影法检验面形偏差 384
实验十四 望远镜的视度与视差检测 388
实验十五 光学系统分辨率检测 392
实验十六 光学系统的星点检验 395
实验十七 刀口阴影法检测几何象差 397
实验十八 泰曼干涉仪检测波象差 403
实验十九 光学系统透射比的测量 406
实验二十 光学系统杂光系数测量 409
实验二十一 光学传递函数测量(光电傅氏分析法) 412
习题与思考题 415
参考文献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