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栽培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6119·883
  • 页数:47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玉米生产概况 1

第一节 玉米生产的重要意义 1

一、玉米是高产作物 1

二、玉米有良好的食用品质 2

三、玉米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质饲料 3

四、玉米是发展工业的重要原料 4

五、玉米的药用价值 4

一、玉米的起源 5

第二节 玉米的起源和传播 5

二、玉米在世界的传播 6

三、我国玉米的栽培历史 8

四、我国玉米栽培的历史经验 9

第三节 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 11

一、我国发展玉米生产的经验 12

二、我国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 13

三、我国玉米的分布和栽培特点 14

第四节 我国玉米产区的划分 17

一、北方春播玉米区 19

二、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 20

三、西南山地玉米区 22

四、南方丘陵玉米区 24

五、西北灌溉玉米区 25

六、青藏高原玉米区 25

第二章 玉米的器官 27

第一节 营养器官的形态与生长 27

一、根 27

二、茎 39

三、叶 44

第二节 生殖器官的形态与发育 51

一、花序 51

二、雌、雄穗的分化 55

三、授粉与受精 58

第三节 种子 61

一、种子的形态构造 61

二、种子的发育与形成 62

三、种子的发芽 64

一、叶片与根层的同伸关系 66

第四节 玉米器官的同伸关系 66

二、叶片与节间的同伸关系 67

三、先生叶片与后生叶片、叶鞘的同伸关系 68

四、雌穗与雄穗分化期的对应关系 69

五、展开叶与穗分化期的对应关系 69

第一节 玉米的生育时期与生长动态 75

一、玉米的生活史 75

第三章 玉米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75

二、玉米的生育时期与阶段 76

三、玉米生长动态 80

第二节 玉米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81

一、玉米单株干物质的积累 81

二、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 83

三、光合产物在器官间的运转与分配 88

第三节 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 92

一、温度 92

二、光照 97

三、水分 100

四、矿质养分 101

五、土壤 103

第四章 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107

第一节 玉米光合器官的结构及其光合特性 107

一、玉米光合器官的结构 107

二、玉米的光合特性 108

一、玉米干物质积累与栽培技术的关系 110

第二节 玉米产量的形成 110

二、产量容积与产量内容的“库”、“源”关系 112

三、玉米籽粒产量与植株干物质产量的关系 117

第三节 构成玉米产量的因素 118

一、群体叶面积对产量形成的作用 118

二、光合势对产量形成的作用 122

三、净同化率与玉米产量形成的关系 124

第五章 我国玉米的栽培制度 129

第一节 玉米栽培制度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129

一、轮作 129

三、间作和套种 131

二、复种 131

第二节 我国玉米的主要轮作制度 136

一、北方春播玉米区 136

二、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 137

三、西南山地玉米区 138

四、南方丘陵玉米区 140

第三节 我国玉米的主要种植方式 141

一、玉米的间作方式 141

五、西北灌溉玉米区 141

二、玉米的套种方式 143

第四节 玉米间作、套种的主要栽培技术 147

一、品种组合 147

二、畦宽、带比 149

三、间、套时期 151

四、种植密度 153

五、加强肥水管理 154

第一节 玉米的土壤改良及培肥地力的途径 157

一、玉米的土壤改良 157

第六章 土壤耕作 157

二、培肥地力 166

第二节 耕地整地的效果 168

一、深耕的增产效果 168

二、深耕的作用 170

第三节 深耕整地的技术原则 174

一、前茬处理 174

二、耕地原则 175

三、整地原则 176

四、垅作、畦作和砂田耕法 177

第四节 耕作机械化 179

一、耕地整地机械 179

二、机耕机耙作业方法 182

三、深松耕法 183

第七章 玉米良种利用 189

第一节 我国玉米品种资源及其利用 189

一、我国玉米的分类 189

二、品种资源的整理及利用 192

三、群体改良品种 193

一、玉米的杂种优势 194

第二节 良种在生产上的作用 194

二、玉米杂交种的种类及其增产作用 195

三、玉米杂交种的合理利用 198

四、我国主要优良玉米杂交种 200

第三节 玉米良种繁育 206

一、良种繁育制种技术 207

二、提高繁育制种产量的措施 211

三、种子质量标准化 214

一、玉米种子萌发的条件 219

第一节 玉米的发芽与出苗 219

第八章 播种 219

二、玉米的出苗过程 220

三、出苗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221

第二节 玉米播种前的种子准备 222

一、种子精选 222

二、种子处理 223

第三节 玉米的播种期 226

一、玉米适时播种的增产意义 226

二、确定适宜播种期的依据 229

三、我国不同玉米产区适宜播种期的范围 232

第四节 玉米的播种技术 233

一、播种量 233

二、播种方法 234

三、机械化播种 235

四、播种深度 238

五、播种后镇压 238

第九章 玉米的种植密度与方式 241

一、玉米的群体结构及其发展规律 242

第一节 玉米的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 242

二、群体叶面积的合理范围与光分布特性的相依性 246

三、群体叶面积的发展及其规律性 250

四、光合势 252

五、净同化率 252

六、经济系数 254

第二节 玉米群体与个体的相互关系 255

一、密度对个体的影响 255

二、密度对群体的影响 259

一、密度效应法则 261

第三节 密度效应 261

二、产量一定值法则 263

三、密度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264

四、密度与植株生育性状的关系 270

第四节 密度与产量的理论方程 273

一、常态产量曲线 273

二、非常态产量曲线 278

第五节 玉米的种植方式 280

一、玉米等行距和宽窄行对产量的影响 281

二、每穴株数及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286

第十章 施肥 291

第一节 玉米的营养特性 291

一、玉米不同器官营养成分的分布 291

二、春玉米营养元素的吸收动态和数量 293

三、夏玉米营养元素的吸收动态和数量 297

四、玉米的需肥量与施肥量 302

一、土壤供肥条件与施肥的关系 304

第二节 施肥与栽培条件的关系 304

二、肥料性质、成分与施肥的关系 306

三、气候和栽培条件对施肥的影响 306

第三节 施肥技术 307

一、基肥 308

二、种肥 310

三、追肥 313

第一节 玉米灌溉的生理基础 323

一、水分在玉米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323

第十一章 灌溉与排水 323

二、玉米的吸水方式 324

三、玉米水分的散失 325

四、水分代谢与玉米生长的关系 325

第二节 玉米的需水量和需水规律 326

一、玉米的需水量及其影响因素 326

二、玉米的需水规律 332

第三节 玉米的灌溉 334

一、玉米灌溉的意义 334

二、玉米的合理灌溉 335

三、玉米的灌水方法 348

第四节 排水 354

一、淹涝对玉米的危害 354

二、玉米绯水的重要性 355

三、排水方法 355

第十二章 田间管理 359

第一节 苗期管理 359

一、苗期生长特点 359

三、管理措施 360

二、苗期管理的主要目标 360

第二节 穗期管理 366

一、穗期的生育特点 366

二、穗期管理的目标 366

三、穗期管理措施 367

第三节 花粒期管理 371

一、玉米后期的发育特点 371

二、管理措施 372

第一节 抗旱栽培 377

一、干旱的类型及其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377

第十三章 特殊栽培法 377

二、玉米的耐旱能力 378

三、旱地耕作保墒措施 379

四、抗旱播种技术 380

第二节 抗涝栽培 382

一、涝害的发生及其危害 382

二、涝害减产的原因 382

三、玉米的耐涝性 384

四、提高玉米抗涝性的措施 385

一、低温冷害的发生及其危害 387

第三节 抗冷栽培 387

二、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低温的反应 388

三、低温冷害的防御措施 389

第四节 抗盐碱栽培 392

一、土壤含盐分过多的害处 392

二、玉米的耐盐性 393

三、盐碱地的耕作技术 394

四、盐碱地的保苗技术 396

第五节 育苗移栽 397

一、育苗移栽增产的原因 398

二、育苗方法 399

三、苗床管理 399

四、移栽技术 400

五、移栽后的管理 401

六、移栽补苗技术 401

第十四章 防治病虫草害 405

第一节 玉米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405

一、玉米大斑病 405

二、玉米小斑病 408

三、玉米圆斑病 411

四、玉米丝黑穗病 412

五、玉米黑粉病 413

六、玉米矮花叶病 414

七、玉米粗缩病毒病 414

八、玉米干腐病 415

九、玉米茎腐病 416

十、玉米茎基腐病 417

一、地下害虫 418

第二节 玉米主要害虫及其防治 418

二、玉米螟 423

三、粘虫 424

第三节 玉米田主要杂草及其防治 426

一、玉米田的主要杂草种类 426

二、杂草的综合防治措施 427

一、玉米的后熟作用 429

二、收获时期 429

第一节 收获与脱粒 429

第十五章 收获与储藏 429

三、田间测产 430

四、收获方法 431

五、脱粒方法 433

第二节 干燥 433

一、干燥对储藏的意义 433

二、干燥的方法 434

第三节 储藏 437

一、玉米果穗的吸湿性和解湿性 437

二、玉米籽粒储藏期间的生命活动 438

三、玉米籽粒储藏期间的带菌情况 439

四、玉米储藏期间温度和水分的变化 441

五、储藏的方法和管理 442

第四节 种用玉米的干燥和储藏 448

一、玉米不同成熟度和温度、含水量对种子品质的影响 448

二、种用玉米果穗储藏 449

三、种用玉米籽粒储藏 450

第一节 饲用玉米栽培 453

一、选用良种,调整播种时期 453

第十六章 饲用玉米的栽培、青贮及利用 453

二、因地制宜,确定种植方式 454

三、增加密度,加强田间管理 454

四、适期收获,确保饲料质量 455

第二节 饲用玉米青贮 456

一、青贮的好处 456

二、青贮的原理和方法 457

三、青贮窖的修建 459

四、青贮程序 462

六、开窖 463

五、青贮饲料的质量鉴定标准 463

第三节 饲用玉米的利用 464

一、籽粒 464

二、青贮玉米 465

三、青饲 467

四、干饲 467

(一)生育时期记载 469

(二)植株性状调查 469

一、玉米栽培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 469

附录 469

(三)收获期田间调查及测产 470

(四)室内考种项目 470

二、玉米大斑病分级调查标准 471

(一)发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471

(二)发病率、病情指数计算方法 471

三、玉米小斑病分级调查标准 472

(一)发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472

(二)发病率、病情指数计算方法 472

四、抗螟食叶级别划分标准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