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2月-1937年3月 1
《新俄文学的曙光期》译者序 1
革命与知识阶级 2
《艺术之社会的基础》译者附记 8
《文学评论》译者小记 9
《社会的作家论》题引 11
《萌芽月刊》编者附记 14
《萌芽月刊》编辑后记 17
上海新文学运动者底讨论会 24
常识与阶级性 25
左翼作家联盟底成立 27
讽刺文学与社会改革 29
《李守常<五一运动史>》编者附语 34
我们同志的死和走狗们的卑劣 36
统治阶级的“反日大众文艺”之检查 40
关于革命的反帝大众文艺的工作 50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 57
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 69
民族革命战争的五月 75
关于《总退却》和《豆腐阿姐》 79
致《文艺新闻》的一封信 84
并非浪费的论争 87
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 94
关于抗日统一战线与文学运动 109
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 119
1937年10月-1945年5月 124
鲁迅与民族统一战线 124
鲁迅与中国民族及文学上的鲁迅主义 127
关于“艺术大众化” 140
令人战栗的性格 151
形式问题杂记 156
民族性与民族形式 161
论两个诗人及诗的精神和形式 164
论典型的创造 172
过渡性与独创性 180
关于形象 183
文艺与政论 191
憎恶 198
历史的分析和批判 200
《乡风与市风》序 204
同化力 208
他化力 210
创造力 212
并非妇女的特性 214
谈“根底” 218
民族文化 222
谈士节兼论周作人 228
过去的拥抱 237
理想主义 239
“混乱” 241
“灵魂” 244
再谈“灵魂” 247
感情的沟通 250
论利害与超利害 255
什么一种力 259
简论市侩主义 261
一点考察 266
思想与实际 269
理论与实践的一致 271
无聊与恶趣 275
论友爱 279
对光明的拥抱力 304
在普通商品之上 311
仍可以挤 313
人民的课题 315
可悲的结交种种 324
“高洁”与“低劣” 340
论艺术力及其它 352
论平庸 376
“蒙” 386
论虐杀 390
火狱 395
有人类意义的“尾声”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