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和分类 4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定义 4
第二节 非传染病和传染病 5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6
第四节 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 7
第二章 植物的非传染病 9
第一节 缺素症 9
第三节 温度失调 11
第二节 水分失调 11
第四节 药害 12
第五节 土壤中有毒物质 12
第六节 大气污染 13
第七节 非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 14
第八节 非传染病和传染病的相互关系 15
第三章 寄生现象概论 17
第一节 生态系和物种之间相互关系 17
第二节 腐生、寄生和共生 18
第四节 致病性和抗病性 19
第三节 寄生性和致病性 19
第五节 寄生专化性和寄主范围 20
第六节 柯赫氏法则 20
第四章 植物病原真菌 22
第一节 概说 22
第二节 藻状菌纲 26
第三节 子囊菌纲 35
第四节 担子菌纲 44
第五节 半知菌类 57
第五章 植物病原细菌 63
第二节 黄单胞杆菌 64
第一节 假单胞杆菌属 64
第三节 野杆菌属 66
第四节 欧氏杆菌属 68
第五节 棒状杆菌属 68
第六节 植物细菌病害要点 69
第七节 类立克次体 69
第六章 植物病毒和类菌原体 71
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本质和性状 71
第二节 植物病毒病害侵染规律的要点 78
第三节 植物病毒的分类、命名和鉴定 85
第四节 类病毒和类菌原体 86
第七章 植物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89
第一节 植物线虫 89
第二节 寄生性种子植物 93
第八章 植物传染病的病程和侵染循环 97
第一节 病程 97
第二节 侵染循环 102
第九章 植物的抗病性 106
第一节 致病机制 106
第二节 抗病性概念和机制 108
第三节 抗病性和致病性的相互关系 111
第四节 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遗传 115
第五节 抗病性的利用 117
第十章 环境对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119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病害 119
第二节 人为环境因素与病害 121
第三节 环境对病害流行影响的复杂性 122
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流行规律和预测 126
第一节 流行三要素和流行主导因素 126
第二节 流行过程及其系统分析 133
第三节 病害流行的预测预报 140
第一节 基本原理和原则 145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防治 145
第二节 防治的主要方法 151
实验指导 167
实验指导使用说明 167
实验要求 167
实验一 植物病害的症状观察 167
实验二 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171
实验三 制片及显微镜操作技术 173
实验四 藻状菌(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 177
实验五 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 178
实验六 半知菌及其所致病害 179
实验七 植物病毒病及其传染方式 180
实验八 植物病原细菌、线虫及其所致病害 182
实验九 柯赫氏法则(一)--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 184
实验十 柯赫氏法则(二)--接种诱发和病原物致病性的证实 189
实验十一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191
实验十二 植物病害调查方法及损失估计 193
实验十三 病害的化学防治试验 195
附录 灭菌技术 198
参考读物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