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对象 1
一、古生物学及其内容 1
第一篇 通论 1
二、化石及其保存条件 2
三、化石的保存类型 3
四、化石化作用 6
一、生物的分类单位 7
二、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7
第二章 生物的系统与分类 7
三、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 10
第三章 生物与环境 12
一、概述 12
二、海洋环境分区和海洋生物 12
三、大陆环境分区 13
四、环境因素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4
五、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16
六、生物群落及生物埋藏 16
一、生命的起源与有机体的发展 19
第四章 生物的演化 19
二、物种形成 20
三、生物进化的一些重要规律 22
第五章 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25
一、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的建立 25
二、划分和对比地层 25
三、在研究古地理、古气候方面的意义 27
四、在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应用 27
五、在地球化学和矿产研究中的应用 28
一、概述 29
第二篇 各论 29
第六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29
二、放射虫目(Radiolaria) 30
三、有孔虫目(Foraminiferida) 31
四、?亚目(Fusulinina) 38
五、有孔虫的地史分布 45
六、有孔虫的生态 46
一、一般特征 49
第七章 海绵动物门(Spongia) 49
二、骨骼形态 50
三、分类 51
四、生态及地史分布 53
第八章 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 55
一、一般特征 55
二、骨骼构造 56
三、分类 57
四、古生态及地史分布 58
第九章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61
一、概述 61
二、水螅纲(Hydrozoa) 62
三、原始水母纲(Protomedusae) 64
四、钵水母纲(Scyphozoa) 64
五、珊瑚纲(Anthozoa) 66
六、四射珊瑚亚纲(Tetracoralla) 67
七、异珊瑚目(Heterocorallia) 76
八、横板珊瑚亚纲(Tabulata) 77
九、六射珊瑚亚纲——石珊瑚目(Scleractinia) 81
十、珊瑚的生态 83
第十章 蠕虫动物(Vermes) 85
一、概述 85
二、蠕虫动物主要特征及其进化意义 85
三、蠕虫动物各主要门类特征及化石保存 86
四、环节动物门(Annelida) 87
一、一般特征及分纲 89
第十一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89
二、腹足纲(Gastropoda) 92
三、双壳纲(Bivalvia) 96
四、头足纲(Cephalopoda) 106
五、竹节石纲(Tentaculita) 119
六、软舌螺纲(Hyolitha) 120
第十二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123
一、概述 123
二、三叶虫纲(Trilobita) 124
三、肢口纲(Merostomata)与蛛形纲(Arachnida) 132
四、鳃足纲——介甲目(Conchostraca) 133
五、介形虫纲(Ostracoda) 135
六、昆虫纲(Insecta) 138
第十三章 苔藓动物门(Bryozoa) 141
一、概述 141
二、苔藓动物的硬体构造 142
三、分类及代表属例 143
四、苔藓动物的生态及其地层意义 145
二、形态构造 147
第十四章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147
一、概述 147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 153
四、生态 161
五、地史分布 163
第十五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165
一、概述 165
二、海胆亚门(Echinozoa) 166
三、海扁果亚门(Homalozoa) 168
四、海百合亚门(Crinozoa) 169
五、海星亚门(Asterozoa) 174
第十六章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及笔石纲(Graptolithina) 175
一、概述 175
二、笔石纲的基本构造及笔石枝的分枝 176
三、笔石纲分类 178
四、笔石类的地史分布和演化趋向 179
五、笔石动物的生态 182
一、概述及分类 184
第十七章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184
二、鱼形动物的一般特征及无颌纲(Agnatha) 186
三、盾皮纲(Placodermi)和棘鱼纲(Acanthodii) 188
四、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188
五、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189
六、鱼类的演化及陆生四足动物的起源问题 190
七、两栖纲(Amphibia) 190
八、爬行纲(Reptilia) 192
九、鸟纲(Aves) 198
十、哺乳纲(Mammalia) 199
第十八章 古植物学(Paleobatany)附孢子、花粉简介 206
一、概述 206
二、低等植物(LowerPlants或Thallophyte)简介 207
(一)低等植物的一般特征 207
(四)甲藻植物门(Pyrrophyta) 209
(五)金藻植物门(Chrysophyta)——颗石藻类(Coccolithophorides) 209
(三)硅藻植物门(Bacillariophyta) 209
(二)蓝藻植物门(Cyanophyta)和叠层石(Stromatolites) 209
(六)轮藻植物门(Charophyta) 210
三、高等植物(HigherPlants)——维管植物(Tracheophyte)的形态和结构 210
四、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213
五、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 213
六、石松植物门(Lycophyta) 215
七、节蕨植物门(Arthrophyta)或楔叶植物门(Sphenophyta) 219
八、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 223
九、前裸子植物门(Progymnospermophyta) 227
十、种子蕨植物门(Pteridospermophyta) 228
十一、苏铁植物门(Cycadophyta) 232
十二、银杏植物门(Ginkgophyta) 233
十三、松柏植物门(Coniferophyta) 235
十四、有花植物门(Anthophyta)或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237
十五、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240
十六、孢子、花粉简介 241
一、概述 242
二、牙形石类的形态构造及形态分类 242
第十九章 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牙形石(Conodonts) 242
三、牙形石群集 244
四、牙形石的生物分类位置 245
五、牙形石类的地史分布及生态 245
第二十章 遗迹化石(Ichnofossils) 247
一、遗迹化石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247
二、遗迹化石的分类和命名 247
三、遗迹化石举例 249
四、研究遗迹化石的意义 251
主要参考文献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