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论 1
第一章 灾难医学概述 1
第一节 灾难及其发展趋势 1
一、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难加剧 2
二、化学与辐射灾祸日渐增多 3
三、交通事故日趋严重 5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6
五、灾难对社会的影响 6
第二节 灾难医学及其任务与特点 7
一、灾难医学的主要任务 8
二、灾难医学的主要任务 10
第三节 防灾救灾的前景与建议 11
一、国际减灾十年 11
二、建议与对策 12
第二章 灾难医学发展简史 14
第一节 中国灾难医学简史 14
一、中国历史上的灾难概况 14
二、中国灾难医学发展概况 15
第二节 世界灾难医学发展简史 17
一、世界历史上的灾难概况 17
二、世界灾难医学的发展概况 17
第三节 医学救难史上的经验与教训 21
一、多一份灾前准备,少十份灾后损失 21
二、自救互救是生存的关键 22
三、外援救灾要以灾区需求为导向 22
四、救灾物品应有明确的分类标志 22
五、通讯联络的极端重要性 23
六、不满足于有灾前救灾计划 23
第四节 灾难医学发展的前景 24
第三章 灾难医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26
第一节 灾难的定义和分类 26
一、灾难的定义 26
二、灾难的分类 26
三、灾难的分级 27
第二节 灾难医学的定义 27
第三节 灾难医学的任务和研究范围 28
一、灾难急救医学 28
二、灾难流行病学 29
三、灾难医学管理 32
四、灾难心理学 34
五、医学救灾预案制定 34
六、灾难医学教育 35
第四节 灾难医学的重大意义 36
一、灾难医学与健康 36
二、灾难医学研究的学术意义 36
三、灾难医学的经济学意义 36
四、灾难医学的社会意义 37
第五节 灾难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7
一、灾难医学与医学及急诊医学的关系 37
二、灾难医学与灾难学的关系 38
三、灾难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8
第四章 国际救灾机构及救灾医疗网络 40
第一节 国际救灾组织的兴起与活动 40
一、国际救灾组织的兴起 41
二、国际主要救灾机构的活动 42
第二节 平时国际性救灾工作的准备 45
一、教育与培训 45
二、救灾组织与政府间的协调 45
三、广泛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45
第三节 组织救灾医疗网络 46
第四节 军队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 51
第五章 灾难医学的宣传教育与训练 54
一、群众性宣传教育与全民教育 54
二、重点人员的训练和教育 54
三、救灾医务人员专业教育或技术培训 54
四、加强灾难医学的研究与发展 55
第六章 灾难性外伤感染 56
第一节 急性化脓性局部感染 56
一、病原菌 56
二、病理生理 56
三、感染结局 57
四、临床表现 57
五、治疗 58
第二节 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59
一、脓毒症 59
二、脓血症 65
第三节 创伤特殊感染 65
一、无芽孢厌氧菌感染 66
二、真菌(霉菌)感染 68
第四节 特异性感染 71
一、破伤风 71
二、气性坏疽 73
第七章 灾难医学主要病理生理 76
第一节 创伤、出血性休克 76
一、创伤休克的主要原因 76
二、休克的分类 76
三、休克发生的机制 77
四、创伤出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79
五、创伤出血性休克的特点 86
第二节 呼吸功能衰竭 87
一、呼吸功能衰竭的概念和分类 87
二、呼吸功能衰竭的原因和发生机理 87
三、呼吸衰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89
第三节 心力衰竭 93
一、心力衰竭的概念和原因 93
二、心力衰竭的发生机理 94
三、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变化 99
第四节 肾功能衰竭 101
一、引起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 101
二、肾功能不全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 101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 104
第五节 脑功能衰竭 106
一、概述 106
二、昏迷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107
三、昏迷的病理学基础 109
四、昏迷的神经生化基础 110
五、急性脑功能衰竭的病因分类 111
六、急性脑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111
七、急性脑功能衰竭的诊断 114
第六节 肝功能衰竭 114
一、肝功能衰竭时物质代谢方面的变化 115
二、肝性脑病(肝性昏迷) 116
三、黄疸 118
第七节 能量代谢衰竭 118
一、饥饿时机体的改变 119
二、能量代谢衰竭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120
第八节 多器官功能衰竭 121
一、概念 122
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122
三、多器官功能衰竭时各系统器官的病理生理变化 126
第八章 医学急救的基本技术 128
第一节 止血包扎与骨折固定技术 128
一、止血 128
二、包扎 133
三、骨折固定 138
第二节 休克急救技术 139
一、创伤休克的表现与病情判断 139
二、抗休克治疗 140
第三节 创伤急救技术 143
一、院前急救 143
二、大量伤员的处理 143
三、建立不同特点的ICU(加强医疗病房) 144
四、创伤诊断 144
五、各部位伤的急救技术 145
第四节 心肺脑复苏 146
一、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 146
二、急救处理技术 147
第五节 烧伤急救技术 150
一、烧伤救治的组织工作 151
二、灾难性烧伤的特点 151
三、现场急救 151
四、送院和转院 152
第六节 中毒急救技术 154
一、中毒概述 154
二、中毒的临床表现 154
三、诊断原则 155
四、中毒急救措施 156
第七节 昏迷的急救技术 157
一、昏迷的原因和发病机理 157
二、昏迷的临床类型 158
三、昏迷的诊断 158
四、昏迷的救治 159
第九章 伤员的分类与处理 162
第一节 出血伤员的分类与处理 162
一、出血伤员的分类 162
二、出血伤员处理的历史回顾 162
三、掌握出血伤员的伤情与临床体征 163
四、急救中的止血问题 164
第二节 骨折伤员的分类及处理 166
一、骨折伤员的分类 166
二、骨折伤员的急救 166
三、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 166
四、四肢闭合性骨折的复位与固定 166
五、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169
六、多发性骨折处理原则 169
七、急性筋膜间隙综合征(AFCS) 170
八、脊柱骨折、脱位 171
九、骨盆骨折 174
第三节 四肢关节伤的分类与处理 175
一、诊疗原则 175
二、常见部位关节损伤的分类与处理 176
第四节 颅脑伤的分类与处理 178
一、颅脑伤的分类 178
二、常见的脑损伤 179
三、临床常见的脑疝 180
四、颅脑伤常见的并发症 180
五、处理原则 181
第五节 挤压伤员分类与处理 182
一、临床表现 182
二、诊断与分类 183
三、急救与治疗 183
第六节 内脏损伤的分类与处理 185
一、内脏损伤的分类 185
二、内脏损伤的处理 186
第七节 烧伤的分类与处理 188
一、伤员的分类 188
二、伤员的分配 189
三、救治伤员的顺序 190
四、伤情的诊断 190
五、早期休克复苏治疗 192
六、吸人性损伤的处理 194
七、创面处理 197
八、深度烧伤的手术治疗 198
九、皮肤贮存和皮肤代用品 201
十、感染防治 202
第八节 危重伤伤情判定与处理 204
一、危重伤员的伤情判定 204
二、危重伤员的处理 209
第九节 死亡判定与处理 211
一、死亡概念与死亡经过 211
二、死亡的处理 212
第十章 伤员后送与转院 215
第一节 伤员后送转院的目的 215
一、减轻灾区医疗负担 215
二、消除伤员的精神创伤 215
三、尽快进行专科治疗 216
第二节 伤员后送转院的时机与条件 217
一、伤员后送分类 217
二、伤员后送的时机和条件 218
三、后送转院的具体要求 219
第三节 伤员后送转院的组织 219
一、伤病员后送工作的发展演变 219
二、灾难情况下伤病员后送体制设想 220
三、后送组织的基本任务 222
四、办好后送手续及后送文件 222
第四节 后送转院的方式与途中救护 223
一、担架、背扶、步行后送伤员 223
二、汽车后送伤员 223
三、卫生列车后送伤员 224
四、卫生船舰后送伤员 227
五、空运后送伤员 228
第五节 后送转院到达后的交接 229
一、越站前接,搞好收容分类 230
二、严密组织,做好伤病员接收工作 230
第十一章 遇难伤病员的护理 231
第一节 伤员转送途中的护理与处置 231
一、伤病员转送途中护理处置的必要性 231
二、伤病员转送前的要求 231
三、搬运伤病员的要求 232
四、不同转运工具转送特点与途中护理 232
第二节 重症受难者的监护 235
一、一般监护 236
二、特殊监护 237
第三节 昏迷病人的护理 240
一、病情观察 240
二、呼吸道护理 241
三、消化道护理 242
四、营养护理 242
五、中枢性高热护理 242
六、泌尿系统护理 242
七、观察记录出入量 243
八、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243
九、五官护理 243
十、皮肤护理 244
第四节 罹难者的心理护理 244
一、遇难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244
二、对症心理护理 246
第五节 遇难者的生活护理 247
一、皮肤护理 247
二、口腔护理 248
三、头发护理 248
四、晨晚间护理 249
五、饮食护理 249
六、睡眠护理 249
七、各种引流管护理 249
八、石膏固定牵引的皮肤护理 249
九、体位护理 250
十、现场遇难者的护理 250
第六节 康复护理 250
一、康复护理的概念 250
二、几种常见损伤病人的康复及护理 251
第十二章 灾难应激疾病 257
第一节 灾难应激疾病的病因学和流行病学 257
一、历史回顾 257
二、灾难应激原 258
三、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260
第二节 灾难应激疾病的类型和病理机制 261
一、灾难应激疾病的临床类型 261
二、有关灾难应激疾病的发病机理 262
第三节 诊断和鉴别 266
一、临床表现 266
二、诊断 268
三、鉴别诊断 270
第四节 处理原则和预后 271
一、现场处理 271
二、心理治疗 272
三、药物治疗 273
四、预后 276
第五节 与灾难应激有关的其他疾病 276
一、消化性溃疡 277
二、心血管疾病 277
三、糖尿病 278
四、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278
第十三章 遇难者的疗养康复 281
第一节 疗养康复的概念及对象的选择 281
一、疗养康复的基本概念 281
二、灾难伤病者疗养康复适应证 282
三、灾难伤病者疗养康复禁忌证 286
第二节 疗养康复的分类 286
一、按疗养康复医学的历史发展区分 286
二、按疗养康复的目的区分 287
三、按疗养康复机构的设置区分 289
四、其它分类方法 290
第三节 疗养康复的方法 290
一、自然疗养因子疗法 290
二、气功疗法 293
三、针灸疗法 294
四、推拿疗法 295
五、拔罐疗法 296
六、食物疗法 297
七、药物疗法 297
八、心理疗法 298
九、体疗法 298
十、物理疗法 299
第四节 疗养康复效果的评价 301
一、主观感觉 301
二、日常生活能力 301
三、心理测验 301
四、运动系统功能的评价 302
五、电诊断对神经、肌肉功能疗养康复效果的评价 305
六、疗养康复对代谢的影响 308
七、疗养康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08
八、疗养康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08
九、疗养康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09
十、疗养康复对代偿功能的影响 309
十一、疗养康复对精神因素的影响 309
十二、某些疾病疗养康复效果评价 309
第十四章 灾难后传染病的预防与处理 312
第一节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 312
一、肠道传染病 313
二、病毒性肝炎 313
三、呼吸道传染病 313
四、虫媒传染病 314
五、透皮传染病 314
六、其他传染病 314
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315
一、感染性腹泻常为灾后的首发病 315
二、来势猛、传播快、发病率高 315
三、有地区性也可蔓延扩大 315
四、有骤发性也可长时间持续流行 315
五、同一灾区有多种不同疾病先后出现流行 316
六、人群分布 316
第三节 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 316
一、感染性腹泻 316
二、霍乱 317
三、细菌性痢疾 318
四、伤寒副伤寒及其他沙门氏菌感染 319
五、甲型病毒性肝炎 319
六、 流行性感冒 320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21
八、疟疾 322
九、钩端螺旋体病 323
十、急性(日本)血吸虫病 324
十一、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325
第四节 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对策 325
第五节 传染病病人的治疗 328
一、感染性腹泻的治疗 328
二、霍乱与副霍乱的治疗 329
三、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331
四、伤寒、副伤寒的治疗 331
五、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332
六、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333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 333
八、疟疾的治疗 334
九、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 335
十、急性血吸虫病的治疗 336
十一、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治疗 336
第十五章 灾难心理障碍 338
第一节 灾难造成心理障碍的事例 338
第二节 心理障碍表现特点 340
一、灾难特点与心理障碍 340
二、灾难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340
三、灾难引起心理障碍的表现特点 341
四、灾难引起心理障碍的实例分析 343
第三节 心理障碍的治疗 344
一、应付灾难的一般心理方法 344
二、灾难引起心理障碍的对症治疗 346
第四节 灾难后短期心理障碍的治疗 358
一、应付和应付的失败 358
二、灾难后应付失败的处理 358
第五节 灾难后心理障碍的专业性心理治疗 361
一、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361
二、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步骤 362
三、心理治疗的机理和方法 362
四、几种常用的心理疗法 363
各 论 367
第十六章 地 震 367
第一节 地震和地震灾难知识 367
一、地震的类别 367
二、地震的常用术语 368
三、地震的分布 370
四、地震灾难类别 371
五、地震灾难特点 371
六、我国是地震灾难严重的国家 376
第二节 国内外地震灾难实例 376
一、唐山大地震(1976年) 376
二、邢台地震(1966年) 377
三、通海地震(1970年) 377
四、海城地震(1975年) 378
五、溧阳地震(1979年) 378
六、南黄海地震(1985年) 379
七、日本关东大地震(1923年) 379
八、四川迭溪地震(1933年) 379
九、智利大地震(1960年) 380
第三节 地震伤亡与卫生保障 380
一、震灾与伤亡 380
二、地震造成的主要伤害 381
三、地震伤情分析 382
四、地震救灾的卫生保障 384
第四节 震前准备与应急反应 385
一、震前长期准备与急救网络建设 385
二、地震应急医疗反应 386
三、临震前的急救医疗准备 389
第五节 卫生保障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390
一、地震卫生保障任务与组织指挥机构的建立 390
二、卫生保障工作的布置与实施 390
第六节 现场抢救与处理 392
一、现场抢救 392
二、急救处理 396
三、早期救治工作 398
第七节 伤员后送与专科治疗 400
一、伤员后送 400
二、专科治疗 406
第八节 灾区卫生防疫 407
一、震后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意义 407
二、震后防疫工作的实施 407
第九节 药品器材的供应 411
一、供应体制 411
二、药品器材的储备 412
三、药品器材的供应 412
四、药品器材的管理 412
第十节 灾后恢复期的医疗卫生防疫 413
一、继续完成医治伤病和卫生防病工作 413
二、伤残人员的治疗、康复与安置 414
三、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恢复与建设 414
第十七章 暴雨洪涝 417
第一节 暴雨洪涝给人类造成的严重灾难 417
一、发生范围广、频率高 417
二、造成的灾难严重 419
第二节 中国是暴雨洪涝灾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422
一、历史记载及统计 422
二、建国以来暴雨洪涝灾难的统计 425
第三节 暴雨洪涝特征 425
一、暴雨的气候特征 425
二、洪涝的特征 431
第四节 20世纪中国重大暴雨洪涝灾难事例 433
第五节 洪涝水灾对人的主要危害与医学救援措施 443
一、水灾时对人生命的主要伤害与救治措施 443
二、水灾后传染病对人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449
三、灾期的卫生防疫工作 450
四、灾后的卫生防疫工作 453
第六节 暴雨洪涝的防御与对策 453
一、提高全民全社会的水患意识 453
二、制定防灾规划,搞好综合治理,提高抗灾能力 454
三、加强监测和预报 454
四、积极建设防灾、抢险应急“硬件”系统,使灾难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455
第十八章 台 风 456
第一节 概述 456
一、台风的结构 456
二、台风的分类与编号 456
三、台风的危害 458
第二节 台风的活动特点和规律 459
一、西北太平洋台风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459
二、我国登陆台风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460
第三节 台风引起的风灾 462
一、风灾危害 462
二、5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台风风灾事例 463
第四节 台风引起的水灾 466
一、水灾危害 466
二、5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台风水灾事例 466
第五节 台风引起的潮灾 468
一、潮灾危害 468
二、5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台风潮灾事例 469
三、部分严重的台风风、雨、潮灾难事例 471
第六节 台风时的主要伤害与救治措施 474
一、台风引起对人的直接伤害与救治措施 474
二、台风继发性灾难对人群的影响 477
三、灾区卫生防疫工作 477
第七节 台风的综合防御对策 477
一、普及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防台风意识 478
二、加强台风监测,提高预报准确率 478
三、增强综合抗台风灾难能力 478
第十九章 泥石流 480
第一节 泥石流灾难的危害事例 480
一、泥石流成灾事例 480
二、泥石流的危害 482
第二节 泥石流成灾特点 483
一、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484
二、泥石流成灾特点 484
三、我国的泥石流特征 485
四、加剧泥石流成灾的因素 486
五、我国泥石流分布 486
第三节 泥石流所致的主要伤害及医学救护 487
一、呼吸道梗阻——窒息和缺氧 488
二、外伤 488
第四节 防护与对策 489
一、防护 489
二、对策 490
第二十章 火山爆发 493
第一节 火山现象 493
第二节 火山爆发对人类危害的因素 495
一、火山灰 495
二、火山碎屑流 495
三、泥石流 495
四、熔岩流 496
五、火山气体 496
六、海啸 496
第三节 火山灾难事例 496
一、圣海伦斯火山灾难 497
二、皮纳图博火山灾难 498
三、云仙岳火山灾难 499
第四节 火山爆发的医学问题 499
一、吸入火山灰 499
二、吸入火山有害气体 500
三、呼吸道热损伤 501
四、环境的污染 501
第五节 火山爆发先兆与防护对策 501
一、火山爆发先兆 501
二、防护对策 502
第二十一章 冰 雹 504
第一节 冰雹与雹暴 504
一、冰雹及其危害性 504
二、雹暴及其分类 507
三、雹暴活动特点 507
第二节 冰雹灾难特征 508
一、降雹的地理分布 508
二、降雹时间分布 509
三、雹灾特征 509
第三节 几个典型的冰雹灾难事例 510
第四节 冰雹对人的主要伤害与救治措施 511
一、冰雹对人的直接伤害与救治措施 511
二、冰雹灾难继发出现的健康问题 513
三、灾区卫生防疫工作 513
第五节 防冰雹对策 514
一、开展冰雹气象预报 514
二、人工防雹 514
第五节 善后措施 515
一、政府救援措施 515
二、农业补救措施 515
第二十二章 异常气候(寒流与热浪) 517
第一节 典型寒流与热浪天气 517
一、20世纪70年代最严重的寒流热浪天气 517
二、20世纪80年代最严重的寒流热浪天气 519
三、寒流热浪造成的影响 521
第二节 异常气候的特征及其对人的影响 523
一、异常气候的特点 523
二、炎热与寒冷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与危害 525
第三节 中暑 528
一、中暑的气象条件 528
二、中暑发病机理 528
三、中暑的临床表现 529
四、中暑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30
五、中暑的急救治疗 531
六、中暑并发症的治疗 533
七、中暑的预防 534
第四节 异常气候的防护对策 535
一、加强气象预报 535
二、改善小气候环境 536
三、特殊作业劳动者的个人防护 536
四、加强群众性的防暑,防冻宣传教育 536
第二十三章 海 啸 538
第一节典型灾难事例 538
第二节 灾难特点及伤情特征 539
一、溺水 539
二、挤压综合征 540
三、各部位创伤 541
四、传染病流行 542
第三节 救难措施 542
一、救护组织 542
二、自救与互救 543
三、搜寻伤员和就地抢救 544
四、检伤分类 545
第四节 遇难者的救治 545
一、溺水的抢救 545
二、挤压综合征的治疗 547
三、创伤的救治 547
第五节 善后处理 549
一、灾民的生活保障 549
二、预防传染病 550
三、灾情总结 550
四、加强海啸预报预防工作 551
第二十四章 雪 崩 553
第一节 雪崩的危害 553
第二节 雪层的演变和雪崩的发生 555
一、雪的变质作用 555
二、形成雪崩的条件 556
三、雪崩的分类 558
第三节 雪崩遇难者的救援 560
一、遇难者的搜寻 560
二、现场的医疗处理 564
三、伤员的后送 565
第四节 雪崩的预防 566
一、在雪崩危险区活动的守则 567
二、雪崩发生时的自我保护 568
三、雪崩危险地区的行政管理和雪崩预报 568
四、治理雪崩的工程 570
第五节 冷伤的防治 570
一、冻伤 571
二、体温过低 576
三、冷伤的预防 580
第二十五章 火 灾 586
第一节 不同火灾事例 586
第二节 常见的火灾原因 591
一、日常生活用火不慎 591
二、电器电路与雷击起火 592
三、烟花爆竹引烧 593
四、建筑缺陷或施工不当失火 593
五、易燃液气起火 594
六、粉尘飞絮引燃 595
七、交通车船失火 595
八、仓库失火 596
九、森林火灾 596
十、地震引起火灾 597
十一、人为故意纵火 598
第三节 火灾预防对策 598
一、加强宣传教育 598
二、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 599
三、严格防止鞭炮火灾事故 599
四、预防与建筑有关的火灾 600
五、仓库的防火管理 600
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600
七、强化防火思想教育 601
第四节 火灾的扑救 601
一、火灾初起时的灭火措施 601
二、火灾的发展过程 602
三、灭火剂灭火 603
第五节 烧伤 604
一、烧伤的种类 604
二、烧伤严重程度的估计 604
三、现场急救与转院 607
四、创面早期处理 608
五、深度创面的处理 608
六、感染创面的处理 609
七、烧伤休克 609
八、全身感染的防治 613
第二十六章 雷电灾难 617
第一节 雷电危害及特点 617
一、雷电危害 617
二、雷电灾难的特点 619
第二节 雷电的基本知识 619
一、雷电的形成 619
二、雷电的能量 620
三、闪电的外形 620
四、雷电的地理和季节分布 621
第三节 雷电伤人的特点与救治 623
一、强电流、高温和冲击波的直接伤害 623
二、雷电击伤的病理生理特点 623
三、现场急救 625
四、伤员复苏后的治疗 625
五、伤员后期处理 626
第四节 近10余年我国部分地区雷电灾难事例 626
第五节 雷电灾难的预防对策 627
一、宣传教育 627
二、了解、掌握本地区雷电活动规律 628
三、加强对雷电天气的研究和预测 628
四、安装避雷装置 628
五、人工控制雷电 629
第二十七章 化学毒物中毒 630
第一节 典型灾难事例 630
一、环境污染物中毒性灾难事件 630
二、食物中毒性灾难事件 632
三、职业中毒性灾难事件 633
四、药物中毒性灾难事件 634
五、农药中毒性灾难事件 635
六、刑事性中毒性灾难事件 636
第二节 毒物的定义、种类、毒性及其危险度 636
一、毒物的定义 636
二、毒物的种类 637
三、化学物的毒性 643
四、化学毒物的特点 648
五、化学毒物的危险度评价 649
第三节 病情特征 653
一、病因学调查确证较难 653
二、中毒症状复杂和多样性 653
三、多种因素影响病情与病程 653
四、中毒诊断难易不一 654
第四节 紧急防护措施 656
一、加强立法、依法办事 656
二、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安全性规划 656
三、开展科学研究,交流信息 657
四、建立和健全各项安全性规章制度 657
五、发展高效低毒或无毒的新产品 657
六、调整城市产业布局 657
七、建立化学事故救援小组 657
八、拟订和实施事故救援应急方案 658
第五节 救难措施 658
一、终止化学毒物继续进入体内 658
二、及时实施抗毒疗法 659
三、纠正重要器官功能紊乱 659
四、预防并发症 660
第六节 遇难者处置 660
第七节 善后处理 660
第二十八章 烈性传染病 661
第一节 典型灾难事例 661
第二节 灾难特点及病情特征 664
一、灾难特点 664
二、病情特征 668
第三节 防护措施 669
一、加强灾难前预测和预报工作 669
二、实施灾难后的组织领导工作 669
三、卫生专业工作者和群众队伍相结合 669
四、加强对全民的卫生防疫宣传教育 670
第四节 救难措施 670
一、发现疫情立即上报 670
二、管理和控制传染源 670
三、迅速切断传播途径 672
四、保护易感人群 672
第五节 遇难者的处置 673
一、发现病人及时隔离 673
二、检验诊断查明病因 674
三、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674
四、结合临床综合治疗 675
五、配合治疗加强护理 675
六、鼓励病人增强信心 675
七、发病前的预防性治疗 675
第六节 卫生防护措施 675
一、卫生防护工作的原则 676
二、卫生防护措施 676
第七节 善后处理 678
一、污染区和疫区的处理 678
二、清理人畜尸体 680
三、全面卫生整顿 681
四、全面总结和上报 681
第二十九章 战 争 682
第一节 战争灾难事例 682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682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682
三、朝鲜战争(1950~1953) 683
四、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10.6~24 683
五、海湾战争(1991.1.17~2.28) 684
第二节 战争的特点及伤情特征 684
一、现代战争的主要特点 684
二、现代战争的伤情特点 686
第三节 战伤分类 687
一、分类的基本形式和步骤 687
二、分类的标志 688
三、伤员分类实施方法 688
四、分类的基本要求 689
第四节 战救的措施 689
一、合理布置救治机构 689
二、执行统一规定的救治范围 690
三、准备充分的救难药材 692
四、组配野战卫生装备 693
五、及时组织伤病员后送 693
六、提高伤员救治的组织指挥水平 696
第五节 伤员的救治与处理 698
一、做好火线和杀伤区伤员抢救 698
二、早期防治创伤感染 698
三、积极防治休克 700
四、颅脑战伤早期救治原则和主要措施 701
五、胸部战伤早期救治原则和主要措施 703
六、腹部战伤早期救治原则和主要措施 705
七、四肢战伤早期救治原则和主要措施 706
第六节 卫生防疫 709
一、战时卫生防疫工作的特点和意义 709
二、战时卫生防疫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710
三、卫生防疫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711
四、卫生防疫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方法 712
五、战场尸体处理 714
第七节 伤员后期处理 714
一、战伤晚期治疗 714
二、伤病员评残和镶装 715
三、伤病员康复治疗 716
第三十章 海 难 717
第一节 海难造成的惨重损失 717
第二节 海难援救的特点 719
一、海上环境对遇险人员生存的威胁大 719
二、海上援救组织指挥复杂 720
三、援救受海区海情气象条件影响大 720
四、海上医疗救治后送困难 720
五、必须要有先进的援救器材 720
第三节 海难事故伤员的特征 721
第四节 救难措施 723
一、援救组织 723
二、援救现场的组织指挥 724
三、海上遇难人员的救护 725
第五节 海上求生 728
一、遇难人员应有强烈的生存意识 728
二、遇难人员要有应付海上恶劣环境的能力 729
第六节 遇难者的救治 732
一、对遇难者的医疗救治范围 732
二、几种常见海难伤员的救治 733
三、海难伤员急救的几种常用技术 736
四、海难伤病员的后送 745
第七节 善后处理 747
第三十一章 空 难 750
第一节 典型空难事例 750
一、航空史上最早的致命性飞机事故 750
二、大规模空难事故 751
三、空难事故的严重性 754
第二节 空难特点与伤情特征 756
一、空难特点 756
二、伤情特征 758
第三节 救难措施 764
一、机场应急救护计划 764
二、现场援救 767
三、机场外抢救 770
第四节 遇难者的处理 770
一、识别中心及其职责 771
二、识别工作流程 773
三、移交遗体(包括财物移交) 777
第五节 善后处理 777
一、飞机事故的医学调查 778
二、回顾营救过程 782
三、减灾措施研究 783
第三十二章 灾难性核辐射事故 786
第一节 典型灾难实例 786
一、战时核武器袭击 786
二、核武器意外和试验事故 788
三、大型核设施事故 790
四、放射源丢失事故 792
五、辐射转置事故 794
第二节 灾难特点及病情特征 794
一、核武器损伤 794
二、核武器化学爆炸所致的危害 807
三、大型核设施事故所致人员伤害 808
四、放射源丢失所致的损伤 810
五、辐射装置事故所致的损伤 813
六、对人群的心理影响 814
第三节 紧急防护措施 815
一、核武器袭击时的防护措施 816
二、大型核设施事故时的防护措施 819
三、放射源丢失或散落后的防护措施 823
四、辐射装置事故的防护措施 825
第四节 救治措施 825
一、伤员的抢救 825
二、不同伤类伤情的诊断要点 828
三、治疗原则及措施 833
第五节 人员疏散、撤离和避迁 835
一、疏散 835
二、撤离 835
三、避迁 837
第六节 遇难者处理 838
一、一般尸体的处理 838
二、特殊尸体的处理 839
第七节 善后处理 839
一、进一步控制污染源 839
二、对超剂量受照者的医学观察 840
第三十三章 铁路事故 844
第一节 典型灾难事例 844
一、世界最早最大的铁路行车事故 845
二、典型事故分类 846
三、自然、物理现象与行车安全 854
第二节 灾难特点及伤情特征 856
一、灾难特点 856
二、伤情特征 860
第三节 伤情分类 861
第四节 救难措施 862
一、铁路事故现场抢救的特点 862
二、铁路救难工作的实施 865
三、铁路救难的对策 866
四、灾难预防 868
第三十四章 道路交通事故 871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及原因 871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 871
二、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 872
第二节 灾难特点及伤情特征 874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874
二、道路交通事故损伤特征 883
第三节 救难措施 889
一、一般性事故的救难措施 889
二、群死群伤事故的救难措施 889
第四节 伤情分类 890
一、按照损伤部位分类 890
二、按受难者类型分类 890
三、按损伤性状分类 891
四、按损伤程度分类 891
五、按损伤形成方式和致伤因素分类 891
六、按损伤与外界相通与否分类 892
第五节 遇难者处置 892
一、遇难者的法医学检验 893
二、尸体辨认 894
三、办理丧葬事宜 894
第六节 善后处理 896
一、损害赔偿范围及其确定原则 896
二、损害赔偿项目及计算标准 897
三、损害赔偿调解与诉讼 897
第三十五章 矿山 灾难 900
第一节 瓦斯事故 900
一、瓦斯爆炸 900
二、一氧化碳中毒 902
三、硫化氢中毒 903
四、二氧化氮中毒 904
第二节 矿井火灾 905
一、矿井火灾的特点和发生规律 905
二、矿井火灾的危害 906
三、救灾措施 907
四、预防措施 909
第三节 矿井水灾 910
一、矿井水灾的成因 910
二、矿井水灾的特点 911
三、主要伤害及救治 911
四、急救措施 911
五、预防措施 912
第四节 矿山冒顶事故 912
一、冒顶事故的成因 913
二、冒顶事故的主要伤害 914
三、抢救措施 914
四、冒顶事故的预防措施 915
第三十六章 噪 声 916
第一节 噪声的典型灾难事例 916
一、轰声 916
二、爆炸声 916
三、城市环境噪声 917
四、噪声的职业危害 917
五、噪声对胎儿的危害 917
第二节 噪声的特征及危害 918
一、噪声的特征 918
二、噪声的危害 920
第三节 噪声性聋的诊治 929
一、噪声性聋的检查 929
二、噪声性聋的诊断 930
三、噪声性聋的分级 930
四、噪声性聋的治疗 931
第四节 并发症治疗 932
第五节 噪声的预防措施 933
一、加强宣传教育 933
二、控制噪声源 933
三、隔离传播途径 934
四、个人防护 935
五、职业卫生保护 937
六、噪声立法 937
第三十七章 药物中毒 942
第一节 典型灾难事例 942
一、反应停事件 942
二、青霉素的过敏反应 945
三、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SMON) 945
四、Stalinon惨案 945
五、水俣病事件 946
六、“马先吉尔”惨案 946
七、氯霉素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947
八、阿片类药物依赖性的灾难 948
第二节 药物中毒特点与危害 949
一、经济发展问题 950
二、中毒发生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950
三 判断药物中毒的理论基础 951
四、药物中毒的后效应 954
第三节 药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 955
一、中毒的临床特点 955
二、药物中毒的诊断 955
三、中毒的急救措施 957
第四节 药物中毒的预防与善后 962
一、加强药物上市后不良反应的监督 962
二、药物滥用的管制 964
三、科学管理药品的生产和安全性评价 968
第三十八章 饥 荒 976
第一节 典型饥荒事例 976
第二节 饥荒灾难的特点和对人体的损害 980
一、饥荒灾难特点 980
二、饥荒对人体的损害 981
第三节 救难措施 986
一、筹集食物 986
二、及时调查了解各类受灾人数 986
三、合理分配食物 986
四、食物加工 986
五、食品的供给与选择 987
六、对饥荒的评估与监测 989
七、争取外界救援 990
第四节 预防对策 990
一、兴修水利 990
二、防治粮食作物病虫害 991
三、常年保持一定粮食储备 991
四、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992
五、保护耕地 992
第五节 善后工作 993
一、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993
二、供应好度荒口粮 994
三、组织生产自救 994
第三九章 生态失衡 996
第一节 生态失衡的含义与灾难性事例 996
一、生态失衡含义 996
二、灾难性事例 996
第二节 生态灾难的分类与特征 1000
一、自然生态灾难 1001
二、人为生态灾难 1001
第三节 预防生态失衡的对策 1012
一、植树造林是保护生态平衡的核心 1013
二、控制人口是预防生态灾难的根本 1015
三、强化法制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1016
第四十章 人口失控 1019
第一节 人口失控的表现 1019
一、人口增长速度快 1019
二、人口基数相当庞大 1020
三、人口年龄构成轻 1021
四、人口素质不高的比重大 1021
五、发达国家人口呈零或负增长 1022
六、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 1023
第二节 人口失控的危害 1023
一、人口失控对土地资源的危害 1024
二、人口失控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1026
三、人口失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028
第三节 人口失控的对策 1033
一、来自系统科学的思考 1033
二、人口与社会发展的选择 1034
三、来自人口学界的忠告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