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导论 1
1.1 为什么使用蜂窝移动电话系统 1
1.2 800MHz频谱分配的历史 3
1.3 中继效率 4
1.4 基本的蜂窝系统 5
1.5 性能指标 6
1.6 移动无线电环境的特殊性 7
1.7 蜂窝系统的操作 17
1.8 六角形小区的市场印象 18
1.9 蜂窝系统的规划 18
1.10 模拟蜂窝系统 19
1.11 数字蜂窝系统 22
第二章 蜂窝移动无线电系统设计要素 37
2.1 概述 37
2.2 频率复用信道的概念 39
2.3 同信道干扰衰减因子 41
2.4 全向天线系统中正常情况下所需的C/I 43
2.5 切换机制 45
2.6 小区分裂 46
2.7 蜂窝系统组成的考虑 47
第三章 模拟系统的特性 49
3.1 名词定义及功能 49
3.2 美国移动台(单元)的特性[1~3] 50
3.3 地面台规范(美国)[1~3] 58
3.4 世界模拟蜂窝系统的不同规范 65
第四章 小区的信号覆盖和业务量 69
4.1概述 69
4.2 获得点到点移动台模型(Lee模型) 71
4.3 在水面或平坦开阔地上的传播 79
4.4 植被损耗 82
4.5 近距离传播 84
4.6 远距离传播 86
4.7 从点到点的预测模型得到路径损耗——一种常用方法[21,24] 86
4.8 点到点模型的形成 93
4.9 点到点预测的计算机生成 94
4.10 小区基站天线高度及信号覆盖小区 97
4.11 移动台到移动台的传播[44] 98
第五章 小区基站天线和移动台天线 106
5.1 天线等效电路 106
5.2 增益和辐射图的关系 108
5.3 和差辐射图——设计天线辐射图 110
5.4 小区基站的天线 114
5.5 小区基站天线的独特状况 119
5.6 移动台天线 121
第六章 降低同信道干扰 128
6.1 同信道干扰 128
6.2 系统中同信道干扰区域探索 128
6.3 在移动无线电收发信机处实时测量同信道干扰 130
6.4 最坏情况下全向天线系统的设计 131
6.5 定向天线系统设计 133
6.6 降低天线高度 136
6.7 用在倾斜式天线上开槽的方法降低同信道干扰 137
6.8 伞形方向图的作用 141
6.9 无源振子的使用 142
6.10 功率控制 143
6.11 分集接收机 144
6.12 为在有同信道干扰的预测区域设计一个系统 146
第七章 非同信道干扰的类型 149
7.1 主观测试与客观测试 149
7.2 邻近信道干扰 151
7.3 近端-远端干扰 152
7.4 近端移动台的影响 154
7.5 串话——话音信道的独特性能 156
7.6 降低功率、天线高度和波束倾斜对覆盖范围与干扰的影响 157
7.7小区基站组成部分的作用 162
7.8 系统间干扰 165
7.9 UHF TV干扰 167
7.10 远距离干扰 169
第八章 频率管理和信道分配 171
8.1 频率管理 171
8.2 频谱利用 172
8.3 建立信道 173
8.4 信道分配的定义 176
8.5 固定信道分配 178
8.6 非固定信道分配算法[4~9] 180
8.7 如何运用新增的频谱 183
8.8 业务量和信道分配 185
8.9 来自用户的呼叫阻塞的识别 185
第九章 切换和中断呼叫 187
9.1 实施切换的意义 187
9.2 切换的起始 189
9.3 延缓切换 190
9.4 强制切换 191
9.5 切换的排队 192
9.6 功率差切换 195
9.7 移动台辅助切换(MAHO)和软切换 195
9.8 仅基站切换 195
9.9 系统内切换 196
9.10 中断呼叫率的介绍 197
9.11 中断呼叫率的公式 198
9.12 求δ和μ值 200
第十章 操作技术 203
10.1 系统参数的调整 203
10.2 覆盖盲区填充器 205
10.3 泄漏馈线 209
10.4 小区分裂 213
10.5 小小区(微小区) 215
10.6 窄波束的概念 219
10.7 沿公路的小区基站之间的间隔 221
10.8 低密度小市场的出现 222
第十一章 交换与话务量 225
11.1 概述 225
11.2 蜂窝模拟交换设备 229
11.3 蜂窝数字交换设备 230
11.4 话务处理的特性 233
11.5 MTSO间互连 235
11.6 小交换系统[11~13] 236
11.7 系统的增强 237
第十二章 数据链路和微波 238
12.1 数据链路 238
12.2 微波链路的可用频率 239
12.3 微波链路的设计和分集要求 239
12.4 射线弯曲现象[4] 242
12.5系统可靠性 243
12.6 微波天线[8] 246
第十三章 系统评价 250
13.1 性能评价 250
13.2 信令评价 254
13.3 平均接收电平的测量和电平交叉 258
13.4 频谱效率评价[10] 263
13.5 便携式电台 272
13.6 数据调制解调器的评价 276
第十四章 数字系统入门 280
14.1 为什么要数字化 280
14.2 数字技术介绍 282
14.3 ARQ技术 289
14.4 数字话音[6] 293
14.5 数字蜂窝电话 296
14.6 实际多路接入(多址)方法 298
第十五章 数字峰窝系统 304
15.1 全球移动系统(GSM)[1~5] 304
15.2 北美的TDMA系统[6~8] 318
15.3 CDMA[10~12] 329
15.4 其它移动系统 350
第十六章 智能小区的概念及应用 374
16.1 智能小区的概念 374
16.2 智能微小区系统的应用[17,18] 387
16.3 建筑物内的通信 393
16.4 CDMA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 398
第十七章 无线通信智能网络 408
17.1 高级智能网(AIN)[1~3] 408
17.2 用于AIN的SS7网和ISDN 410
17.3 用于移动通信的AIN 412
17.4 异步转移模式(ATM)技术[13~22] 414
17.5 一种智能型系统:未来公共陆上移动通信系统(FPLMTS)[23,24] 416
17.6无线信息高速公路 416
第十八章 与蜂窝有关的课题 421
18.1 60GHz蜂窝系统的研究 421
18.2 蜂窝固定站 423
18.3 农村服务区域的蜂窝系统[4] 424
18.4 用毫米波链路和光波链路的分集媒介系统 425
18.5 蜂窝无线电通信的系统间操作[13]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