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基础 1
二 文学理论的对象、内容和学习方法 4
第一编 7
第一章 文学形象 7
第一节 文学的形象性 7
一 文学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7
二 文学形象的特点 14
第二节 文学形象的典型性 30
一 优秀文学以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30
二 文学典型的特点 36
三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 47
第二章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52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 52
一 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内容 52
二 题材和主题 54
三 人物 64
四 情节和环境 76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式 85
一 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形式 85
二 结构 86
三 语言 91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03
一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03
二 革命的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109
第四节 文学作品的风格 111
一 作品的风格和作家的风格 111
二 时代的风格和民族的风格 118
第三章 文学的体裁 122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划分 122
第二节 诗歌 126
一 诗歌的特征 126
二 诗歌的分类 138
第三节 散文 144
一 散文的特征 144
二 散文的分类 148
第四节 小说 157
一 小说的特征 157
二 小说的分类 162
第五节 戏剧文学 167
一 戏剧文学的特征 167
二 戏剧文学的分类 171
第二编 179
第四章 文学的创作过程 179
第一节 生活与创作 179
一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179
二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185
第二节 文学创作过程的特点 188
一 创作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188
二 创作过程的中心环节——典型化 193
三 创作过程中的思维特点 202
第五章 文学的创作方法 210
第一节 创作方法与世界观 210
一 创作方法是认识和表现生活的艺术方法 210
二 创作方法与世界观的关系 213
第二节 基本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217
一 现实主义 217
二 浪漫主义 222
三 创作方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2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37
一 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形成 237
二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241
第四节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245
第三编 256
第六章 文学的社会本质 256
第一节 文学的上层建筑性质 256
一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256
二 文学与政治及其他上层建筑部门的关系 262
第二节 文学的阶级性、人民性和党性 269
一 文学的阶级性 269
二 文学的人民性 278
三 文学的党性 282
第三节 文学的社会作用 287
一 文学的智育作用 287
二 文学的德育作用 291
三 文学的美育作用 293
第七章 文学的发展规律 296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 296
第二节 文学的发展 303
一 文学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03
二 文学发展中的继承和革新 306
三 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 315
四 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 318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道路 324
一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24
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28
三 推陈出新 333
第四编 341
第八章 文学欣赏 341
第一节 文学欣赏的特点 341
一 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341
二 努力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354
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意义 358
一 文学欣赏的社会意义 358
二 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 362
第九章 文学批评 366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任务 366
一 文学批评的性质 366
二 文学批评的任务 370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 375
一 文学批评必须有标准 375
二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379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方法 395
一 深切感受,准确判断 395
二 分析形象,品评得失 398
三 比较异同,把握特点 404
四 知人论世,探本求源 411
后记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