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文注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10100858
  • 页数:253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1

第一章 穴位的结构与功能 1

第一节 穴位的功能 1

一、感受刺激 1

二、反应病症 3

二、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 4

第二节 穴位功能的特异性 6

一、穴位功能特异性的表现 6

二、穴位功能特异性的相对性 7

三、实验针灸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8

三、穴位功能特异性的理论依据 8

四、实验针灸学发展简史 10

第三节 穴位探测 11

一、穴位皮肤电阻探测 12

二、穴位皮肤电位探测 22

三、穴位皮肤温度探测 24

第四节 穴位结构 28

第二章 得气的实质 34

第一节 得气的一般概念 34

一、得气的含义和内容 34

二、得气的临床意义 35

三、针感的性质 37

四、得气部位的定位 38

第二节 得气的生理解剖基础 40

一、针感的感受装置 40

二、针刺信号的神经传递 43

三、针感的循经传导 50

四、针刺得气时针处的肌电活动 50

五、穴位肌电的本质 52

六、针感、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 53

一、毫针刺法的参数测定 55

第三章 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测定及其作用的理化基础 55

第一节 毫针刺法 55

二、不同术式毫针针刺的效应 60

三、针刺补泻和病情虚实的关系 62

第二节 灸法 63

一、灸法的温度测量 63

二、不同灸法温度曲线的特点 66

三、温度感受器和它们的兴奋 68

四、温度觉信号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 71

五、艾灸的感觉传导现象 72

第三节 电针 72

一、直流电、交流电与脉冲电 72

二、脉冲波形的参数 76

三、脉冲电针仪的原理 79

四、电针疗法的生物物理学基础 83

五、不同参数电针的针刺效应 89

一、激光发生的原理 91

第四节 激光穴位照射 91

二、激光生物效应的理化基础 92

三、人体对激光的吸收、穿透和反射 93

四、激光针疗仪的种类及其作用规律 94

第四章 个体差异与针灸时间 97

第一节 个体差异 97

一、机体的机能状态与针灸效应 98

二、心理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104

三、针麻效果的术前预测 110

第二节 针灸时间 112

一、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 112

二、机体机能状态的节律性变化与针灸时机 116

第五章 针刺镇痛作用 125

第一节 疼痛的一般概念和测定疼痛的方法 125

一、疼痛的一般概念 125

二、测定疼痛的指标和方法 127

第二节 痛觉学说 130

一、经络说 130

二、特异说 130

三、型式说 132

四、闸门控制说 133

第三节 针刺穴位的镇痛作用 136

一、人体针刺镇痛作用的实验 137

二、动物体针刺镇痛作用的实验 140

第四节 针刺镇痛作用原理 142

一、经络论 142

二、神经论 143

三、体液论 159

第六章 针灸防御作用 159

第一节 针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59

一、针灸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159

二、针灸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162

三、针灸调整免疫功能的机理 163

第二节 针灸的抗炎退热作用 165

一、针灸的抗炎作用 165

二、针灸的退热作用 167

第七章 针灸调整作用 169

第一节 针灸对心血管功能的调整作用 170

第二节 针灸对血液的调整作用 175

第三节 针灸对呼吸功能的调整作用 178

第四节 针灸对消化功能的调整作用 180

第五节 针灸对尿排泄的调整作用 188

第六节 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 190

第七节 针灸对内分泌功能的调整作用 194

第八章 经络现象 202

第一节 循经感传现象 202

一、古代文献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记载 203

三、循经感传现象的分型标准 205

二、循经感传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 205

四、循经感传的出现规律与影响因素 206

五、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 207

六、循经感传的激发 208

七、循经感传现象的临床应用 209

八、隐性感传 211

九、测定循经感传的方法 212

十、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 213

第二节 循经症候和可见的经络现象 215

一、循经性疼痛与循经性感觉异常 216

二、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和皮肤病损 217

第一节 生理状况下的穴位-脏腑相关 221

一、内脏生理功能变化对体表穴位导电量的影响 221

第九章 穴位-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 222

二、针灸体表穴位对内脏生理功能的影响 222

第二节 病理情况下的穴位-脏腑相关 222

一、实验性胃溃疡与耳廓的电阻变化 223

二、实验性心肌梗塞与耳廓电阻的变化 228

三、实验性腹膜炎与耳廓电阻的变化 229

四、实验性心包炎与耳廓电阻的变化 230

五、内脏电刺激与耳廓电阻的变化 230

第三节 体表内脏相关的联系途径 231

一、经络通道 231

二、神经反射径路 232

三、体液因素在内脏-耳穴反应中的作用 238

第十章 对经络实质的不同见解 239

第一节 经络与周围神经、血管相关说 239

第二节 经络与神经节段相关说 241

第三节 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说 243

第四节 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相关说 244

第五节 特异结构说 247

第六节 经络生物电磁场说 249

第七节 经络控制论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