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历史概述 3
目录 7
中译本序 7
序 8
第三章 天体物理学的基本资料 8
3.1 银河系 8
3.2 辐射与能量密度 12
3.3 元素的宇宙丰度 13
3.4 银河系的磁场 16
3.5 3K辐射 16
3.6 核合成 18
3.7 超新星 21
3.8 白矮星 23
3.9 中子星 23
3.10 脉冲星 24
3.11 黑洞 26
3.12 同步加速辐射 27
参考文献 28
第四章 银河宇宙线 30
4.1 基本定义 30
4.2 初级宇宙线强度 33
4.3 化学成分 33
4.4 能谱 35
4.5 初级电子和正电子 37
4.6 源区宇宙线的成分和能谱 38
4.7 X射线和γ射线 41
4.8 中微子 43
4.9 能量密度 45
4.10 宇宙线的寿命 46
参考文献 47
第五章 宇宙线的起源 48
5.1 超新星爆发 49
5.2 感应加速和费米机制 50
5.3 脉冲星 54
5.4 银河系外起源 55
5.5 其它宇宙线源 57
参考文献 58
第六章 宇宙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60
6.1 基本相互作用过程概述 60
6.2 反应运动学 61
6.3 库仑散射 65
6.4 轫致辐射 69
6.5 多次散射 71
6.6 光电效应 72
6.7 康普顿散射 73
6.8 电子对的产生 74
6.9 切仑柯夫辐射 77
6.10 穿越辐射 78
6.11 能量损失公式 79
参考文献 84
7.1 基本粒子的分类 85
第七章 基本粒子概况 85
7.2 相互作用平均自由程和截面 93
7.3 运动学关系式 98
7.4 领头粒子效应 100
7.5 二体相互作用 101
7.6 非弹性度 103
7.7 多重度 104
7.8 横动量 105
7.9 标度无关性定律 108
7.10 π介子的电荷比 110
7.11 粒子模型 112
参考文献 114
第八章 级联簇射 115
8.1 级联簇射现象 115
8.2 电磁级联的纵向发展 117
8.3 电磁级联的横向发展 120
8.4 强子级联 122
参考文献 125
9.1 引言 126
第九章 宇宙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 126
9.2 大气层的基本情况 130
9.3 宇宙线强度概述 132
9.4 次级粒子 134
9.5 质子 138
9.6 μ子 140
9.7 电子 141
9.8 γ射线 143
9.9 中子 144
9.10 重核 147
9.11 中微子 149
9.12 天顶角依赖 150
参考文献 153
第十章 在海平面和地下的轻子 155
10.1 引言 155
10.2 海平面的μ子谱 156
10.3 μ子的电荷比 157
10.4 μ子的深度—强度关系 159
10.5 μ子的电磁作用 162
10.6 中微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68
参考文献 171
第十一章 广延大气簇射 172
11.1 引言 172
11.2 一般特点 173
11.3 实验方法 177
11.4 高度依赖性 179
11.5 初级宇宙线能谱 181
11.6 化学成分 183
11.7 从广延大气簇射获得的粒子物理学资料 184
参考文献 186
第十二章 地磁效应 187
12.1 引言 187
12.2 地磁场 188
12.3 斯托末理论 189
12.4 宇宙线在地磁场中的传播 194
12.5 纬度效应 198
12.6 经度效应 202
12.7 东西效应 202
12.8 辐射带 203
参考文献 207
第十三章 太阳宇宙线 208
13.1 引言 208
13.2 太阳 208
13.3 活动太阳和太阳周期 210
13.4 太阳风 212
13.5 磁层 216
13.6 地磁暴 219
13.7 太阳耀斑里的太阳宇宙线粒子 220
参考文献 226
第十四章 宇宙线的时间变化 227
14.1 引言 227
14.2 气象学的变化 227
14.3 周日变化 230
14.4 福布什下降 231
14.5 27天周期变化 233
14.6 11年变化 233
14.7 长周期的变化 235
参考文献 236
第十五章 宇宙线的生物物理学效应 237
15.1 引言 237
15.2 辐射剂量单位的基本定义 238
15.3 超音速运输机高度上的辐射损伤 240
15.4 自由空间的辐射剂量 245
参考文献 249
第十六章 宇宙线的应用 251
16.1 测量大气层的温度 251
16.2 在金字塔中寻找隐匿室 252
16.3 记录海浪和潮汐 253
参考文献 255
关于宇宙线的著作和评论性文章 256
译后记 262
索引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