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字书、字典和辞典 1
中国早期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1
第一节 字书、字典、辞典的产生和发展(上) 3
《仓颉篇》 3
《尔雅》 4
《训纂篇》等 9
《小尔雅》 10
《方言》 11
《释名》 12
《三仓》 13
《说文解字》 14
《广雅》 36
《字林》 38
《玉篇》 39
第二节 字书、字典、辞典的产生和发展(下) 40
《经典释文》 41
《广韵》 42
《集韵》 45
《类篇》 46
《龙龛手鉴》 47
《四声篇海》 48
《班马字类》 48
《字汇》 49
《正字通》 51
《佩文韵府》 51
《康熙字典》 52
《骈字类编》 54
《经籍纂诂》 55
《中华大字典》 60
第三节 近现代新出字典、辞典 60
《辞源》与《辞海》 61
《辞通》与《联绵字典》 64
《中国人名大辞典》与《古今同姓名大辞典》 78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与《中国地名大辞典》 80
甲骨文、金文、金石文字书字典 82
《四库全书辞典》 85
《诗词曲语辞汇释》 86
附:《东洋历史大辞典》 88
《小说词语汇释》 95
《现代汉语辞典》 97
《辞海》(三卷本) 98
《辞源》(四卷本) 103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与《中国文学家辞典》 105
一、使用工具书先应注意几点 109
第四节 字书、字典、辞典的使用方法 109
二、几个主要的检查法 112
1.分类检查法 112
2.部首检查法 114
3.分韵检查法 116
4.笔画兼部首检查法 117
5.部首、笔划、笔形联合使用检查法 120
6.笔画检查法 123
7.四角号码检字法 124
8.汉语拼音检查法 127
附:新出字典、辞典参考书目 131
第二章 目录学 134
第一节 目录学的起源与发展 134
一、目录学概况 134
二、目录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至汉 139
1.刘向、刘歆和班固 143
2.刘向《别录》 145
3.刘歆《七略》 148
4.班固《汉书·艺文志》 155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录学和目录学著作 157
1.郑默《中经》 158
2.荀勗《晋中经簿》 158
3.李充《四部书目》 160
4.谢灵运《四部目录》 160
5.王俭《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和《七志》 161
6.祖暅《术数书目录》 163
7.阮孝绪《七录》 164
8.佛经目录——僧祐《出三藏记集》 167
四、隋、唐、宋代的目录学著作 169
1.李延寿等的《隋书·经籍志》 170
2.《古今书录》与《旧唐书·经籍志》 180
3.《新唐书·艺文志》 189
4.《崇文总目》 191
5.郑樵《通志·艺文略》 195
6.尤袤《遂初堂书目》 202
7.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204
8.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207
9.高似孙《史略》 209
10.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212
五、元明清代的目录学著作 218
1.《宋史·艺文志》 218
2.《文渊阁书目》 220
3.焦竑《国史经籍志》 222
4.《明史·艺文志》 225
5.清代各家补撰和考证各史艺文志 230
6.明清私家藏书目录和专著举要 234
附:《郑堂读书记》等十种 236
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36
第二节 清代中期以后现代重要目录学著介绍 236
1.《四库提要辨正》 256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四库未收书目 257
提要补正》 257
3.《四库未收书目提要》 261
4.《四库采进书目》 261
5.《清代禁毁书目四种》 261
6.《清代禁书知见录》又《清代禁书知见 262
录外编》 262
7.《贩书偶记》 262
8.《郑堂读书记》 263
二、张之洞、缪荃孙《书目答问》 263
三、《清史稿·艺文志》 270
四、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 275
1.《中国古方志考》 284
五、中国地方志重要目录著作 284
2.《中国地方志综录》 285
3.《中国边疆图籍录》 286
六、《中国历代年谱总录》 287
七、汪辉祖《史姓韵编》与近现代的“索引”举要 289
第三节 重要目录、索引的使用方法 307
一、目录学在读书、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 307
二、熟悉旧的和新的图书分类是使用目录、 312
索引的前提 312
三、目录学的使用方法 318
1.检查目的 318
2.检查方法 319
附:①新出目录索引参考书目 322
②参考资料: 329
杨家骆《四库全书“类”、“目”简释》 329
1.表谱的产生 337
一、表谱的产生和纪年法概述 337
第三章 表谱与图绘 337
第一节 表谱的产生与发展 337
2.纪年法概述 338
二、大事年表 342
1.司马光《资治通鉴目录》和《稽古录》 342
2.吕祖谦《大事记》 344
3.王之枢等《历代纪事年表》 346
4.齐召南《历代帝王年表》、阮福《续明年表》 347
5.段长基《历代统纪表》 348
6.傅运森《世界大事年表》 350
7.陈庆祺《中国大事年表》 351
8.翦伯赞等《中外历史年表》 352
三、地理沿革表 363
1.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 364
2.段长基《历代沿革表》 367
3.段长基《历代疆域表》 369
4.徐文范《东晋南北朝舆地表》 371
5.赵泉澄《清代地理沿革表》 374
四、历史人物世系表与生卒年表 376
1.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 377
2.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 378
五、学术图表与学术年表 381
1.梁启超《先秦学术年表》 381
2.敖士英《中国文学年表》(第一编) 382
六、职官表与职官年表 383
1.吴廷燮《历代方镇年表》 385
2.严懋功《清代征献类编》 386
3.钱实甫《清季重要职官年表》 386
4.钱实甫《清季新设职官年表》 386
2.万斯同《历代史表》又《补历代史表》 387
1.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 387
七、综合性的表谱著作 387
3.沈炳震《廿一史四谱》 388
第二节 研究纪年的表谱及其用法 389
1.钟渊映《历代建元考》 391
2.沈炳震《二十一史四谱·建元谱》 392
3.李兆洛《纪元编》 392
4.陆费墀《帝王庙谥年讳谱》 393
5.荣孟源《中国历史纪年》 394
6.陈垣《中西回史日历》 395
7.薛仲三等《二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396
8.荣孟源《中国近代史历表》 398
9.检查必备的几种表及其用法 399
①历史年代总表 400
②年号表 400
④干支、岁阳、岁阴配合纪年表 405
③干支(甲子)及岁阳岁阴表 405
⑤公元前检查干支纪年表 407
⑥公元后检查干支纪年表 408
⑦五千年星期检查表 410
第三节 图绘的发生发展及用法 411
一、图绘概说 411
二、舆地图 413
舆图的发生及其发展 413
1.《皇朝直省舆地全图》与《大清帝国全图》 418
2.陈镐基《中国新舆图》 419
3.刘季辰曾世英等《中国分省图》 419
4.杨守敬《历代地理沿革图》 421
5.童士亨《历代疆域形势一览图》 423
6.欧阳缨等《中国历代疆域战争合图》 423
7.苏甲荣《中国地理沿革图》 424
8.顾颉刚等《中国历史地图集》 42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 42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 429
11.《中国历史地图集》 429
三、反映人民生活图 431
1.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432
2.陈椿等《熬波图》 433
3.《皇都积胜图》 434
四、生产工具图 435
五、历史文物图 436
1.容庚等《殷周青铜器通论附图》 437
2.陕西省博物馆和省文管会编《青铜器图释》 439
3.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439
六、历史人物图 441
1.阎立本《步辇图》 442
4.《历代先贤像》 443
2.《历代帝后像与历代帝王像》 443
3.《清代十一朝帝后像》 443
七、图书绘画版刻图 444
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 444
八、综合性的图绘著作 445
1.郑振铎《中国历史参考图谱》 445
2.《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 445
3.《敦煌壁画》 446
4.《中国近代参考图片集》 446
5.《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图录》 446
6.《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图录续编》 446
7.《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图录 446
附:新出图表参考书目 447
第一节 类书的产生和发展 448
一、类书概述 448
第四章 类书 448
二、类书的产生与发展 449
第二节 隋、唐、宋、元的重要类书 450
1.《北堂书钞》 450
2.《艺文类聚》 451
3.《初学纪》 452
4.《元和姓纂》 452
5.《太平御览》 453
6.《册府元龟》 454
7.《锦绣万花谷》 456
8.《山堂考索》 456
9.《事文类聚》 457
10.《玉海》 457
1.《永乐大典》 458
第三节 明清两代的重要类书 458
12.《群书类编故事》 458
11.《韵府群玉》 458
2.《荆川稗编》 461
3.《经济类编》 461
4.《山堂肆考》 462
5.《唐类函》 462
6.《天中记》 462
7.《渊鉴类函》 463
8.《格致镜原》 464
9.《宋稗类钞》 464
10.《古今图书集成》 465
附:各朝会要、会典十一种 469
第四节 类书使用法 471
一、类书的参考价值 471
二、类书的检查 473
附:现存重要类书简表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