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1
第1章绪论 1
1.1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1.1.1法医病理学的概论 1
1.1.2法医病理学在法医学中的地位 1
1.1.3法医病理学与一般病理学及其他医学的关系 1
1.1.4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内容 2
1.1.5法医病理学的任务 3
1.2法医病理学的发展史及今后的发展趋向 3
1.2.1法医病理学的发展史 3
1.2.2现代新技术在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 4
1.3法医病理学鉴定 5
1.3.1绪言 5
1.3.2案情 5
1.3.3检验 5
1.3.4说明 6
1.3.5鉴定结论 6
第2章死亡与死因 7
2.1死亡的诊断标准 7
2.1.1传统的死亡诊断标准 7
2.1.2脑死亡 8
2.2死亡过程 11
2.2.2临床死亡期 12
2.2.3生物学死亡期 12
2.2.1濒死期 12
2.3近似死亡的状态 13
2.3.1产生近似死亡状态的原因 14
2.3.2诊断死亡的检查方法 14
2.4死因分析 15
2.4.1死因、死亡机理与死亡方式 15
2.4.2死因分析的步骤 19
2.4.3死因分析中较难解决的问题 20
附录:死因分析范例 22
第3章尸体现象与死亡时间的推断 23
3.1早期尸体现象 23
3.1.1肌肉松弛 23
3.1.2尸冷 24
3.1.3尸斑 25
3.1.4皮革样化 27
3.1.5角膜混浊 28
3.1.6尸僵 28
3.1.7尸体痉挛 30
3.1.8自溶 31
3.1.9自体消化 34
3.2晚期尸体现象 35
3.2.1腐败 35
3.2.2白骨化 35
3.3异常尸体现象 38
3.3.1干尸 38
3.3.2尸蜡 39
33.3泥炭鞣尸 40
3.4.1从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 41
3.4死亡时间的推断 41
3.4.2从尸体直肠温度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42
3.4.3从尸体蝇蛆发育推断死亡时间 43
3.4.4死后生化变化与死后经过时间 44
3.4.5利用胃内容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44
第4章生活反应 46
4.1出血 46
4.1.1出血的鉴别 47
4.1.2出血时间的推断 48
4.2外伤后的止血反应 49
4.2.1血栓形成 49
4.1.3出血的死后变化 49
4.2.2血栓的形态和分类 51
4.2.3血栓的演变 51
4.2.4血栓的解剖检查 52
4.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52
4.3.1病理变化 53
4.3.2常见引起DIC的情况 53
4.4栓塞 53
4.4.1血栓栓塞 53
4.4.2脂肪栓塞 54
4.4.3空气栓塞 57
4.4.4羊水栓塞 59
4.5.1血管反应 60
4.5炎症 60
4.4.5其他栓塞 60
4.5.2渗出 61
4.5.3变质 66
4.5.4增生 68
4.6创伤愈合 68
4.6.1肉芽组织形成 69
4.6.2上皮的再生 70
4.6.3创口收缩与疤痕 70
4.7吸入、吸收、咽入 71
4.7.1吸入 71
4.8.1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变化 72
4.8应激反应 72
4.7.3咽入 72
4.7.2吸收 72
4.8.2应激时物质代谢改变 75
4.8.3应激时细胞转录功能的变化 77
第5章机械性损伤病理学 79
5.1概论 79
5.1.1机械性损伤鉴定中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 79
5.1.2机械性损伤形成的物理学原则 79
5.1.3机械性损伤的致伤物 81
5.1.4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 81
5.2钝器伤 86
5.2.1徒手伤 86
5.2.2棍棒伤 86
5.2.3斧背伤、锤击伤 87
5.2.5咬伤 88
5.2.4砖石伤 88
5.2.6坠落伤 89
5.2.7广泛皮肤及软组织损伤 90
5.2.8交通事故所致损伤 94
5.3锐器伤 110
5.3.1切创 110
5.3.2砍创 112
5.3.3刺创 114
5.3.4剪刀创 117
5.4火器伤 118
5.4.1枪弹创 119
5.4.2散弹创 127
5.4.3爆炸伤 128
5.5神经系统机械性损伤 131
5.5.1创伤性脑膜出血 132
5.5.2创伤性脑损伤 140
5.5.3产伤 156
5.5.4脑损伤并发症 159
5.5.5脊髓损伤 165
5.5.6中枢神经系统枪弹伤 172
5.6心血管系统机械性损伤 178
5.6.1心脏挫伤 178
5.6.2心脏震荡 180
5.6.3心脏和心包的刺创 181
5.6.4动脉的机械性损伤 182
5.6.5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183
5.6.6外伤性动静脉瘘 184
5.6.8动脉创伤的修复 185
5.6.9静脉的机械性损伤 185
5.6.7外伤性动脉瘤 185
5.7呼吸系统机械性损伤 186
5.7.1气管—支气管损伤 186
5.7.2肋骨断端对肺的刺创 186
5.7.3肺挫伤 186
5.7.4剧烈呼吸运动所致肺损伤 187
5.7.5爆炸气浪所致肺损伤 188
5.7.6胸腔刺创 188
5.7.7肺与胸膜机械性损伤的并发症 188
5.7.8横膈损伤 191
5.8.1食管机械性损伤 192
5.8消化系统机械性损伤 192
5.82胃及十二指肠的机械性损伤 193
5.8.3肠管机械性损伤 196
5.8.4阑尾损伤 197
5.9肝、胆囊、胆道、胰、脾的机械性损伤 198
5.9.1肝的损伤 198
5.9.2胆囊与胆管损伤 202
5.9.3胰腺损伤 204
5.9.4脾的损伤 206
5.10泌尿系统机械性损伤 208
5.10.1肾损伤 208
5.10.2膀胱损伤 213
5.10.3外伤后膀胱神经源性障碍 214
5.10.4尿道损伤 215
5.10.5身体他处损伤后继发性尿路感染 216
5.11生殖系统机械性损伤 216
5.11.1阴茎损伤 216
5.11.2阴囊和睾丸损伤 217
5.11.3女性生殖道损伤 219
5.12骨骼肌肉系统机械性损伤 224
5.12.1骨折 224
5.12.2关节损伤 236
5.12.3滑囊损伤 239
5.12.4腱膜和肌腱损伤 239
5.12.5骨骼肌损伤 239
5.13机械性损伤与感染 240
5.13.1感染的恶化 240
5.13.2创的感染 241
5.13.3外伤组织的迟发感染 242
5.14机械性损伤的死因分析 243
5.14.1致命伤与非致命伤 243
5.14.2损伤的死亡机理与直接死因 243
5.14.3致命伤后行为能力 244
5.15损伤时间的推断 244
5.15.1生前伤与死后伤的鉴别 245
5.15.2伤后存活时间的推断 245
5.16致伤物的推断 246
5.16.1从损伤形态推断致伤物 247
5.16.2根据创内残留物对致伤物的推断 247
5.17.2他杀伤的基本特点 248
5.17.1自杀的基本特点 248
5.16.4致伤物的认定 248
5.16.3从衣服上痕迹推断致伤物 248
5.17损伤案件性质判定 248
5.17.3灾害损伤特点 249
第6章机械性窒息病理学 252
6.1窒息的分类 252
6.1.1按原因分类 252
6.1.2按性质分类 252
6.2机械性窒息的分类 253
6.3机械性窒息时的功能变化 253
6.4机械性窒息的发展过程 254
6.6机械性窒息的尸体征象 255
6.6.1尸表征象 255
6.5影响机械性窒息发展过程的因素 255
6.6.2内部征象 257
6.6.3组织学改变 258
6.7机械性窒息的法医学鉴定 259
6.8缢死 260
6.8.1缢死的工具 260
6.8.2缢死的类型 261
6.8.3缢死的机理 263
6.8.4缢吊症状和后遗症 264
6.8.5缢死的尸体征 264
6.8.6缢死的法医学鉴定 268
6.9勒死 269
6.9.2勒死的尸体征象 271
6.9.1勒死的机理及经过 271
6.9.3勒死的法医学鉴定 272
6.10扼死 274
6.10.1扼死的机理 274
6.10.2扼死的尸体征象 275
6.10.3扼死的法医学鉴定 276
6.11闷死 277
6.12堵死 277
613胸腹部受压所致的窒息 277
6.14溺死 278
6.14.1溺死经过 278
6.14.2溺死的机理 278
6.14.3溺死的尸体征象 279
614.4溺死的化验检查 281
6.14.5溺死的法医学鉴定 284
6.15性窒息 287
第7章物理性损伤病理学 293
7.1烧伤(死) 293
7.1.1烧伤(死)的病理改变 293
7.1.2烧伤的功能变化 299
7.1.3烧死的机理 300
7.1.4大火中烧死的尸体征象 301
7.1.5烧死的法医学鉴定 302
7.2全身高温损伤 303
7.2.1正常体温调节 303
7.2.2热射病、日射病 304
7.2.3热衰竭和热痉挛 305
7.3低温损伤 306
7.3.1病因和发病机理 306
7.3.2临床表现 306
7.3.3冻死的尸体征象 307
7.3.4冻死的法医学鉴定 308
7.4电击伤 308
7.4.1影响触电后果的因素 308
7.42电击死的死因及死亡机理 311
7.4.3电击伤的病理改变 312
7.4.4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 314
7.5雷电击伤 316
7.6.1电离辐射的形式 317
7.6放射性损伤 317
7.6.2放射性损伤的场合 318
7.6.3电离辐射原发作用的基本方式 318
7.6.4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 319
7.6.5细胞损伤效应 319
7.6.6影响放射性损伤的因素 319
7.6.7放射性损伤所致的器官病变 320
7.6.8急性放射综合征 323
7.6.9迟发性放射性损伤 324
7.6.10法医学鉴定 325
7.7其他物理性损伤 325
7.7.1气压损伤 325
7.7.2激光损伤 326
7.7.3高频、微波损伤 328
7.7.4超声波损伤 331
第8章中毒病理学 335
8.1中毒概论 335
8.1.1中毒原因 335
8.1.2毒物作用 336
8.1.3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 341
8.1.4中毒症状 344
8.1.5中毒病理变化 344
8.1.6检材的采取 348
8.2药物损伤与医源性疾病 350
8.2.1抗生素 352
8.2.2皮质固醇类 358
8.2.3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 360
8.2.4抗高血压药物 362
8.2.5抗甲状腺药物 363
8.2.6抗糖尿病药——口服降血糖药 363
8.2.7抗结核病药 363
8.2.8麻醉药 364
8.2.9抗痉药 365
8.2.10强心甙 365
8.2.11氧 366
8.2.12解热镇痛抗炎药 367
8.2.13抗肿瘤药 370
8.2.14.免疫抑制剂 371
8.3.1氰化物中毒 372
8.3窒息性毒物中毒 372
8.2.15氯化钾 372
8.3.2一氧化碳中毒 373
8.3.3硫化氢中毒 377
8.3.4光气中毒 378
8.4抽搐性毒物中毒 379
8.4.1乌头中毒 379
8.4.2阿托品中毒 380
8.4.3士的宁中毒 381
8.4.4烟碱中毒 382
8.5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中毒 383
8.5.1巴比妥类 383
8.5.2吩噻嗪类药物中毒 385
8.5.4氯仿中毒 386
8.5.3副醛和水合氯醛中毒 386
8.5.5四氯化碳中毒 387
8.5.6乙醇中毒 388
8.5.7甲醇中毒 390
8.6作用于周围神经的毒物中毒 391
8.6.1肉毒中毒 391
8.6.2箭毒中毒 392
8.6.3毒扁豆碱中毒 393
8.6.4毛果芸香碱中毒 393
8.7血液及造血系统毒物中毒 394
8.7.1苯中毒 394
8.7.2亚硝酸盐中毒 396
8.7.3砷化氢中毒 398
8.8.1砷中毒 399
8.8金属毒物中毒 399
8.8.2汞中毒 402
8.8.3铅中毒 405
8.8.4钡中毒 411
8.8.5锌中毒 411
8.8.6镉中毒 412
8.8.7锑中毒 414
8.8.8铬中毒 415
8.9毒鼠药和农药中毒 417
8.9.1磷化锌中毒 417
8.9.2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418
8.9.3有机汞杀虫剂中毒 421
8.9.4有机氯杀虫剂中毒 422
8.9.5氟化物及有机氟中毒 423
8.10腐蚀性毒物中毒 425
8.10.1硫酸中毒 425
8.10.2盐酸中毒 426
8.10.3硝酸中毒 426
8.10.4氢氧化钾(钠)中毒 427
8.10.5氢氧化胺中毒 428
8.10.6酚中毒 428
8.11动植物源性毒物中毒 429
8.11.1蛇毒中毒 429
8.11.2河豚中毒 431
8.11.3斑蝥中毒 432
8.11.5鱼胆中毒 433
8.11.4蟾蜍中毒 433
8.11.6毒蕈中毒 434
8.11.7雷公藤中毒 435
8.12药物滥用 436
8.12.1被滥用的药物 436
8.12.2吸毒与毒品 436
8.12.3名词解释 437
8.12.4用药途径 438
8.12.5病理变化 438
8.12.6死亡原因及场所 440
8.12.7阿片类药物滥用 441
8.12.8可卡因滥用 444
8.12.9苯丙胺滥用 446
8.12.10大麻滥用 448
8.12.11二乙麦角酰胺滥用 450
8.12.12北美仙人球毒碱滥用 451
8.12.13多药滥用 451
第9章猝死病理学 455
9.1心血管系统疾病猝死 456
9.1.1缺血性心脏病和冠心病 457
9.1.2心肌病 466
9.1.3心肌炎 469
9.1.4心内膜炎 472
9.1.5心瓣膜疾病 475
9.1.6高血压性心脏病 478
9.1.7先天性心脏病 479
9.1.8心脏的代谢和遗传性疾病 482
9.1.9心传导系统异常 484
9.1.10心脏肿瘤 487
9.1.11心包疾病 488
9.1.12主动脉疾病 492
9.1.13其他 495
9.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猝死 497
9.2.1脑血管性疾病 497
9.2.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511
9.2.3颅内肿瘤 518
9.2.4癫痫 524
附录脑水肿和脑疝的病理 526
9.3.1急性扁桃体炎 531
9.3呼吸系统疾病猝死 531
9.3.2急性喉阻塞 532
9.3.3急性会厌炎 533
9.3.4急性支气管炎 533
9.3.5肺炎 534
9.3.6支气管哮喘 538
9.3.7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539
9.3.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540
9.3.9肺癌 541
9.4消化系统疾病猝死 544
9.4.1溃疡病 544
9.4.2急性阑尾炎 546
9.4.3肠梗阻 547
9.4.4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549
9.4.5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550
9.4.6重型病毒性肝炎 552
9.4.7肝硬变 553
9.4.8急性胆囊炎 558
9.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猝死 559
9.5.1慢性肾功能衰竭 559
9.5.2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562
9.5.3羊水栓塞 564
9.5.4异位妊娠 565
9.5.5卵巢肿瘤扭转 566
9.5.6绒毛膜上皮癌 566
9.6内分泌系统疾病猝死 567
9.6.1Sheehan氏综合征 567
9.6.2嗜铬细胞瘤 568
9.6.3Addison氏病 569
9.6.4胰岛细胞瘤 570
9.6.5糖尿病 570
9.6.6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572
9.7传染病猝死 573
9.7.1肠伤寒 573
9.7.2白喉 575
9.7.3流行性感冒 576
9.7.4猩红热 576
9.7.5百日咳 577
9.7.6细菌性痢疾 577
9.7.7麻疹 578
9.7.8流行性出血热 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