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桂生著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38219463
  • 页数:293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Ⅰ 1

一部活的“教科书”的开篇 1

〔一〕考察徐特立前期教育实践活动的视角 1

〔二〕早年生活掠影 4

〔三〕“破产读书” 6

〔四〕近代“新”教育的尝试 8

从“教育救国”论者到红色教育家 12

〔一〕“教育救国”论名实辨 13

〔二〕教育界的“长沙王” 14

〔三〕扶拐棍的“洋学生” 16

〔四〕“教育救国”的立足点在转移中 19

〔五〕“老古董”的新生 20

〔六〕“入污泥而不染” 23

“红色教育”天地的开拓 25

〔一〕“身教主义”的新篇章 27

〔二〕“红区教育”的园丁 31

〔三〕老教育家的新难题 34

“红色教育”的考验 36

〔一〕在苏区教育方针争议的公案中 37

〔二〕在根据地教育重点问题争议的公案中 40

〔三〕在教育的“游击性”问题争议的公案中 43

〔四〕在“吃”知识分子问题争议的公案中 46

〔五〕沉默的应战者 49

〔六〕徒步长征 51

探索根据地教育道路的新里程 53

〔一〕“红色教育”的新起点 54

〔二〕在教育上做出“叫全中国吃惊的事” 60

〔三〕外线“作战”的历史使命 64

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 68

〔一〕构建新型理工干部的摇篮 69

〔二〕群众教育改革的后盾 72

为新中国教育催生 80

〔一〕教育改革新苗的培育 81

〔二〕对“左”倾教育思想的清算 86

〔三〕为未来建设教材 88

〔四〕总结毕生教育经验的酝酿 89

卓越的“身教主义者” 92

〔一〕多种教育角色的“身教主义者” 93

〔二〕人民教育的“身教主义者” 99

〔三〕现代中国的一代宗师 101

教育理论上的建树 103

〔一〕为人民民主教育立言 104

〔二〕教育理论探索的高原与低谷 106

〔三〕彼时无声却有声 113

〔四〕求实的“教育理论”观 116

Ⅱ 121

“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新民主主义教育 121

〔一〕“科学化”:新民主主义教育的首要特征 121

〔二〕教育的“科学化” 123

〔三〕教育的“民族化” 129

〔四〕教育的“大众化” 131

人民民主的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取向 133

〔一〕教育对象: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大众 133

〔二〕教育目的:造就人民民主立场的无限 137

生动发展的人格 137

特殊条件下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之路 140

〔一〕理论前提与不成熟的社会历史前提 141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历史必由之路 142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三个基本观念 144

〔四〕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抉择 147

〔一〕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政治教育的地位 152

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152

〔二〕教育中的政治空谈辟议 156

“教学实践”观念的更新 157

〔一〕“教学实践”别解 158

〔二〕“教学实践”新观念的理论基础 160

〔三〕对教学历史的审视 162

〔四〕从“教学做合一”到教学做“统一” 164

课程的系列化 168

〔一〕课程标准的重要 168

〔二〕课程系列化的设想 170

〔三〕科目分类:实践、理论、再实践的 173

思路 173

〔五〕“终身教育”的课程观念 177

〔四〕各种科目在不同级别与类型学校 177

课程中的组合 177

教材的“活用”与“活用”的教材 179

〔一〕“活用”的教材 179

〔二〕课程标准一元化与教材多元化的统一 183

〔三〕教材的“活用” 184

〔四〕《文化课本》:根据地教材史上的明珠 185

民主的“全方位”的思想教育格局 190

〔一〕“思想教育”的观念 191

〔二〕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内在联系 192

〔三〕学校中的民主管理 195

〔四〕民主的教育方法 196

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197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198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条件 201

〔二〕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地位 201

灵活的“学习检查制度” 205

〔一〕传统考试制度的痼疾 206

〔二〕“学习检查制度”的构想 207

〔三〕兴利除弊的见识 211

Ⅲ 214

“群众本位”的教育观 214

〔一〕“群众本位”:贯穿整个教育思想的红线 215

〔二〕“群众本位”教育思想的样本 217

〔三〕“群众本位”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220

〔四〕“群众本位”教育观与“人本位”教育观的界限 223

〔五〕“群众本位”教育观与“社会本位”教育观的界限 227

作为教育方法论原则的“古今中外法” 229

〔一〕“古今中外法”的系统化 229

〔二〕“古今中外法”在教育中的运用 235

〔一〕识陶的过程 239

“师陶”一家言 239

〔二〕评陶的视角 245

〔三〕批陶声中的沉默 250

徐特立与毛泽东 252

〔一〕毛泽东的“徐特立观” 253

〔二〕徐特立的“毛泽东观” 254

〔三〕“当代毛公曾受教,而今禹墨正匡时” 257

中国教育界的一代天骄 260

〔一〕历史的选择 261

〔二〕时间的考验 264

〔三〕独到的见识 265

〔四〕历史将再选择 267

附录 268

徐特立生平记事 268

参考资料目录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