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力 科学技术动力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顺基,李庆臻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300009085
  • 页数:428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第一章 冲击全球的大改革 1

一、近代改革的潮流 1

(一)工业革命之母 1

(二)电力技术之力 4

二、五洲改革的风云 7

(一)美国的改革 8

(二)日本的改革 11

(三)苏联东欧的改革 13

(四)中国的改革 15

三、冲击波的根源 16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17

(二)两大制度改革的源泉 18

第二章 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20

一、忽视了的动力 20

(一)科学的基本点 20

(二)反思的诸问题 21

二、系统动力论 27

(一)用系统观点研究社会 27

(二)用系统观点分析动力 30

三、大动力与大改革 31

(一)两个挑战的相互作用 35

(二)改革的中心环节 36

(三)动力、改革的基础力量 38

一、近代动力论 42

第三章 动力论的再分析 42

(一)人口决定论 43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 45

(三)理性决定论 47

二、当代动力论 50

(一)马克思的系统动力论 50

(二)系统动力论必须发展 50

(三)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动力论 54

(一)旧石器时代 62

一、从石器到火的使用 62

第四章 变革天然的手段 62

(二)新石器时代 63

二、铁器和古代动力 64

(一)铁器文明 64

(二)畜力·风力·水力 65

三、机器与蒸汽力 67

(一)纺织机及其变革 68

(二)蒸汽机的发明 68

(三)翻转世界的力量 69

四、电子计算机和电力 73

(一)运输工具的推动 74

(二)电力技术的产生 74

(三)新的技术革命 74

(四)计算机的进步 77

(五)时代的驱动力 80

(一)材料发展的前景 83

一、材料由我造 83

第五章 人工自然的业绩 83

(二)新的塑料材料 84

(三)复合材料 84

(四)陶瓷材料 85

(五)金刚石膜 86

(六)超导材料 86

二、宇宙任尔行 88

(一)开辟通天路 88

(二)移民太空中 90

(三)太空建工业 92

三、机器能思维 94

(一)智能机器人 94

(二)专家系统·知识工程 96

(三)人工智能改变世界 98

四、能源由我采 99

(一)核能广泛利用 99

(二)开发再生能源 100

(三)未来能源预测 103

一、基因工程的奇迹 109

第六章 人工生命的创举 109

(一)动物基因移植 110

(二)植物基因工程 113

(三)移植技术的发展 116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统一 117

二、细胞工程的成就 118

(一)植物细胞融合 119

(二)高蛋白作物 121

(三)酵母和动物细胞融合 121

(二)人的淋巴细胞融合 121

(一)产量大增 122

三、新的农业时代 122

(三)人造种子 125

(四)化学杀虫剂的淘汰 125

(五)自行摄养的作物 126

(六)遗传工程用于畜牧 126

(一)威胁人类的大敌 128

第七章 天然伤痕的消除 128

一、毒气被驱散 128

(二)治理污染的措施 129

二、河水将澄清 135

(一)巨大的危害 135

(二)防治措施 137

三、声音复悦耳 141

(一)看不见的祸害 142

(二)控制噪声的方法 142

四、秃山又明青 143

(一)森林在衰减 144

(二)植林绿荒山 145

第八章 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147

(一)原始统一的技术原因 148

(二)原始统一的思维持证 149

(一)改造自然的两重性 151

二、人与自然的分离对立 151

(二)认识自然的两重性 154

三、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55

(一)人化白长的发展 157

(二)自然化人的发展 158

(三)走向协调的桥梁 160

第九章 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61

(一)决定劳动者的数量 164

一、体力智力的能源 164

(二)保证劳动者的健康 165

(三)促使劳动者知识化 167

(四)制约劳动专业选择 168

二、劳动资料发展的动力 169

(一)技术改革的推动 170

(二)科技原理的促进 171

(三)科学理论的导引 172

三、劳动对象改革的杠杆 174

(一)对象范围的扩大 175

(二)利用效率的提高 176

(三)促使变废为宝 177

四、管理要素的重要作用 178

(一)泰罗制的产生 178

(二)运筹学、行为科学的作用 180

(三)管理现代化 181

第十章 产业结构的有力杠杆 183

一、农业技术革命时期的产业结构 183

(一)农业的形成 184

(二)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化 185

二、工业技术革命引起产业结构变化 185

(一)轻工业迅速发展 185

(二)重工业加快步伐 186

三、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87

(一)新技术革命的技术先导 187

(二)新兴产业的崛起 190

(三)传统产业的衰变 192

(四)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194

(五)第四产业的独立 195

(六)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 197

(七)贸易结构的变化 198

第十一章 生产布局的制约因素 199

一、和技影响布局的范围和内容 199

(一)扩大生产分布的范围 199

(二)充实生产布局内容 202

二、科技改变布局的指向 202

(一)纺织工业市局指向的变化 203

(二)钢铁工业布局指向的演变 205

(三)临空型指向的产业布局 205

三、科技制约布局的集散 205

(一)生产的集中化趋势 205

(二)生产布局的分散化 206

(三)生产集散结合 207

(一)现代科学方法的作用 209

四、科技是优化布局的基础 209

(二)系统科学的作用 211

一、劳动方式的涵义 211

(三)电子计算机的作用 212

第十二章 劳动方式的决定力量 214

(一)马克思、列宁的启示 214

(二)经济学家的论述 215

(一)原始社会劳动方式的发展 216

二、古代科技促进劳动方式发展 216

(二)奴隶社会劳动方式的分化 217

三、近代劳动方式的兴起 219

(一)协作的劳动方式 220

(二)大工业劳动方式 221

四、现代科技推动劳动方式变革 222

(一)对劳动行业、职业结构的影响 222

(二)对劳动组织的制约 224

五、现代劳动方式的发展趋势 228

(一)脑力和体力的有机结合 228

(二)个体和群体的和谐统一 231

(三)高科技与高伦理的协调发展 233

第十三章 管理方式的制约要素 236

一、古代管理思想 236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237

(二)西方古代管理思想 239

(三)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 241

二、近代管理理论 243

(一)古典管理理论 243

(二)行为科学理论 249

(三)当代管理学说 252

三、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 254

(一)大与小的结合 255

(二)集中与分散的统一 260

(三)系统与要素的协调 263

(四)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266

(五)制度与心理的互补 271

(六)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271

第十四章 革命方式的变化 278

一、革命方式的多样性 279

(一)科学革命 279

(二)技术革命 281

(三)产业革命 282

(四)社会革命 283

二、科技对社会革命的制约 285

(一)制约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85

(二)“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287

(三)制的革命的战略和战术 289

(四)制约社会革命的方式 290

(五)制的社会革命的结局 292

三、未来革命方式的思考 294

(一)未来战争的武器 294

(二)未来军队的变化 296

(三)三次军事革命的影响 297

(四)未来革命方式的探讨 298

(一)经济发展决定战争产生 301

第十五章 战争方式的发展 301

一、经济对战争的决定作用 301

(二)经济条件制约战争进程 302

(三)战争对经济的反作用 305

二、科学技术是军事力 307

(一)将士素质 308

(二)武器装备 309

(三)科技变革社会组织方式 310

(三)作战指挥 312

三、科技对战争方式的影响 317

(一)从地面到立体 317

(二)从三军联合到多兵种协同 319

(三)从一般技术武器到高技术武器 321

四、战争与和平的新问题 323

第十六章 生活方式的更新 326

一、生活方式更新的动力 327

(一)科技与家庭方式的更新 327

(二)科技与消费方式的更新 330

(三)科技与交往方式的更新 332

(四)科技与闲暇方式的更新 334

二、科技更新生活方式的机制 337

(一)科技变革人的思维方式 337

(二)科技变革人的价值观念 339

(四)科技变革物质环境 341

三、未来生活方式的展望 343

第十七章 科学技术与真 345

一、科技强化对真的追求 345

(一)真与真理原则 345

(二)真理与科技进步 348

(三)科学真理及评价 351

二、科技丰富求真的手段 353

(一)古代求真的工具 354

(二)近代求真的手段 356

(三)解放大脑的机器 358

三、科技拓展求真的范围 359

(一)寻找宽阔的世界 360

(二)文艺复兴与科技解放 362

(三)认识飞跃与科技革命 364

第十八章 科学技术与善 368

一、科技对伦理学的影响 368

(一)对传统伦理观的冲击 368

(二)科技与道德的统一 377

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379

(一)重视科技的社会后果 379

(二)认真承担社会责任 382

第十九章 科学技术与美 388

一、科学美与审美 388

(一)真与美的统一 388

(二)由真到美 390

二、科技与艺术的相互作用 393

(一)早期的联盟 394

(二)再度的联合与趋势 396

(一)内容与风格的丰富多彩 398

三、现代科技与艺术发展 398

(二)科技、艺术的普及化、实用化 402

第二十章 科学技术与法 407

一、科技发展开拓法学新领域 407

(一)科技发展的法治要求 408

(二)科技法 409

(三)科技立法的形式与作用 410

(四)曲折的道路 414

二、科技的专利制度 415

(一)专利制度的特点 415

(二)专利制度的历史 416

(三)专利法的内容 417

(四)专利制度的作用 419

三、现代科技对法的影响 420

(一)正义与邪恶较量 420

(二)利用计算机加强法治 424

(三)科技革命时代的法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