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人类生存的自然界 2
第二节 未来灾害学的研究方法 9
第三节 未来灾害学的研究内容 15
第四节 未来灾害科学的发展 20
第五节 关于“两河一线”的重点防灾战略 24
第一节 地球内部向大气供热 30
第二章 地-气耦合 30
第二节 地球内部的水 33
第三节 地球内部的二氧化碳 38
第四节 固体潮与他气逸出 41
第五节 气压变化引起地下水位变化和地气逸出 55
第六节 地震与地下气体逸出 57
第七节 地裂与暴雨 59
第八节 台风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61
第九节 台风与地震的关系 62
第十节 内陆地震与气象灾害 66
第十一节 地震、火山活动与某些大气环流的关系 68
第十二节 大地震多发生于夜间的原因 70
第十三节 地-气耦合与早-震关系 72
第十四节 地-气耦合与地震云 74
第十五节 其他地-气耦合问题 74
第三章 海-气耦合 78
第一节 地球上三大洋表面平均水温 78
第二节 岛屿在海-气耦合中的作用 82
第三节 火山的分布与海-气耦合 83
第四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84
第五节 海-气耦合与台风 92
第六节 海潮对沿海地区的作用 94
第七节 温室气体与海洋 97
第八节 温室效应与台风 98
第九节 海洋污染与大气 103
第十节 海流与大气 104
第十一节 其他海-气耦合问题 106
第四章 全球变化问题 110
第一节 全球变化及其研究概述 110
第二节 气候增暖 118
第三节 全球变化的重要灾害之一——臭氧层破坏 126
第四节 关于盖亚假说 128
第五章 熵——系统中灾害的整体综合指标 131
第一节 自然界的自发过程 131
第二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 133
第三节 关于熵的争论 134
第四节 里夫金的熵理论 136
第五节 熵与灾害 143
第六节 未来熵增灾害 145
第七节 原子能开发与熵增 150
第八节 麦克斯威尔妖 153
第九节 东方哲学是摆脱熵增灾害的哲学 156
第十节 政府和科学技术在使熵缓增方面的作用 159
第十一节 对待熵增的战略 160
第六章 特域灾害 162
第一节 国内一些灾谜地点 162
第二节 国内外一些极值灾害区 163
第三节 百慕大魔鬼三角区 167
第四节 地球南、北纬35°线上的灾害 173
第五节 黄河悬河地段 182
第六节 关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研究 186
第七章 海域灾害 190
第一节 中国海域地震简述 190
第二节 中国海域地震区划 194
第三节 关于地震烈度区划海陆接图问题 199
第四节 海域地震短临预报 207
第五节 海域抗震对策 209
第六节 海域地震次生灾害对策 210
第七节 海域地震的救灾对策 212
第八节 海域灾害生物学 215
第八章 城市灾害学 218
第一节 城市地震灾害的可能性 218
第二节 城下型地震监测预报的一般性讨论 219
第三节 城下型地震的预报方法 227
第四节 强余震与继发性大震的监测与预报 238
第五节 自动化系统的地震对策 241
第六节 城市气象灾害 251
第七节 城市其他灾害 253
第一节 巨灾学概述 255
第九章 巨灾学 255
第二节 巨大气象灾害与大震的关系(巨灾互性) 261
第三节 大震与黄河流域巨大气象灾害的异域相关性(巨灾互性) 264
第四节 滇缅地区7级以上大震与长江流域大洪的相关性 273
第五节 滇缅地区7级以上大震与珠江大洪 279
第六节 广义立交模式与震灾、洪灾的异域相关(巨灾互性) 287
第七节 太阳活动与巨灾 296
第八节 从月球使地球放气的观点讨论未来大旱 302
第九节 自治系统与巨灾 304
第十节 黄河巨洪发生时间规律的综合讨论 310
第十一节 长江特大洪涝时间规律的综合讨论 315
第十二节 珠江流域巨洪发生时间规律的讨论 317
第十三节 巨灾学与沿海防灾 318
第十四节 外因与大地震预报的讨论 322
第十五节 外因与巨大气象灾害的相关性 325
第十章 人体自身灾害及灾害医学 329
第一节 人体自焚 329
第二节 环境医学 333
第三节 灾害医学概述 338
第四节 灾害医学的若干方面及医疗对策 341
第五节 地震灾害涉及的某些医学问题 345
第六节 防震救灾中的医疗布置问题 352
第七节 地震对人的心理影响 354
第八节 灾害医学在医学科学中的意义 357
第九节 灾害医学与其他科学的关联 360
第十节 对灾害医学的补充 361
第十一章 祸福的平行性研究 368
第一节 祸福平行性研究的必要性和基础 368
第二节 开荒的祸福讨论 370
第三节 核反应堆的祸福平行性研究 374
第四节 地震危险性与核电站的安全 378
第五节 陨击问题 384
第六节 其他平行性研究 393
第七节 灾害中有利的平行性研究 395
第八节 赛跑问题 396
第十二章 共性研究——未来灾害学的研究趋势之一 399
第一节 灾害共性问题的提出 399
第二节 灾害的稳定态与转换态 400
第三节 灾数和灾强的关系 402
第四节 转换和涨落 405
第五节 临界慢化 409
第六节 临界乳光 412
第七节 λ型 416
第八节 关于混沌 424
第九节 关于非线性 426
第十节 柯氏力在灾害科学中的应用 428
第一节 关于全球大震的预报 433
第十三章 灾害的跨国研究和预报 433
第二节 跨国地震研究与预报 434
第三节 东北深震区(带)与8级大震 438
第四节 相邻大震的关系 443
第五节 由调制模式讨论1983年日本海中部7.7级地震的预报 446
第六节 世界灾害的相关性 447
第七节 厄尔尼诺产生区与亚洲、美洲气候及生态的关系 449
第八节 气象灾害与节气 451
第九节 大旱与大震 453
第十节 孟加拉热带风暴与地震活动 455
第一节 相变 461
第十四章 地球科学中的突变现象和放大过程 461
第二节 过热液体暴沸 463
第三节 热物质的封壳破裂 464
第四节 包裹体的爆炸 465
第五节 岩石的吸热和放热特性 467
第六节 热脱水 468
第七节 矿物相变引起体积变化 469
第八节 居里点——第二类相变 470
第九节 脆性介质中裂缝的扩展 471
第十节 断层泥中的应力降 472
第十一节 水的临界温度 473
第十二节 布里季曼效应 474
第十三节 放大过程 475
第十四节 不稳定性讨论 478
第十五节 关于突变论与模糊数学的讨论 479
第十五章 灾害学科的未来发展 487
第一节 未来气象学 487
第二节 未来地震学 492
第三节 其他灾害学科未来发展的讨论 525
第四节 向综合灾害研究发展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