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前言 1
第一编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 1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 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1
一、伟大的中华民族 1
二、清王朝统治的衰落 3
第二节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 4
一、鸦片战争 4
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 9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沙俄对我国领土的侵吞 17
第三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19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初步发展 23
三、戊戌维新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6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特点 32
第二章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33
第一节 孙中山创建兴中会。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33
一、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33
二、知识界中革命组织的产生与革命思想的传播 34
第二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 38
一、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38
二、同盟会成立后的革命斗争 42
三、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与革命时机的成熟 46
第三节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48
一、武昌起义和各省的响应 48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51
三、南北议和与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 55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 58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资产阶级的“二次革命” 61
第四节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破产 61
二、人民的反袁斗争和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破产 66
第二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 71
第一章 “五四”运动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1
第一节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71
一、北洋军阀反动政权的建立 71
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72
第二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74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74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76
三、初期的中国工人运动 77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78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78
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81
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83
第四节 “五四运动” 83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84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 88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89
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89
二、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 91
第一节 北洋军阀的混战和华盛顿会议 94
一、北洋军阀的混战 94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94
二、华盛顿会议 9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98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98
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01
第三节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04
一、香港海员大罢工和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04
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二七”惨案 107
一、孙中山坚持革命斗争及其挫折 110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准备 110
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111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准备 114
第三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中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116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116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际形势 116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118
第二节 中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120
一、革命武装的建立 120
二、工农运动的兴起 121
三、广东商团叛乱的被镇压 123
四、冯玉祥北京政变和国民会议运动 124
五、“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126
六、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三一八”惨案 130
一、反对西山会议派,戴季陶主义和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132
第三节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 132
二、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135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 137
第四章 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 139
第一节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 139
一、第一次东征和平定杨、刘叛乱 139
二、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140
三、第二次东征和南征 141
第二节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42
一、北伐战争前夕的政治形势 142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43
第三节 全国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47
一、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 147
二、农民运动的猛烈发展 150
一、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 151
第四节 蒋介石、汪精卫集团的叛变和大革命的失败 151
二、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53
三、武汉国民政府和广大人民对蒋介石的声讨 156
四、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57
五、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61
第五章 国民党新军阀反动统治的建立和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 162
第一节 国民党新军阀反动统治的建立 162
一、国民党新军阀混战 162
二、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残暴统治 16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 170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工农红军的建立 170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土地革命的深入 174
三、工农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179
第三节 中间势力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 185
一、宋庆龄、邓演达等国民党民主派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 185
四、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85
二、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 186
三、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 188
第六章 “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89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89
一、“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89
一、“一二八”事变。上海军民抗战与《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 190
第二节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91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1
二、中华民族各阶层的抗日救亡运动 192
三、国民党营垒的分化 194
四、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96
第三节 工农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197
一、王明“左”倾错误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7
二、红军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99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201
一、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 203
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化“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203
二、文化战线的反“围剿”斗争 204
第七章 华北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05
第一节 华北事变和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205
一、华北事变 205
二、国民党内英美派与亲日派的分化 206
三、“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208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209
一、瓦窑堡会议 209
二、中国共产党的逼蒋抗日方针 210
第三节 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11
一、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211
二、国民党由内战政策向抗日政策的转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15
第四节 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216
一、芦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219
第一节 芦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19
第八章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和抗战初期的两个战场 219
二、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国际形势。苏联和英美等国的对华政策 220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22
第二节 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和正面战场 224
一、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224
二、国民党战场的正面防御战 225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和敌后战场 229
一、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229
二、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230
三、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236
第四节 各民主党派、民众团体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活动 237
第九章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民坚持持久抗战 239
第一节 战略相持阶段的国际形势。日本侵华策略的改变 239
一、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国际形势 239
二、日本侵华策略的改变 240
一、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 242
第二节 国民党反共倾向的增长。共产党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斗争 242
二、晋西事变和皖南事变 243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247
四、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 248
第三节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251
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251
二、敌后人民抗日游击战争的深入发展 254
第四节 持久抗战中的正面战场 259
一、正面战场抗击日军有限攻势 259
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261
第五节 沦陷区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 263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263
二、沦陷区人民的反日伪斗争 264
第六节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65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 268
第一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利 268
第十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68
二、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利 269
第二节 抗战后期中国战场的对日作战 270
一、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 270
二、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 272
三、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对抗日战争的支援 274
四、国际友人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 275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深刻危机。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276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深刻危机 276
二、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278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纲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79
一、中国共产党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纲领 279
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82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285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国内的形势 286
第十一章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86
第一节 国民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建国问题上的政治主张 286
二、国民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建国问题上的政治主张 288
第二节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291
一、重庆谈判 291
二、政治协商会议 295
第三节 解放区军民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 297
一、东北根据地的建立 297
二、练兵、减租和生产运动 299
三、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转变 300
第十二章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高涨 301
第一节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的方针 301
一、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301
二、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的方针 303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伟大的战略决战 304
一、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04
二、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308
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和整党、整军运动 310
四、伟大的战略决战 314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扩大 319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319
二、资产阶级中间路线的破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扩大 323
第十三章 国民党南京政府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25
第一节 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和国民党南京政府的覆灭 325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将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和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与政策 325
二、国民党“和平”攻势被粉碎 325
三、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329
第二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30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330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32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334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336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纲领 336
第三编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1956年) 336
第一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国民经济的恢复 336
二、全国大陆的统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338
三、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340
四、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纲领的制定 341
第二节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其它社会改革任务的完成 344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344
二、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48
三、镇压反革命的斗争 350
四、“三反”、“五反”运动 352
五、旧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改革 355
第三节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356
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胜利完成 356
二、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成功经验 358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360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360
第二章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60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次会议的召开 365
三、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胜利 369
第二节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371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71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76
三、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78
四、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伟大意义 384
第三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路线的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 385
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 385
二、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86
三、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路线的制定 387
四、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的提前完成 389
后记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