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 1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
三、宏观经济问题研究的历史发展 4
第二节 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6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需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理论 6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应注意的政策问题 11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4
第一节 国民经济循环流量模型 14
一、经济活动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流量和存量 14
二、两部门经济的循环流量模型 16
三、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流量模型 18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1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核算 21
二、国民产品和收入的核算方法 23
第三节 国民收入中的总量指标及缺陷 28
一、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五个总量 28
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缺陷 29
三、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评述 31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均衡 33
第一节 消费、储蓄和投资 33
一、消费函数 33
二、储蓄函数 36
三、投资函数 39
第二节 古典经济模型与凯恩斯经济模型 42
一、国民收入决定中的古典理论和凯恩斯理论 42
二、古典经济模型与凯恩斯模型的比较 44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和国民收入的均衡 46
第三节 雨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46
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47
三、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 52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变动及乘数 54
一、国民收入的变动 54
二、投资乘数的含义和成因 54
三、乘数效应的制约条件 57
第五节 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58
一、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58
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59
第四章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62
第一节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62
一、货币的职能和货币的种类 62
二、货币的流通速度 64
三、银行和银行存款的创造 64
四、货币的需求理论 68
五、货币市场的均衡 73
第二节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78
一、货币供给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78
二、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关系 80
三、 IS曲线 81
四、 LM曲线 85
五、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同时决定,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90
第三节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变动 94
一、IS曲线移动对一般均衡的影响 94
二、LM曲线移动对一般均衡的影响 95
三、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时对一般均衡的影响 97
四、政府政策对一般均衡的作用 98
第四节 对IS—LM模型的评述 100
一、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与萨伊定律 103
第一节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分的失业理论 103
第五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103
二、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储蓄与投资 104
三、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工资和就业量 105
四、对“古典”学派失业理论的评述 106
第二节 有效需求决定就业的理论 108
一、有效需求 108
二、均衡国民收入和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108
三、有效需求不足及其原因 109
四、对凯恩斯就业理论的评述 112
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113
一、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 113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 114
三、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117
第一节 经济周期 120
一、经济周期和经济周期的阶段 120
第六章 国民收入的波动 120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121
三、社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122
第二节 乘数加速说 124
一、加速原理 124
二、动态乘数与加速原理的结合 128
三、经济波动的上下限 131
四、对经济波动理论的评述 131
第一节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133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133
第七章 经济增长理论 133
二、均衡增长的条件 136
三、经济波动的原因 137
四、人口和技术变动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 137
五、对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评述 138
第二节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39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139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经济含义 141
三、技术进步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型 144
四、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评述 144
第三节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146
一、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146
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经济含义 147
三、对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评述 151
第四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152
一、肯德里克和丹尼森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152
二、库兹涅茨分析 154
三、对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评述 155
第五节 其它经济增长理论 156
一、经济成长阶段论 156
二、经济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理论 158
三、经济增长价值怀疑论 161
第一节 宏观财政政策 163
一、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收入和支出 163
第八章 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 163
二、政府购买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 165
三、财政制度中的内在稳定器 167
四、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169
五、财政赤字和公债 171
第二节 宏观货币政策 172
一、货币政策及其作用 172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工具 173
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 176
第三节 对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评述 176
后记 179
二、当代宏观经济学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