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研究动机 1
1.1.1 初始动因 1
1.1.2 “催化剂” 3
1.2 基本思路 7
1.2.1 “指导思想” 7
1.2.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0
1.2.3 基本逻辑顺序 12
1.3 方法论原则 15
1.3.1 学习、学习、再学习 15
1.3.2 “熟练工”与学思结合 17
1.3.3 再好的理论,一面之词也无用 18
1.3.4 一般到个别和个别到一般 20
第一篇 基础理论 24
2 公共物品 24
2.1 前人的理解 25
2.2 我的理解 32
2.2.1 新的观点 32
2.2.2 广义公共物品 40
2.3 小结 41
3 公共提供的私人物品 42
3.1 定量配给Ⅰ:统一提供 45
3.2 定量配给Ⅱ:排队 46
3.3 公共提供还是私人提供:动态均衡 47
3.3.1 一般特征 47
3.3.2 现实选择 50
4 外在性 55
4.1 引论 56
4.2 基本问题 58
4.3 几种解决办法 60
4.3.1 着眼微观 60
4.3.2 公共治理 63
4.4 小结 69
5 公共消费中的几个问题 71
5.1 最终消费品 71
5.2 消费一般 73
5.3 补充特征 75
5.3.1 消费中的非价格扰动 75
5.3.2 排除的可能性 78
5.4 一般均衡模式的修正 79
5.5 拥挤条件下的最优状态 83
5.6 本篇小结 87
第二篇 公共部门的成本与价格 90
6 定价中的基本问题 90
6.1 边际成本定价原则 91
6.2 定价的困难 94
6.2.1 收费的两难选择 95
6.2.2 成本估价 95
6.2.3 非营利性的社会综合目标 96
6.2.4 逃税现象 97
6.2.5 局部均衡的无效性 97
6.2.6 外在性问题 98
6.3 脱离边际成本定价的展开式 99
6.3.1 按边际成本定价的数理模型 99
6.3.2 偏离过程 102
6.4 划拨定价问题 105
6.5 综合分析引论 108
7 成本—收益分析 109
7.1 理论准备 109
7.1.1 私人的成本—收益分析 109
7.1.2 当前的折扣价值 110
7.2 社会成本—收益分析 111
7.2.1 基本内容 111
7.2.2 社会收益中价值与效用的关系 113
7.2.3 分析中的理论工具 114
7.3 分配问题 126
7.3.1 负担的分配 126
7.3.2 公平分配的衡量工具 133
8 多部定价制 138
8.1 理论引导 139
8.2 名义偏好问题 141
8.3 多部定价模式 147
8.3.1 转让价格 147
8.3.2 收费的确定 149
8.4 社会效益问题 150
8.5 理论与实践 153
8.5.1 关于超贡献部分的副作用问题 153
8.5.2 多部定价的成本 155
8.5.3 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156
9 实例分析Ⅰ:铁路运价 160
9.1 几点说明 160
9.2 大范围比较 161
9.3 小范围比较 170
9.4 归纳:多部定价实践 179
10 实例分析Ⅱ:行政事业性收费 181
10.1 理论规范 181
10.1.1 基本情况 181
10.1.2 进一步比较 182
10.2 实践探索 185
10.2.1 行政性“乱”收费问题 185
10.2.2 事业性“乱”收费问题 191
10.3 本篇小结 193
第三篇 公共经济的组织与运行 195
11 公共部门经营方式的社会效益比较 195
11.1 部门的效率准则 195
11.1.1 帕氏最优与收入分配 199
11.1.2 税后公共物品均衡 200
11.1.3 政府的经营效率 203
11.2 私人经营的低效问题 203
11.3 目标与效率:公共生产与私人生产的比较 211
11.3.1 调节私人与公众利益的备选方案 211
11.3.2 公共生产:天然垄断与市场失灵 213
11.33 沉没成本 214
11.3.4 公私两种企业的效率比较 216
12 公共生产与官僚体制 223
12.1 简要回顾我国官僚体制弊端产生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25
12.2 公共部门的效率分析 229
12.2.1 低效的来源 229
12.2.2组织动机 229
12.2.3 大锅饭与铁饭碗 230
12.2.4 目标差异 232
12.3 官僚体制的行为特征 233
12.3.1 管理活动与生产活动 233
12.3.2 官僚偏好 234
12.3.3 官僚避嫌 235
12.3.4 “整治”官僚 236
13 政府规模与范围 238
13.1 规模界限的进一步确定 239
13.2 政府活动的范围 245
13.2.1 财政支出构成 245
13.2.2 转让支付问题 248
13.2.3 政府活动的非货币数量界限 251
13.3 小结 251
14 公共投资选择 253
14.1 资源分配的公共机制 254
14.1.1 偏好的展示 254
14.1.2 偏好的累积 255
14.2 多数表决的经济基础 256
14.2.1 典型的纳税人怎样行使他的选择权 256
14.2.2 中间选举人 260
14.3 本篇小结 262
15 总结与探索 264
15.1 核心内容及其展开式 264
15.2 几点重要结论 265
15.2.1 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原始”特征:即时投入与整体(一次性)投入 265
15.2.2 直接消费与间接消费在公共物品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266
15.2.3 公共经济中的成本与价格 266
15.2.4 公共资源配置:公共选择与行为均衡 267
15.2.5 平均分配、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267
15.2.6 现代经济高效运转的组织体系:市场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与政府职能 269
15.2.7 不同社会制度中的共性特征 270
15.3 正题内外 271
主要参考文献 274
后记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