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医鉴》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富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2362669
  • 页数:78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古今各种灸治方法进行全面的手机和整理,书中论述了古代灸疗临床、现代灸疗临床理论与实践,收集了三百余种疾病的灸疗方法。全书集古今灸法之大成,资料详尽,内容全面,具有实用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是学术价值很高的参考资料。

概论 3

第1章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3

第一节 灸法的起源 3

第二节 灸法的发展 4

一、秦汉时期 4

二、魏晋时期 5

三、唐宋时期 5

四、明清时期 6

五、近代 8

第2章 灸法的特点及其适应证 10

第一节 灸法的特点 10

第二节 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证 11

一、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11

二、升阳举陷、回阳固脱 11

三、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12

四、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12

第3章 灸法的基本操作 13

第一节 施灸的材料 13

一、艾及艾制品 13

二、其他灸材 14

第二节 施灸的体位选择和顺序 15

第三节 灸法的补泻 16

第四节 灸疮及灸后调养 17

第五节 灸的壮数和大小 18

第六节 施灸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18

一、施灸的禁忌 18

二、注意事项 19

第4章 古今主要医家的灸法理论 20

一、《黄帝内经》灸法理论 20

二、张仲景灸法理论 21

三、皇甫谧灸法理论 23

四、葛洪灸法理论 23

五、陈延之灸法理论 24

六、孙思邈灸法理论 25

七、杨上善灸法理论 26

八、王焘灸法理论 27

九、窦材灸法理论 28

十、高武灸法理论 29

十一、杨继洲灸法理论 29

十二、巢元方灸法理论 30

十三、许叔微灸法理论 31

十四、刘完素灸法理论 31

十五、王执中灸法理论 32

十六、罗天益灸法理论 32

十七、朱震亨灸法理论 32

十八、汪机灸法理论 33

十九、李梴灸法理论 33

二十、龚廷贤灸法理论 34

二十一、吴亦鼎灸法理论 35

二十二、张介宾灸法理论 36

二十三、李学川灸法理论 36

二十四、承淡安灸法理论 37

二十五、周楣声灸法理论 37

二十六、谢锡亮灸法理论 38

二十七、田从豁灸法理论 39

二十八、吴焕淦灸法理论 39

二十九、廖方正灸法理论 40

三十、韩世荫灸法理论 41

三十一、关于“陷下则灸之”的理论探讨 42

三十二、艾灸治疗热证的理论探讨 43

灸法篇 49

第5章 艾炷灸 49

第一节 直接灸 49

一、瘢痕灸 49

二、无瘢痕灸 51

三、压灸 52

第二节 间接灸 53

一、隔姜灸 53

二、隔蒜灸 54

三、隔盐灸 55

四、隔附子灸 56

五、隔胡椒灸 57

六、黄土灸 58

七、隔豆豉灸 58

八、隔葱灸 59

九、隔蚯蚓灸 60

十、隔巴豆灸 61

十一、隔铁灸 61

十二、隔钱灸 62

十三、隔面饼灸 63

十四、隔蟾灸 63

十五、山栀生姜灸 64

十六、隔川椒饼灸 65

十七、隔木香饼灸 66

十八、隔头垢灸 67

十九、隔甘遂灸 67

二十、隔皂角灸 68

二十一、隔纸灸 68

二十二、隔苍术灸 69

二十三、隔陈皮灸 69

二十四、隔鸡子灸 70

二十五、隔矾灸 71

二十六、隔苦瓠灸 72

二十七、隔厚朴灸 72

二十八、隔莨菪根灸 73

二十九、隔韭饼灸 73

三十、隔香附饼灸 74

三十一、隔徐长卿灸 75

三十二、隔桃叶灸 75

三十三、隔商陆饼灸 76

三十四、隔蚯蚓泥灸 77

三十五、隔麻黄灸 77

三十六、隔葶苈饼灸 78

三十七、隔碗灸 78

三十八、隔蓖麻仁灸 79

三十九、隔酱灸 80

四十、隔薤灸 80

四十一、香硫饼灸 81

四十二、蛴螬灸 81

四十三、桃树皮灸 82

四十四、隔土瓜根灸 83

四十五、蒸脐治病法 83

四十六、隔醋灸 84

四十七、隔粉灸 84

四十八、隔鸡蛋壳灸 85

四十九、隔竹圈盐灸 86

第6章 艾条灸 87

第一节 悬起灸 87

一、温和灸 88

二、雀啄灸 88

三、回旋灸 89

四、齐灸 90

五、排灸 90

第二节 实按灸 92

一、太乙针灸 92

二、雷火针灸 93

三、艾火针衬垫灸 95

四、百发神针 95

五、消廦神火针 97

六、指灸 97

七、点灸笔 98

八、运动按灸 99

第三节 隔物灸 100

一、隔布灸 100

二、隔药纱灸 101

三、隔膏药灸 101

四、隔药液灸 102

五、隔药糊灸 103

第7章 铺灸 104

一、大灸 104

二、敷灸 105

三、长蛇灸 106

四、艾熨灸 107

五、日光灸 107

第8章 温针灸 109

一、温针灸 109

二、隔姜温针灸 110

三、麝艾温针灸 111

四、电热艾针灸 111

第9章 天灸 113

一、白芥子灸 113

二、复方白芥子敷灸 114

三、蒜泥灸 115

四、斑蝥灸 115

五、毛茛灸 116

六、旱莲草灸 117

七、吴茱萸灸 118

八、蓖麻子灸 119

九、甘遂灸 120

十、威灵仙灸 120

十一、葱豉糊灸 121

十二、葱白灸 121

十三、食盐灸 122

十四、巴豆霜灸 123

十五、芥砒膏灸 123

十六、半夏灸 124

十七、马钱子灸 125

十八、天南星灸 125

十九、鸦胆子灸 126

二十、生姜灸 126

二十一、乌梅灸 127

二十二、丁桂散灸 128

二十三、细辛灸 128

二十四、五倍子灸 129

二十五、白胡椒灸 130

二十六、复方公丁香灸 130

二十七、桃仁灸 131

二十八、车桂散灸 132

二十九、川芎灸 132

三十、透骨草灸 133

三十一、川槿皮灸 133

三十二、鹅透草灸 134

三十三、桂术散灸 135

三十四、薄荷叶灸 136

三十五、山楂灸 136

三十六、漆灸 137

三十七、冷点灸 137

三十八、代灸膏灸 138

三十九、葱姜敷灸 139

四十、芜花灸 139

四十一、蓖倍饼灸 140

四十二、生附子灸 141

第10章 非艾灸 143

一、灯火灸 143

二、硫磺灸 145

三、黄蜡灸 146

四、烟草灸 147

五、桃枝灸 148

六、桑木灸 148

七、药锭灸 149

八、药捻灸 150

九、大面积灸 151

十、竹茹灸 152

十一、麻叶灸 153

十二、线香灸 154

十三、火针灸 155

十四、火柴灸 155

十五、药线灸 156

十六、麻线灸 157

十七、元寸灸 158

十八、闪火灸 158

十九、贴棉灸 159

二十、竹灸 160

二十一、罐灸 161

二十二、麝火灸 161

二十三、麝丹灸 162

二十四、手心药灸 163

二十五、荆芥穗灸 164

二十六、小茴香灸 164

第11章 其他灸 166

第一节 温灸器灸 166

一、温灸器灸 166

二、电热灸 167

三、苇管器灸 168

四、温盒灸 169

五、温筒灸 169

六、多功能艾灸仪 170

七、酒药灸 171

八、喷灸 172

九、温管灸 172

十、温架灸 173

十一、温罐灸 174

十二、温篮灸 175

十三、核桃壳灸 176

十四、熏灸器灸 177

第二节 药蒸气熏灸 178

第三节 冻灸法 179

一、冰灸 179

二、冷冻灸 180

三、液氮灸 181

第12章 少数民族灸法 182

第一节 蒙医灸法 182

第二节 藏医火灸法 184

第三节 壮医药线点灸 187

第四节 瑶族药罐灸 189

临床篇 193

第13章 古代灸疗临床 193

第一节 内科疾病 193

一、伤寒 193

二、咳嗽 198

三、喘证 201

四、哮证 204

五、肺痿 205

六、中暑 206

七、痰饮 206

八、心悸 207

九、心烦 208

十、心痛 209

十一、不寐 211

十二、嗜睡 212

十三、汗证 213

十四、尿血 213

十五、喑哑 215

十六、头痛 216

十七、眩晕 219

十八、狂证 220

十九、中风 223

二十、面瘫 233

二十一、癫证 236

二十二、痫证 238

二十三、痉证 243

二十四、厥证 244

二十五、痿证 247

二十六、脚气 249

二十七、虚劳 255

二十八、胃痛 257

二十九、吐血 260

三十、呕吐 261

三十一、反胃 263

三十二、噎膈 264

三十三、消渴 265

三十四、腹痛 267

三十五、腹满 269

三十六、痢疾 271

三十七、霍乱 275

三十八、疟疾 280

三十九、黄疸 285

四十、疠风 287

四十一、胁痛 289

四十二、鼓胀 291

四十三、积聚 293

四十四、奔豚积气 299

四十五、水肿 301

四十六、淋证 304

四十七、癃闭 307

四十八、遗精 309

四十九、疝气 312

五十、脱肛 317

五十一、便秘 320

五十二、便血 323

第二节 外科疾病 325

五十三、痹证 325

五十四、鹤膝风 328

五十五、项背痛 330

五十六、腰痛 332

五十七、颌痛 333

五十八、疽 333

五十九、腹痛 334

六十、肠痛 335

六十一、瘰疬 336

六十二、毒蛇咬伤 337

第三节 妇科疾病 338

六十三、月经不调 338

六十四、痛经 341

六十五、崩漏 341

六十六、经闭 344

六十七、转胞 345

六十八、死胎不下 346

六十九、胎位不正 347

七十、流产 348

七十一、难产 349

七十二、产后腹痛 351

七十三、产后血晕 351

七十四、恶露不止 352

七十五、乳少 353

七十六、胎衣不下 354

七十七、不孕 355

七十八、带下 358

七十九、阴挺 361

八十、乳痛 362

八十一、阴痛 363

附:男子阴中痛 364

八十二、断产 365

第四节 儿科疾病 366

八十三、遗尿 366

八十四、疳证 367

八十五、夜啼 369

八十六、五迟五软 370

八十七、囟门不合、囟门下陷 371

八十八、瘾疹 372

八十九、吐乳 373

九十、鸡胸龟背 374

九十一、食积 376

九十二、惊风 377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 381

九十三、耳聋、耳鸣 381

九十四、聤耳 384

九十五、喉痹 385

九十六、喉痈 388

九十七、重舌 388

九十八、齿病 389

九十九、口疮 394

一〇〇、鼻衄 395

一〇一、鼻息肉 397

一〇二、鼻渊 399

一〇三、目病 400

第14章 现代灸疗临床 405

第一节 内科疾病 405

一、感冒 405

二、支气管炎 408

三、支气管哮喘 412

四、非典型肺炎 415

五、肺结核 416

六、冠心病 417

七、高血压病 421

八、低血压病 424

九、高脂血症 425

十、动脉粥样硬化 427

十一、神经性头痛 429

十二、胃炎 430

十三、胃下垂 436

十四、急性胃肠炎 437

十五、腹泻 439

十六、胃肠神经官能症 441

十七、肠道易激综合征 442

十八、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444

十九、急慢性肠炎 446

二十、溃疡性结肠炎 448

二十一、习惯性便秘 450

二十二、脓性感染 452

二十三、阿米巴痢疾 452

二十四、手术后腹胀与肠麻痹 453

二十五、男性不育 455

二十六、不射精症 458

二十七、性欲淡漠症 459

二十八、勃起功能障碍 460

二十九、癫痫 463

三十、嗜睡症 465

三十一、抑郁症 466

三十二、焦虑症 467

三十三、老年期痴呆 468

三十四、中风后遗症 469

三十五、贝尔麻痹 472

三十六、帕金森病 474

三十七、外伤性截瘫 475

三十八、持续植物状态 477

三十九、单纯性肥胖病 478

四十、糖尿病 480

四十一、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481

四十二、肝硬化 483

四十三、脂肪肝 484

四十四、黄疸症 485

四十五、乙型病毒性肝炎 486

四十六、血吸虫病 488

四十七、白血病 490

四十八、运动性贫血 491

四十九、白细胞减少症 491

五十、血小板减少症 494

五十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495

五十二、眩晕 495

五十三、失眠 498

五十四、休克 502

五十五、硬皮病 502

五十六、风湿性关节炎 505

五十七、类风湿性关节炎 506

五十八、美尼尔综合征 511

五十九、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 513

六十、尿失禁 514

六十一、肾病综合征 517

六十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519

六十三、疟疾 520

六十四、重症肌无力 522

六十五、克隆病 523

六十六、神经衰弱症 524

六十七、艾滋病(AIDS) 525

第二节 外科疾病 527

六十八、地方性甲状腺肿 527

六十九、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528

七十、甲状腺机能亢进 528

七十一、颈淋巴结结核 530

七十二、急性淋巴管炎 531

七十三、膈肌痉挛 532

七十四、急性乳腺炎 534

七十五、慢性阑尾炎 535

七十六、乳房纤维瘤 536

七十七、乳腺增生 537

七十八、胆囊炎 539

七十九、胆结石 540

八十、胆道蛔虫病 541

八十一、急性胰腺炎 542

八十二、肠粘连 543

八十三、尿潴留 544

八十四、尿失禁 548

八十五、输尿管结石 551

八十六、尿道综合征 552

八十七、前列腺炎 553

八十八、前列腺增生症 557

八十九、睾丸炎 560

九十、急性附睾炎 561

九十一、附睾郁积症 562

九十二、痔疮 562

九十三、直肠脱垂 564

九十四、肛门湿疡 566

九十五、冻疮 566

九十六、骨结核 567

九十七、破伤风 568

九十八、毒蛇咬伤 569

九十九、甲沟炎 570

一〇〇、静脉曲张 570

一〇一、红斑性肢痛症 571

一〇二、痛风性关节炎 572

一〇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574

一〇四、外科感染 575

一〇五、输液反应 576

一〇六、肌注硬结 578

一〇七、脑损伤后综合征 580

一〇八、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581

第三节 妇科疾病 582

一〇九、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582

一一〇、痛经 584

一一一、闭经 588

一一二、子宫脱垂 589

一一三、子宫颈癌 590

一一四、子宫内膜异位症 591

一一五、慢性子宫颈炎 592

一一六、慢性盆腔炎 592

一一七、多囊卵巢综合征 595

一一八、药流后出血 596

一一九、不孕症 597

一二〇、胎位不正 598

一二一、妊娠剧吐 600

一二二、习惯性流产 602

一二三、乳汁不足 603

一二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604

一二五、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 605

第四节 儿科疾病 606

一二六、婴幼儿鞘膜积液 606

一二七、婴幼儿腹泻 606

一二八、新生儿破伤风 607

一二九、小儿遗尿 608

一三〇、小儿麻痹 613

一三一、小儿疝气 614

一三二、小儿脑瘫 615

一三三、儿童弱视 616

一三四、儿童针眼 617

一三五、脑积水 617

一三六、青少年痉挛性斜颈 618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 619

一三七、近视 619

一三八、弱视 620

一三九、睑腺炎 621

一四〇、干眼症 623

一四一、青光眼 624

一四二、白内障 625

一四三、上睑下垂 626

一四四、动眼神经损伤 628

一四五、急性结膜炎 628

一四六、视网膜色素变性 629

一四七、震颤麻痹 630

一四八、面肌痉挛 631

一四九、面神经麻痹 632

一五〇、三叉神经痛 634

一五一、过敏性鼻炎 636

一五二、流行性腮腺炎 639

一五三、耳鸣 640

一五四、中耳炎 642

一五五、耳廓假性囊肿 642

一五六、慢性喉炎 643

一五七、慢性咽炎 644

一五八、急性扁桃体炎 646

一五九、龋齿 646

一六〇、口腔黏膜溃疡 647

第六节皮肤科疾病 648

一六一、痤疮 648

一六二、斑秃 650

一六三、黄褐斑 651

一六四、荨麻疹 654

一六五、毛囊炎 655

一六六、扁平疣 656

一六七、寻常疣 658

一六八、跖疣 660

一六九、银屑病 661

一七o、皮肤瘙痒症 663

一七一、神经性皮炎 664

一七二、异位性皮炎 669

一七三、脂溢性皮炎 669

一七四、白癜风 670

一七五、湿疹 671

一七六、汗疱疹 673

一七七、带状疱疹 673

一七八、阴囊湿疹 678

一七九、尖锐湿疣 679

一八〇、皮肤癣菌病 680

一八一、额窦炎 681

一八二、褥疮 682

第七节骨科疾病 685

一八三、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685

一八四、落枕 688

一八五、颈椎病 690

一八六、项韧带钙化症 695

一八七、肱骨外上髁炎 696

一八八、下尺桡关节损伤 700

一八九、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700

一九〇、鹅掌末端症 701

一九一、腕关节慢性损伤 701

一九二、鼠标手 702

一九三、腱鞘囊肿 703

一九四、肋软骨炎 705

一九五、肩周炎 706

一九六、肩胛肋骨综合征 708

一九七、项背筋膜炎 709

一九八、慢性腰肌劳损 709

一九九、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712

二〇〇、腰椎骨质增生 713

二〇一、坐骨神经痛 713

二〇二、梨状肌综合征 716

二〇三、腰椎间盘突出症 718

二〇四、骶结节韧带综合征 724

二〇五、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724

二〇六、尾骶骨疼痛 725

二〇七、隐形脊柱裂 725

二〇八、强直性脊柱炎 727

二〇九、臀上皮神经炎 730

二一〇、膝骨性关节炎 731

二一一、膝关节滑膜炎 733

二一二、膝侧副韧带损伤 734

二一三、踝关节扭伤 735

二一四、踝关节陈旧性损伤 736

二一五、跟骨骨质增生 737

二一六、跟痛症 738

二一七、慢性疲劳综合征 739

二一八、延迟性肌肉酸痛 740

附篇 745

第15章 灸法保健 745

第一节 保健灸概况 745

第二节 灸法祛病保健的原则 746

一、温通经络、祛湿散寒 746

二、益气扶正、回阳固脱 747

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747

四、调理脾胃、振奋机体功能、预防疾病、强身健体、抗衰老 747

五、平调阴阳、补虚泄实 747

六、通经活络、拔毒泄热 748

第三节 保健灸法 748

一、健体益寿保健灸法 748

二、防病保健灸法 749

三、益智健脑安神保健灸法 750

四、美容美体保健灸法 751

五、乌发美发保健灸法 752

六、儿童保健灸法 752

七、青壮年保健灸法 753

八、中老年保健灸法 754

九、护眼明目保健灸法 754

十、戒烟灸法 754

十一、戒酒灸法 755

十二、减肥灸法 755

第16章 灸法的现代研究 757

第一节 灸法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757

一、灸法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757

二、灸法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759

三、灸法的抗炎免疫作用 759

四、灸法对热休克蛋白的影响 761

第二节 灸法对内分泌代谢的影响 762

一、灸法对糖代谢指标的影响 762

二、灸法对实验大鼠指标的影响 763

三、灸法对性激素的影响 763

第三节 灸法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765

第四节 灸法对血液循环的调节 作用 767

一、灸法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 767

二、灸法对休克的影响 768

三、灸法对高血压的影响 768

四、灸法对血脂的影响 769

第五节 灸法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 769

一、灸法对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770

二、灸法对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771

三、灸法对肿瘤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772

四、灸法温热效应对肿瘤的调节作用 773

五、灸法对肿瘤患者自由基的保护作用 773

六、灸法对肿瘤副反应的影响 773

七、灸法对肿瘤并发症的影响 775

第六节 灸法对肺功能的影响 777

一、肺通气功能 777

二、调节环核苷酸水平 777

三、体液免疫 778

第七节 灸法抗衰老作用 778

一、灸法对抗自由基氧化的影响 778

二、灸法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779

三、灸法对机体微量元素的影响 780

全书主要参考书目 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