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年杂忆 1
出生与快乐的童年 1
母亲早逝 4
可怜的阿姐 5
继母进家 7
家庭一分为二 9
二、投身抗日救国 11
救护抗日伤员 11
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 13
武汉成家 14
巧遇二姐 16
大琨断臂之痛 17
三、返回“孤岛” 19
被逐出家门 19
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 20
茅丽瑛的言传身教 22
四、前往上饶 25
上饶营救 25
逆转桂林 29
五、国际新闻社 31
党培养我当记者 31
练习起步 32
抗日统战工作 34
“骑马到南宁”——随军收复南宁的女记者 35
记者兼战士 38
难忘的革命大家庭、大学校 39
长江与秋江 41
别了,桂林 43
六、茶业研究所 45
企山茶场编《茶业通讯》 45
赴上饶集中营探监 46
宝塔相会 49
大琨被保释出狱 50
七、逃离魔窟 53
暂居建阳 53
逃离三战区与初识李约瑟博士 54
大琨助美军炸毁日军广州机场 55
居家昆明 58
迎接胜利 60
八、情义无价 63
追忆吴承德 63
烈士就义 66
九、凯旋返乡 69
我和《现代妇女》 69
大琨赴美 71
关于“贤妻良母” 73
十、远涉重洋 75
初抵西雅图 75
旅美生活 77
永久居留权 79
美国的“新闻自由” 80
十一、离开美国 83
绕道欧洲 83
伦敦见闻 84
移居剑桥与爱丁堡之行 86
取得新中国护照 88
途经捷克和苏联 89
十二、投入祖国怀抱 91
接受考验 91
山大风雨 92
十三、跨入马列主义摇篮 97
编辑《新闻与出版》 97
《国际新闻界》 99
十四、家庭花絮 101
姐妹重逢 101
家庭情义的转变 102
十五、经受磨练 105
“反右斗争” 105
“四清”运动 105
“文革”浩劫 108
“五七干校” 109
“未名湖”畔 111
十六、复校教书育人 113
西方新闻理论的探索与批判 113
“学军”锻炼 116
编写工具书 116
翻译出版《舆论学》 117
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斗争 119
美国名记者研究 120
十七、欧洲之行 123
访问联邦德国 123
西德新闻教育一瞥 124
十八、桑榆晚情 129
实现夙愿 129
生命永远是奉献 131
附录一:美国新闻传播学的教材《舆论学》 133
附录二: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斗争 138
附录三:美国名记者研究 149
(沃尔特·李普曼与约翰·里德) 150
后记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