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说话人及其话语 1
第一章 “革命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及其“成长” 21
一、知识分子形象:“神话家族”中的“中间人” 21
二、政治化与神圣化:“成长”的新向度 24
三、“个人无意识”及其“碎片化”的存在方式 30
结语 41
第二章 爱情·道德·政治 43
一、“题材突破”与“深度模式”的转换 43
二、“三角恋爱”框架与“道德试错”模式 46
三、“以爱情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 51
四、第一人称叙述与“超叙事结构” 58
结语 65
第三章 《青春之歌》的“重述”与江华形象的演变 67
一、身体/政治的诗学与“潜文本”:江华在其中的位置 69
二、修改:对叙事“裂隙”的弥补和对意义的整合 74
三、续集:“潜文本”的显性化和对江华形象的改叙 80
结语 84
第四章 作家的“主体间性”与小说创作中的“间性形象” 86
一、“主体间性”与“间性形象” 86
二、小飞蛾:在宏大叙事与民间传统之间 90
三、是谁杀死了李佩钟 96
结语 101
第五章 《三家巷》:一个复杂的话语场 103
一、“革命历史小说”还是“家族姻亲故事”? 104
二、周炳:“英雄成长”的变体? 111
结语 114
第六章 文本的相互指涉及其意义关联 116
一、《白鹿原》与《创业史》的“互文”关系 116
二、白嘉轩与姚士杰 119
三、田小娥与素芳 127
结语 133
第七章 “历史”或“他的故事” 134
一、“新历史小说”的命名 134
二、家族史与革命史 135
三、边缘化的修辞策略与历史的感性化 143
结语 153
第八章 当代文学历史话语的叙事策略、历史观与叙事伦理 154
一、文学叙述历史:一个语言事实 154
二、“革命历史小说”:一种“拟科学”文本 155
三、“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 159
四、图像语言的“空间”化处理:解构历史理性 163
结语 167
第九章 复调性主题与对话性文体 169
一、“初始情境”、经验类型与主题结构范式 169
二、“青春体小说”的“主调”与“副调” 171
三、“考验小说”与“意识流” 175
四、“季节系列”和“杂语”的处所 181
结语 185
第十章 王蒙小说中的“原型”及其意义阐释 187
一、“年轻人”传记系列与“原型” 187
二、“年轻人”的革命起源叙事 192
三、“史前史”的进入:寻根、审父和对“初始情境”的反思 198
四、三角关系中的主体、助体与介体 203
五、“大义灭亲”的故事:父子之情与国家公义 215
结语 227
第十一章 “年轻人”的精神成长与“父之法” 229
一、“问题小说”抑或“成长小说” 232
二、林震与刘世吾:冲突与对话,审视与自审 235
三、主体想象上的兄/弟关系与代际之间的“三元结构” 239
结语 244
第十二章 从改造“资产阶级的王国”到建构“中华民族的脊梁” 246
一、话语裂缝造成的叙事 246
二、“旁观者”的出场 268
三、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300
结语 319
第十三章 没有彼岸的“真正的生活” 325
一、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池莉小说创作 325
二、“新孩子”的“失乐园”:性格的对峙与认知的偏执 327
三、倾斜与失重的“仿真空间” 336
结语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