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策略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守清编著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42116017
  • 页数:3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具体内容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控制与优化、教学过程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认知与体育教学、迁移与教学、教学艺术、反思性教师与反思教学、教学创新的哲学蕴意、教学与课程、体育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提升等10个部分。巧妙地将体育教学的理论方法与提高教学的有效措施紧密结合起来,丰富了本学科的知识体系。

第一章 教学策略 3

第一节 教学策略的概念 3

一、“策略”一词的由来 3

二、教学策略的含义 4

三、教学策略的特征 5

第二节 教学策略的实质、生成与构建 9

一、教学策略的实质 9

二、教学策略的生成:从选择到创新 11

三、教学策略的建构:三个取向 12

第三节 教学策略研究的现状 17

一、国外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17

二、国内教学策略研究的现状 21

第四节 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 23

一、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教学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必然趋势 23

二、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24

三、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6

四、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划分 27

第五节 教学策略的制定及运用 32

一、制定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 32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33

三、教学策略的运用 35

四、教学策略的调适与优化 37

第二章 教学控制与优化 43

第一节 教学控制 43

一、教学控制的含义 43

二、我国当前教学控制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43

三、新课程给教学控制带来的挑战 46

四、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控制的转向与发展 50

第二节 教学控制的类型 53

一、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心理与自我调控 53

二、教师心理与自我调控 56

三、师生间的心理互控 59

第三节 课堂教学有效控制的策略 62

一、从实施控制的原则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正确的导向性 63

二、从实施控制的主客体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他控和自控的双重性 63

三、从控制的内容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全面性 64

四、从实施控制的态度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积极主动性 65

五、从控制的强度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适当性 65

六、从实施控制的时机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效应性 65

七、从实施控制的方法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多样性 66

八、从实施控制的过程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阶段性 66

第四节 教学控制论的基本原理 67

一、教学控制论系统的属性 67

二、教学系统实行控制的条件 68

三、教学控制论系统的方法 69

四、教学控制论系统的静态信息结构 70

五、负反馈模式 71

第五节 支配与控制一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72

一、教学理念 72

二、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具有驱动性,是毫无疑问的 75

三、理念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78

第六节 教学控制的一个新视角 85

一、来源于教学主体自身 86

二、来源于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88

三、来源于教学本身 90

四、来源于社会系统 93

第三章 教学过程的情绪控制与调节 97

第一节 课堂应变情绪的调控 97

一、课堂应急状态下的情绪表现 97

二、课堂应变情绪调控的手段 98

三、教师课堂应变的心理实质 101

四、影响和干扰教师正常应变的心理因素 102

第二节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过程的控制 104

一、思维过程的控制是教学控制的核心 104

二、思维过程外部控制的困境 105

三、思维过程自主控制的可能性及其优点 106

四、思维过程:主体自主控制技能的培养 109

五、思维过程:主体自主控制与外部控制的协同 110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中情感维度上的教材处理策略 111

—、超出预期 111

一、超出预期策略的提出背景 112

二、超出预期策略的含义、心理机制与作用 113

三、超出预期策略的实践运用 116

第四节 情感维度上的教材处理策略—心理匹配 118

一、心理匹配策略的内涵、机制与作用 118

二、两种主要的心理匹配策略 121

第五节 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有效控制 123

一、遵循有效控制的两条原则 123

二、掌握有效控制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 124

三、教学节奏的调控 124

四、教学中情感的有效调控 125

五、教学信息的有效反馈调控 126

第四章 认知与体育教学 131

第一节 认知—体育教学认知论研究的新发展 131

一、元认知的理论背景 132

二、元认知的基本内容 133

三、元认知的实质 135

四、有关元认知的研究 136

五、元认知的发展 137

六、体育领域中元认知研究有待发展 138

第二节“元动作”及其元认知—论动作的学习过程及其同化模式 139

一、对“元”与元认知的解释 140

二、“元动作”的含义及其理论背景 141

三、动作的“元认知”及其同化模式 143

第三节 认知与教学的关系 146

一、认知与学习者的地位 146

二、认知与学习过程的实质 147

三、认知的实质及神经生理基础 149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与教学 151

一、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学生观 152

二、教学要重视研究学生 152

三、教学过程要加强学生学习策略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153

四、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154

第五节 认知学习观 154

一、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意义构建的过程 155

二、已有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155

三、对信息的认知加工和策略是学生学习的充分条件 156

四、元认知对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影响着学习的顺利进行 157

五、动机和信念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活动 157

第五章 迁移与教学 161

第一节 迁移的理论基础 161

一、相同要素理论 161

二、概括化理论 162

三、学科结构理论 163

四、认知结构理论 163

第二节 迁移的教学策略 164

一、整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164

二、提高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水平 165

三、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 166

四、帮助学生形成对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166

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167

第三节 影响学习迁移的要素分析 167

一、相关性 168

二、相似性 168

三、概念或事物的关键特征 168

四、学生原学习的程度 169

第四节 元认知迁移理论 169

一、元认知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170

二、元认知迁移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72

三、元认知培养的途径 174

第四节 当代迁移研究的趋向 177

一、重新审视迁移现象 177

二、重视探讨迁移机制 178

三、关注客观情境因素 179

四、强调自我调控与个性倾向 180

五、探讨促进迁移的教学条件 181

六、迁移与内隐学习 182

七、迁移与直觉思维 182

第六章 教学艺术 187

第一节 教学是一门艺术 187

一、教学具有艺术的内涵 187

二、教学和艺术有近似的对象 188

三、教学中有艺术性内容 188

四、教学使用艺术的手段 189

五、教学和艺术的功能相通 190

六、教学体现着艺术的特点 190

七、教学与艺术的过程相似 191

八、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素质 192

第二节 教学是一门特殊艺术 192

一、活动的双边性 193

二、过程的定向性 193

三、内容的再现性 193

四、手段的综合性 194

五、审美的功利性 194

六、影响的直接性 195

七、反馈的即时性 195

八、主体的示范性 195

第三节 体育教学的艺术 196

一、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艺术 196

二、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 198

三、体育教学的奖惩激励艺术 198

四、体育教学的环境艺术 200

五、体育教学的调控艺术 201

第四节 生命教学是艺术化教学 203

一、艺术能使教学真正摆脱因果律束缚 204

二、艺术能使师生享受到真正的人生欢乐 207

三、艺术能给生命以新的形式 208

四、艺术化教学可以增加学习者的参与度 208

第七章 反思型教师与反思教学 213

第一节 反思型教师的意义 213

一、反思型教师是教育实践的反思者与研究者 213

二、反思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 214

三、反思型教师是学生生命的关怀者 214

四、反思型教师是道德、伦理的示范者 215

五、反思型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215

第二节 反思教学与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 216

一、反思教学是智慧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216

二、运用教学反思形成教育智慧的途径和策略 217

第三节 教学反思的内容、环节与方法 220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220

二、教学反思的环节 221

三、教学反思的几种方法 222

第四节 一种新的学习类型—内隐学习的教学反思 223

一、体育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内隐学习,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学创新 223

二、建构新的学习理论,促进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224

第八章 教学创新的哲学蕴意 229

第一节 教学创新需要哲学的支配 229

一、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29

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32

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233

第二节 教学创新是人的创造和创造力开发 235

一、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236

二、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交融 237

三、创造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 238

四、创造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统一 239

五、创造是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有机结合 240

六、创造是左脑和右脑两半球的沟通 242

七、创造是元认知监控的过程 243

第三节 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 244

一、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和意图,强化内在动机 244

二、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技能和专业知识,加强有利于创造的思维方式训练 245

三、激发与奖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246

第四节 教学创新与人的思维特征 247

一、人的思维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247

二、人的思维与个性的心理关系 249

第五节 创新的双向心理过程 253

一、信息的双向心理加工过程 253

二、信息的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 254

三、内化创新与外化创新 255

第六节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创新 257

一、构成高师学校体育教学创新的基本条件 258

二、反思性教学对高师体育教学创新的启示 261

第九章 教学与课程 267

第一节 高等学校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267

一、社会学作为高校课程基础的重要性 267

二、教育社会学流派对高校课程的阐释 269

第二节 社会学对高校课程的重要影响 273

一、社会学为高校课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社会学范式 273

二、社会学为高校课程提供了终极目标—社会化 274

第三节 高等学校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275

一、心理学作为高校课程基础的重要性 275

二、心理学流派对高校课程的阐释 276

第四节 心理学对高校课程的影响 280

一、心理学为高校课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心理学范式 280

二、心理学为高校课程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281

三、心理学为高校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282

四、心理学为高校课程内容的组织提供了方法 283

五、心理学为高校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提供了参考 284

第五节 课程实施:理解、对话与意义建构 285

一、课程实施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285

二、课程实施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288

三、课程实施是一个知识与意义建构和生成的过程 290

第十章 体育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提升第一节 专业化是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抉择 296

一、推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对教师专业化这一世界性潮流的顺应 297

二、推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298

三、推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体育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 299

四、推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为现代体育教育学科体系发展促生新的增长点 299

五、推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可以带来体育高等教育质的飞跃 300

第二节 教学知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 301

一、体育教学知能的操作性特征 302

二、体育教学知能的默会性特征 303

三、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能还具有个体性特征 304

四、教师的教学知能还具有实践性特征 304

第三节 从经验到科学再到艺术: 305

一、经验层次 305

二、科学层次 309

三、艺术层次 311

第四节 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认知与培养 315

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研究的重要性 315

二、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认知 315

三、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培养 317

第十一章 体育实践教学的理论与管理策略第一节 程序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323

一、程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球类技术的定向 324

二、程序教学有利于学生重组和模仿技术动作 324

三、程序教学有利于学生整合技术动作 325

四、程序教学能够促进技术动作的熟练 325

第二节 程序教学促进学生球类技术隐性经验习得的理论依据 326

一、隐性经验属于个人经验或技能 326

二、隐性经验是在实践中传播的 326

三、隐性经验的表达是非理性化的 327

四、隐性经验具有程序化、自动化、模式化的特征 327

第三节 样例练习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327

一、样例练习的意义 328

二、样例练习促进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转化 329

三、样例练习的作用 330

第四节 体育实践教学的动态管理模式与策略 330

一、构建实践教学动态评价与分段管理的依据 331

二、体育实践教学的动态管理策略 333

第五节 技能训练的教学策略 334

一、技能学习也是学习的一种革命 334

二、操作技能学习的特点 335

三、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和策略 336

参考文献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