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
第一章 没落贵族 贫贱出身 17
一、殷商后裔 17
二、“野合而生” 19
三、天感生圣子 22
四、三岁丧父 24
五、在礼仪之邦长大 26
六、奇异的外貌 33
七、勇武的大力士 35
第二章 十五有志 勤学周礼 37
一、入太庙每事问 39
二、鲁国的尚武风俗 40
三、孔子的服装 42
四、十七岁前丧母 43
五、合葬父母于防 43
六、季氏飨士 46
七、十九岁结婚 46
八、委吏、乘田、相礼 48
九、孔子的梦 49
十、问学于郯子 51
十一、学琴师襄 52
十二、儒的来历 54
第三章 三十而立 办学成名 58
一、子产逝世 58
二、景公来鲁 59
三、晏婴论“和”、“同” 61
四、孔子前的“学校” 62
五、始教于阙里 65
六“圣人出世”的预言 67
七、孟僖子诫子 68
八、礼乐大师 70
九、赴京都洛邑 73
十、参拜明堂 74
十一、问礼老聃 76
十二、八佾舞于庭 81
十三、昭公失国 83
十四、壮年游齐 84
十五、齐鲁文明比较 86
十六、在齐闻韶 88
十七、对管仲的褒贬 89
十八、齐景公问政 91
十九、晏婴与孔子 92
二十、孔子去齐 96
第四章 四十不惑 修身待时 99
一、史墨答赵简子 101
二、孔子不仕,弟子弥众 104
三、仁学的创立 109
四、阳虎乱鲁 115
第五章 五十知命 为政以德 122
一、五十知命 122
二、任中都宰 123
三、任司空 125
四、夹谷会齐 125
五、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129
六、任司寇 131
七、诛少正卯 132
八、以德治国 134
九、初见成效 137
十、孔子的理想 139
十一、孔子的生活起居 142
十二、堕三都 146
十三、齐归女乐 152
十四、孔子去鲁 154
第六章 周游列国 传道救世 158
一、适卫国 158
二、公孙戍叛卫 163
三、蒯聩刺南子未遂 166
四、匡蒲之难 168
五、卫灵公郊迎孔子 172
六、子见南子 173
七、丑次同车 178
八、佛肸召,子欲往 179
九、西河返驾 182
十、孔子去卫 183
十一、卫灵公卒 184
十二、微服过宋 185
第七章 六十耳顺 南下陈楚 187
一、孔子至陈 187
二、桓僖庙火 188
三、陈廷问矢 189
四、季桓子卒 190
五、齐景公卒 191
六、绝粮陈蔡 194
七、旷野的追问 195
八、子西阻封 197
九、叶公问政 198
十、子路问津 200
十一、子欲居九夷 205
十二、过陈而病 206
十三、“中庸”的提出 207
十四、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08
十五、回到卫国 210
第八章 晚年归鲁 讲学洙泗 217
一、杏坛讲学 217
二、一生办学分四期 217
三、孔门弟子 218
四、培养仁人君子 232
五、有教无类 237
六、因材施教 240
七、启发诱导 242
八、教学相长 244
九、“六艺”之教 247
第九章 删述六经 垂宪万世 262
一、《诗》的整理 271
二、《书》的编撰 275
三、《礼》的考察和整理 277
四、《乐》的整理 283
五、对《周易》的新解 285
六、《春秋》的传授修订 288
七、跪受赤虹 292
第十章 七十国老 关心国事 294
一、季氏旅于泰山 297
二、季氏欲行田赋 298
四、季康子问政 299
四、反对用兵颛臾 301
五、鲁哀公问政 302
六、孔子论儒行 303
七、中庸理论的确立 308
第十一章 西狩获麟《春秋》绝笔 314
一、“自古圣贤多寂寞” 314
二、西狩获麟《春秋》绝笔 315
三、颜回之死 316
四、声讨陈恒 319
五、子路之死 321
六、最后的歌声 324
七、生前的圣人 326
第十二章 孔子的宗教精神 335
一、孔庙与历代帝王 340
二、孔庙的配享和从祀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