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伦理学界说 1
1.伦理学: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 1
2.伦理学:关于道德价值的科学 2
二 伦理学对象 4
1.道德价值推导方法:确定伦理学对象的依据 4
2.伦理学对象的确定和划分 5
三 伦理学的体系结构和学科分类 7
1.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 7
2.规范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 10
3.伦理学体系的核心结构与学科分类的中心类型 12
上卷 元伦理学 19
第一章 元伦理范畴:“应该”的范畴体系 19
导言 20
一 价值 21
1.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亦即自主性 21
2.价值:客体事实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效用 23
3.效用论价值定义的困境:商品价值不是商品的效用 24
二 善 26
1.善:内在善与手段善 26
2.恶:纯粹恶与必要恶 28
3.善与恶的定义 30
三 应该与正当 32
1.应该:行为的善 32
2.正当:行为的道德善 33
3.正当、应该和善的关系 36
四 事实 37
第二章 元伦理确证:“应该”的存在本性 44
一 “应该”的存在本质 44
二 应该的存在结构 48
三 应该的存在性质 51
四 关于应该存在本性的理论 55
1.客观论 55
2.主观论 57
3.关系论 58
第三章 元伦理确证:“应该”的产生和推导过程 62
一 “应该”的本体论的产生和推导过程 63
二 “应该”的认识论的产生和推导过程 67
三 “应该”的真理论产生和推导过程 70
四 “应该”的规范论的产生和推导过程 71
五 关于“应该”的产生和推导理论 75
1.自然主义 75
2.元伦理直觉主义 76
3.情感主义 79
中卷 规范伦理学 87
第一篇 道德价值主体:社会为何制定道德 87
第四章 道德本性 87
一 道德界说 88
1.道德与伦理 88
2.道德与应该 89
3.道德与法 90
二 道德结构 91
1.道德基本结构 91
2.道德的完整结构 92
3.道德的深层结构 93
三 道德的类型 95
1.普遍道德与特殊道德 95
2.绝对道德与相对道德 96
3.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 98
四 关于道德本性的理论 100
1.伦理相对主义 101
2.伦理绝对主义:境遇伦理学 102
3.道德主观主义与道德怀疑论 104
4.道德客观主义与道德实在论 105
第五章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110
一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道德共同体看 111
1.道德共同体概念:道德代理者与道德顾客 111
2.道德共同体的界限:有利于人类的一切生物 112
3.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保障利益共同体与增进人类利益 113
二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社会道德需要看 115
1.社会道德需要: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115
2.道德的全部源泉和目的 118
三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121
1.个人道德需要:道德实现的途径和手段 121
2.道德起源和目的之他律本性 123
四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理论 126
1.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126
2.道德他律论与道德自律论 128
第六章 道德终极标准 133
一 道德终极标准体系 133
1.增减每个人利益总量:道德终极总标准 133
2.最大利益净余额: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135
3.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他人之间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137
4.无私利他:己他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139
5.无害一人地增进利益总量:利益不相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140
二 道德终极标准性质 143
1.绝对性与相对性:道德终极标准的适用范围 143
2.直接性与间接性:道德终极标准与其他道德规范的关系 144
三 道德终极标准理论 145
1.义务论与功利主义之概念 145
2.功利主义与义务论之真谬 147
3.功利主义表述的缺憾及其所遭受的诘难 149
第二篇 道德价值实体:伦理行为事实如何 157
第七章 人性: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 157
导论 两种人性概念 157
1.人性界说: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 158
2.人性结构:人性的体与用 159
3.人性类型:人的特性与人的动物性 161
4.伦理学的人性概念: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 162
一 伦理行为概念 163
1.伦理行为界说 163
2.伦理行为结构 165
3.伦理行为类型 166
二 爱与恨:一切伦理行为之动因 169
三 目的利人与目的害人行为之动因 172
1.爱人之心:同情心与报恩心 172
2.完善自我品德之心 174
3.恨人之心:嫉妒心与复仇心 176
四 目的害己与目的利己行为之动因 178
1.自恨心:罪恶感与自卑感 178
2.自爱心:求生欲与自尊心 180
五 心理利己主义:一种关于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的理论 182
结语 人性要义 184
第三篇 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伦理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第八章 善:道德总原则 191
一 善恶总原则 192
1.善恶总原则:抽象人性之善恶 192
2.善恶差等定律:善有差等与恶有差等 194
二 善恶分原则 197
1.具体人性之善恶:十六种伦理行为之道德价值 197
2.善恶六原则之确立 200
三 人性善恶学说 203
1.性无善恶论 203
2.性善论 204
3.性恶论 205
4.性有善有恶论 206
四 道德总原则理论 208
1.利他主义 208
2.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 210
3.己他两利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统一 212
4.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的真谬之比较 213
5.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超越 214
第九章 公正:社会治理的最重要道德原则 220
一 公正的一般问题 221
1.公正界说 221
2.积极公正与消极公正 222
3.根本公正、社会公正和制度公正 223
4.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225
5.公正总原则 227
二 公正的根本问题 230
1.权利义务界说 230
2.道德权利义务、法定权利义务和自然权利义务 232
3.人类的权利义务与非人类存在物的权利义务 233
4.公正根本原则 237
三 社会公正的根本问题 239
1.完全平等原则 239
2.比例平等原则 242
3.完全平等与比例平等的关系:人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243
第十章 人道:社会治理的最完美道德原则 248
一 人道主义:关于人是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 249
1.人道主义 249
2.人道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之比较 252
二 人道主义:关于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 254
三 广义人道主义与狭义人道主义 257
四 人道原则:把人当人看与使人成为人 258
五 人道的实质: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 260
第十一章 幸福:善待自己的普遍原则 266
一 幸福概念 267
1.幸福界说 267
2.幸福结构 269
3.幸福类型 271
二 幸福性质 274
1.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274
2.幸福的真实性与虚幻性 276
3.幸福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277
三 幸福规律 280
1.事实律 280
2.价值律 282
3.实现律 284
四 幸福原则 290
1.认识原则:对幸福的认识与幸福的客观本性相符 291
2.选择原则:对幸福的选择与自己的才、力、命、德一致 292
3.行动原则:求幸福的努力与修自己品德相结合 294
第十二章 贵生:善待自己的根本原则 298
一 贵生的一般问题 298
1.贵生之界说 298
2.贵生之根据 299
3.贵生之价值 299
4.贵生之道 301
二 贵生的根本问题 301
1.神静形动 301
2.饮食有节 303
3.起居有常 304
第十三章 道德规则 307
一 诚实 308
1.诚实定义 308
2.诚实分类 309
3.诚实的道德价值 310
4.诚实的适用范围 312
二 自尊 313
1.自尊定义 313
2.自尊类型 314
3.自尊价值 315
4.自尊原则 316
三 谦虚 317
1.谦虚定义 317
2.谦虚价值 318
3.谦虚修养 319
四 智慧 320
1.智慧概念 320
2.智慧规律 321
3.智慧取得 323
五 节制 324
1.节制定义 324
2.节制类型 325
3.节制价值 326
4.节制原则 327
六 勇敢 328
1.勇敢定义 328
2.勇敢分类 329
3.勇敢的价值 330
七 中庸 331
1.中庸定义 331
2.中庸价值 332
3.中庸方法 333
下卷 美德伦理学 341
第十四章 良心与名誉 341
一 良心与名誉的概念 341
1.道德评价 342
2.良心 343
3.名誉 345
二 良心与名誉的起源 346
1.良心的起源 346
2.名誉的起源 349
三 良心与名誉的作用 350
1.良心的作用 350
2.名誉的作用 352
四 良心与名誉的评价依据 355
1.动机与效果 356
2.行为本身与行为者品德 357
3.关于评价依据的理论 358
五 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 362
1.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概念 362
2.良心与名誉真假对错之证明 363
3.良心与名誉真假对错之价值 365
第十五章 品德 370
一 品德概念 371
1.人格:品德的上位概念 371
2.品德:道德人格 372
3.品德类型:所谓道德德性与非道德德性 374
二 品德本质:为什么是道德的? 377
1.品德本性 377
2.品德目的 380
3.品德境界 381
三 品德结构 383
1.道德认识 384
2.道德感情 385
3.道德意志 388
4.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之关系 389
四 品德规律 391
1.品德一经济律 391
2.品德一政治律 392
3.品德一道德律 394
4.品德一科教律 396
五 品德培养 398
1.品德培养的目标和方法 398
2.道德教育方法 400
3.道德修养方法 403
后记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