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明初的理学 3
概说 3
第一章 明初朱学统治的确立——论三部《大全》(上) 7
第一节 三部《大全》的纂修 7
第二节 《性理大全》的朱学印迹 14
第三节 《四书大全》是《四书集注》的放大 21
第二章 明初朱学统治的确立——论三部《大全》(下) 33
第四节 《五经大全》的朱学传注 33
第五节 明初朱学统治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1
第三章 明朝开国时期宋濂、刘基的理学思想 55
第一节 宋濂调和朱陆、折衷儒佛的理学 55
第二节 刘基的理学思想 77
第四章 方孝孺、曹端的理学思想 94
第一节 方孝孺的理学和行《周礼》、辟“异端” 94
第二节 曹端的理学 106
第五章 薛瑄、吴与弼的理学思想 119
第一节 谨守“朱学矩矱”的薛瑄理学及其学传“关中之学” 119
第二节 刻苦奋励的吴与弼理学 135
第二编 明中期心学的崛起及王守仁心学的传播 151
概说 151
第六章 陈献章的江门心学 154
第一节 陈献章的生平及其心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154
第二节 “天地我立,万化我出”的心学世界观 159
第三节 “以自然为宗”的心学宗旨 165
第四节 “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 167
第七章 湛若水对江门心学的发展与江门心学的学术归向 170
第一节 湛若水的生平及著述 170
第二节 “万事万物莫非心”的心学世界观 173
第三节 “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方法 179
第四节 湛若水心学思想的独特面貌 185
第五节 江门心学的学术归向 195
第八章 王守仁的心学(上) 201
第一节 王守仁生平活动及“学凡三变” 201
第二节 王守仁心学的主要论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206
第九章 王守仁的心学(下) 230
第三节 “天泉证道”与教育论 230
第四节 王学渊源 243
第十章 钱德洪、王畿与浙中王学 266
第一节 钱德洪的理学思想 266
第二节 王畿的理学 272
第十一章 江右王学正传邹守益的理学思想(附:欧阳德) 284
第一节 生平与学行 284
第二节 信守师说的理学特色 288
第三节 王学正传的历史地位 301
第十二章 江右王门聂豹、罗洪先的理学思想特色 305
第一节 聂豹的生平与学说 305
第二节 罗洪先的生平学行与理学思想 313
第三节 聂豹、罗洪先理学思想评价 329
第十三章 江右王门刘邦采、王时槐、胡直的理学思想 332
第一节 刘邦采的“性命兼修”说 332
第二节 王时槐的“透性”、“研几”说 339
第三节 胡直的“心造天地万物”说 349
第十四章 南中王门薛应旂与唐鹤征的思想特色 358
第一节 薛应旂的心学思想 358
第二节 唐鹤征《桃溪札记》及《易》学著作的思想特色 371
第十五章 黄绾、张元忭对王学流弊的批评 383
第一节 黄绾的学行与“艮止”说 383
第二节 张元忭的理学思想 403
第十六章 王艮与泰州学派及其与王学的关系 416
第一节 王艮生平及其思想性格 416
第二节 泰州学派的学术特色及其与王学的联系 432
第三节 泰州学派的历史影响 446
第十七章 泰州后学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的“异端”思想及其对理学的批判 453
第一节 何心隐的乌托邦社会思想 454
第二节 罗汝芳的“赤子之心”说及其刑狱观点 458
第三节 李贽的反道学 466
第十八章 罗钦顺的思想及其与理学的关系 472
第一节 罗钦顺生平和著作 472
第二节 罗钦顺的理气观和人性论 476
第三节 罗钦顺对杨简、王守仁、湛甘泉的思想观点及禅学之评论 484
第十九章 王廷相、吕坤的反理学思想 493
第一节 王廷相的反理学思想 493
第二节 吕坤的反理学思想 516
第二十章 陈建和《学蔀通辨》 533
第一节 陈建生平和《学蔀通辨》的问世 533
第二节 对朱、陆之学“早异晚同”说的诘辩 536
第三节 对陆、王心学“阳儒阴释”的批评 544
第二十一章 顾宪成的理学思想 551
第一节 顾宪成的学术渊源和理学派别 551
第二节 “理是主宰”的本体论和对《太极图说》的解说 556
第三节 “道性善是说本体”的人性论 559
第四节 “道性善”与对“无善无恶心之体”的论辩 561
第五节 辟佛论 569
第六节 知行观与修养论 571
第二十二章 高攀龙的理学思想和“致用”学说 581
第一节 学术渊源与理学派别 581
第二节 理气观 585
第三节 “复性”说和对“无善无恶”说的论辩 587
第四节 对管志道的“三教统一”说的论驳 591
第五节 “格物穷理”和修悟并重 594
第六节 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 604
第二十三章 刘宗周的思想特征及其“慎独”、“敬诚”理论 607
第一节 刘宗周的生平和思想演变 607
第二节 “离气无理”的理气论和“道不离器”的道器论 611
第三节 以“形气为本”的人性论及其心学观点 619
第四节 “良知不离闻见”与“求道之要莫先于求心” 624
第五节 辟佛论 631
第六节 提倡“慎独”、“敬诚”之说 635
第二十四章 黄道周的理学思想 643
第一节 黄道周的生平和理学倾向 643
第二节 黄道周的自然观 647
第三节 黄道周的《易》学思想 650
第四节 黄道周的“格物致知”论 655
第五节 “修己以敬”的道德修养论 660
第六节 黄道周的人性论 663
第二十五章 方以智、“易堂九子”与理学 667
第一节 方以智的思想特色 667
第二节 “易堂九子”及其思想 675
第三编 明末清初对理学的总结及理学的衰颓 695
概说 695
第二十六章 孙奇逢的理学著作与理学思想 698
第一节 孙奇逢的生平及著作 698
第二节 孙奇逢的《理学宗传》 704
第三节 孙奇逢的《四书近指》、《书经近指》和《读易大旨》 711
第四节 孙奇逢在理学史上的地位 720
第二十七章 《宋元学案》及其对宋元时期理学的总结 728
第一节 《宋元学案》的编纂成书 728
第二节 《宋元学案》的学术倾向与黄宗羲、全祖望的治学路径 736
第三节 《宋元学案》对于理学源流和学统师承的辨析 744
第四节 《宋元学案》关于理学史上诸论争的观点 758
第五节 《宋元学案》的体例特点和它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774
第二十八章 《明儒学案》及其对明代理学的总结 781
第一节 《明儒学案》的学术渊源与学术倾向 781
第二节 《明儒学案》论明初理学 788
第三节 《明儒学案》论明代中后期理学(上) 792
第四节 《明儒学案》论明代中后期理学(下) 806
第五节 《明儒学案》的理学观点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812
第二十九章 李颙的反身悔过之学 823
第一节 李颙的生平及著作 823
第二节 李颙的理学思想 828
第三节 李颙在理学史上的地位 851
第三十章 陈确与理学 854
第一节 陈确的生平与著作 854
第二节 事事求实的学风 858
第三节 在知行论上与理学的论辩 861
第四节 在人性论上对理学的驳难 867
第三十一章 顾炎武、傅山对理学的批评 874
第一节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874
第二节 傅山的学术思想 889
第三十二章 王夫之与理学 909
第一节 王夫之对张载气本论的继承和发展 910
第二节 王夫之对理学唯心主义的批判 916
第三节 王夫之对理学一些基本观念的保留 933
第三十三章 颜李学派的反理学思想 935
第一节 颜元的生平 935
第二节 颜学的理论倾向 937
第三节 颜李学派在理论思维上的经验教训 941
第四节 颜李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命运 945
第三十四章 陆世仪的理学思想 953
第一节 陆世仪的生平与著作 953
第二节 陆世仪的理气论 955
第三节 陆世仪的“格物致知”论与“居敬”说 957
第四节 陆世仪晚年对程朱理学人性论的异议 963
第五节 陆世仪思想评价 968
第三十五章 陆陇其的理学思想 972
第一节 陆陇其论“理”、“道”与“太极” 972
第二节 陆陇其的“中庸”论 977
第三节 陆陇其的“居敬穷理”论 979
第四节 陆陇其的尊朱黜王论 981
第三十六章 李光地的理学思想 987
第一节 李光地的生平和著作 987
第二节 李光地的理学派别 991
第三节 李光地的理学诸观点 1003
第四节 李光地编纂的性理诸书 1021
后记 1024
附录一:《宋明理学史》(下卷)理学家生卒年表 1032
二:宋明时期主要理学著作目录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