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唐时期戏剧艺术审美属性的生成状态 1
第一节 中国戏剧产生的不利因素与有利因素 1
第二节 对神的装扮模拟 9
第三节 对兽的装扮模拟 16
第四节 人模拟一个他人的“象人”活动 20
第五节 观戏中“雅乐”审美标准的出现 33
第二章 唐宋时期戏剧审美理论的萌生 34
第一节 戏剧美感与两种美的欣赏 34
第二节 戏剧审美特点与戏剧艺术形象 38
第三节 对戏剧诸要素的理解 40
第三章 元代的戏剧审美理论 44
第一节 理论的形态特征与内容特征 44
第二节 理论形成的基本标志与具体途径 48
第三节 元代戏剧审美批评潜蕴的趋势 51
第四章 明代教化派戏曲美学 53
第一节 教化派对早期儒家“乐”美思想的嗣承变异 54
第二节 教化派的具体戏曲美学观点 59
第五章 明代昆山派戏曲美学 64
第一节 昆山派的主体性艺术原则 64
第二节 昆山派美学风格论 72
第三节 昆山派对戏曲艺术本身理解的可取之处 76
第四节 昆山派创作及作品作为“文本”而被阐释出来的一些观点 78
余语 82
第六章 明代吴江派戏曲美学 84
第一节 格律工美与语言俚俗——吴江派戏曲美学的重心 84
第二节 吕天成《曲品》与戏曲美学 90
第三节 王骥德《曲律》:主客兼顾的“体系”初构 97
第四节 冯梦龙与中国正宗戏曲理论之雏形 107
第五节 “吴江”倾向者的审美理论 122
第七章 明代临川派的戏曲美学 132
第一节 临川派审美理想“真”与“情”的来源及典型意义 132
第二节 理论重心——“情”对戏曲诸形式要素的影响 139
第三节 临川派对戏曲的具体审美要求 148
第八章 清代的戏剧审美批评 155
第一节 “临川派”遗响 155
第二节 感伤主义的戏剧观 162
第三节 由苏州派发展开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观 171
第四节 钟爱“花部”的审美理论 178
第五节 “以文律曲”的审美倾向 185
第六节 以“情”为中心的表演论 187
第七节 金圣叹的戏剧审美批评 191
第九章 李渔戏剧美学理论的系统化 199
第一节 戏剧艺术美感作用形成的特殊性 199
第二节 戏剧家如何活动于戏剧的第一过程 200
第三节 关于戏剧活动的第二过程 207
结语 213
附编 214
汪光被《芙蓉楼传奇》的时代因素及眉批价值 214
梅鼎祚《玉合记》本事与艺术加工 230
傩戏面具“额饰”与“额有灵穴”的巫术人类学底蕴 234
贵池傩戏 240
民间演剧之近代变迁 243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国间方志所见民间演剧史料辑考 246
民俗事象中的悲喜剧因素与审丑 260
装扮、摹仿、对象化:民俗活动的美学形态 271
原始巫人“戴羽”“饰羽”与美之本义 295
参考文献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