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部分 1
本书的缘起、思路与框架 1
一、结构问题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 1
(一)结构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1
1、中国进入结构性改革时代 1
2、结构的内涵与重要作用 3
3、结构的种类和特性 4
4、结构的层次和关联度 5
(二)中国社会结构性问题的主要表现和特征 6
1、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性问题的主要表现 6
2、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性问题的若干特点 12
(三)体制创新与结构优化 14
1、体制创新是结构优化的根本 14
2、科学确定结构优化标准 14
3、树立新观念,开辟新途径 15
二、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发展 19
(一)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 19
1、正确的选择,光辉的成就 19
2、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 20
3、基本的判断和结论 32
(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33
1、面对困难,要有良好的状态 33
2、面对困难,要有充分的信心 34
3、面对困难,要努力开拓创新 35
(三)目标、行动与政策 36
1、确定发展目标,凝聚大众力量 36
2、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大胆行动 39
三、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分析 42
(一)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意义 42
1、是关系到我们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42
2、是了解国情和科学判断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 43
3、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43
4、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调整各阶层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 45
5、是调动广大社会成员之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46
6、是深化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46
(二)怎样研究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 47
1、马恩的阶级分析方法 47
2、韦伯的“三位一体”法 47
3、毛泽东的分析方法 48
4、学术界的观点 48
5、笔者的思路和看法 49
(三)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总体描述与分析 51
1、五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两次大变迁 51
2、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多种描述 52
3、五点重要说明 53
(四)对各阶层情况的简要分析 55
1、管理阶层 56
2、私有私营者阶层 57
3、知识分子阶层 57
4、工人阶层 62
5、防卫阶层 64
6、农民阶层 65
7、边缘阶层 66
8、底部阶层 69
(五)怎样看待收入差距与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新的矛盾 73
1、对中国收入差距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73
2、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 75
3、收入差距扩大,是好是坏 76
4、对收入差距中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 77
5、关于是否产生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 84
(六)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特点 86
1、阶层分化与重组的根本动力来自改革,其中特别是经济体制的改革 87
2、城乡之间流动与分化的最大障碍开始清除 87
3、阶层分化速度有所回落,但分化的质量在提高 88
4、多样化、现代化的社会流动机制开始形成 88
5、阶层之间、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 89
6、各阶层、群体之要素间的发展错位 89
7、出现了一些特别值得注意的新群体 90
8、社会阶层结构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但还不稳定 91
(七)未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展的基本走向 91
1、分化重组的动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91
2、演变的几个基本方面 92
3、未来的主要制约因素 93
四、中国: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学思考 95
(一)时局与选择 95
1、全面的现代化需要全方位开放 95
2、文化的国际性要求全方位开放 97
3、全方位开放研究中的社会学视野 99
(二)全方位开放的要求与特点 99
1、社会系统的全方位开放 100
2、周边环境的全方位开放 101
3、向不同制度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开放 102
4、向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开放 102
5、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开放 103
(三)实行全方位开放的基本条件 105
1、协调与冲突的分辨与选择 105
2、自转与公转的默契与归一 108
3、中化与西化的对立与融合 109
4、知足与进取的转换与承接 109
5、结构与机制的评估与重建 111
6、主观与客观的磨合与统一 111
五、二十年来的理论创新与历史巨变 112
(一)历史大转折与思想大解放 112
1、20世纪的中国 112
2、影响历史进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114
(二)南巡谈话:新的突破与新的发展 119
(三)党的十五大:所有制改革新观念 123
六、社会发展研究中的超越与发展意识 128
(一)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128
(二)树立超越与发展意识的重要意义 130
(三)超越与发展意识的具体运用 138
七、社会组织理论的新构建 143
(一)高度组织化时代的来临 143
(二)组织分析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145
1、社会组织的界定与特征 146
2、社会组织的多样性表现 147
3、社会组织的功能分析 151
(三)社会组织理论 153
1、古典组织理论 153
2、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 156
3、现代组织理论 161
4、组织理论发展的未来 166
(四)组织系统要素分析 167
1、组织目标 168
2、组织结构 169
3、组织心理 171
4、组织技术 173
5、组织环境 174
6、组织决策 176
7、组织变革 177
(五)社会组织系统理论的新构建 179
1、组织系统构成图 179
2、组织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关与渗透 182
3、组织系统中各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 183
1、树立和保持良好状态 251
2、努力开拓,敢于善于创新 252
3、提高科学认识,正确处理关系 253
十一、中国的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政策 257
(一)中国的贫困状况 257
1、中国在世界的排位 257
2、中国的贫困县与贫困人口 257
3、20世纪末中国贫困的基本特点 259
(二)扎扎实实消除贫穷 264
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264
2、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扶贫解困力度 265
3、科学确定脱贫途径,加快扶贫步伐 271
4、主要扶贫方式的选择 274
5、中国城市的反贫困政策 276
6、扶贫面临的主要困难 278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 280
1、“共同富裕”思想的划时代意义 280
2、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一个大政策 281
3、先富、后富与共富 282
十二、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工作 284
(一)关于社会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 285
1、社会工作的内涵 285
2、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 287
3、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288
1、邓小平科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3
2、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重要地位 214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 215
(二)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 219
1、现代农业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 219
2、现代工业的建立,要靠科学技术 220
3、现代国防的建立,要靠科技发展 221
(三)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23
(四)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 225
(五)科技发展的新特点与新对策 232
十、社会协调发展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235
(一)重要的内容,特殊的使命 235
1、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 235
2、精神文明的特殊使命 237
(二)中国社会心态的重大变化 240
(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考验 246
1、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的影响 246
2、腐败现象蔓延对党风、政风的影响 247
3、贫富差距扩大对人们精神状态的影响 248
4、传统思想文化的挑战 249
5、其它不利因素的影响 250
(四)我们怎样面对困难和挑战 251
(三)处理各群体各阶层间利益关系的途径 322
十五、实证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的若干判断 325
(一)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的发展情况 325
1、2001年的情况整体上好于2000年 326
2、2001年中国改革的进展情况 326
3、衡量社会形势稳定与否的主要标准 327
4、2001年进展最显著的三项工作 328
5、2001年大部分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上升 330
6、谁是改革中的最大与最小受益者 331
7、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3
(二)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的基本走向 335
1、关于前景和信心 335
2、关于改革的重点与条件 337
3、关于改革与个人得失 341
4、关于社会稳定的条件 344
(二)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290
1、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290
2、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291
(三)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295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295
2、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 296
3、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的成就 298
4、中国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301
十三、香港印象与发展启示 304
(一)从概念性的香港到理性中的香港 304
1、概念性香港的形成 304
2、香港印象 306
3、借鉴与启示 308
(二)中国的人力人才资源建设 309
1、分类分层管理 310
2、抓现有,促两头 311
3、用才护才 311
4、健全机制 313
十四、新时期中国农民阶层结构透视 315
(一)农民阶层结构的整体分化情况 315
(二)影响农民阶层分化的主要动力和阻力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