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二、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29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31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的局限 32
第一章 主体的反思 34
第一节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视野中的译者 34
一、传统译论中的译者地位与形象 35
二、“文化转向”及其现实意义 41
三、“文化转向”视野中的译者身份与主体性 47
第二节 主体、主体性问题探讨 51
一、作为哲学问题的主体与主体性 51
二、主体间性与主体性 57
三、主体性困惑与无法消解的主体性 62
第三节 本章小结 67
第二章 理论的透镜 68
第一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概述 68
一、关于实践哲学 69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77
第二节 实践哲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83
一、理论哲学路径下的翻译研究 84
二、实践哲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89
第三节 译者作为实践主体及其主体性内涵 93
一、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 93
二、译者作为实践主体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97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02
第三章 时空的演绎 103
第一节 译者——突围的“他者” 103
一、译者:从他者之境走向主体身份 103
二、译者与翻译的“第三空间” 107
三、译者突围的意义——译者的社会角色与历史功能 112
第二节 译者何为:面对“异”的两难 116
一、翻译中“异”的问题 116
二、翻译:求同还是存异? 120
三、译者与翻译:“异中存同”与“同中见异” 124
第三节 译作——主体建构的“第三生成物” 127
一、“第三生成物”的本质内涵 128
二、译作:主体建构的“第三生成物” 132
三、影响译作生成的可能性因素 134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40
第四章 译者的介入 141
第一节 相同人物 不同形象:从《珍妮姑娘》译本看译者的介入 141
一、德莱塞与《珍妮姑娘》的简介 141
二、相同人物 不同形象:《珍妮姑娘》主要人物形象的译介 146
三、译者的介入:形象差异背后的原因探析 160
第二节 相同图景 不同文化:从《飘》译本看译者的介入 165
一、米切尔与《飘》的简介 165
二、相同图景 不同文化:《飘》的文化图景及其译介 169
三、译者的介入:文化差异背后的原因探析 190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95
结语 197
参考文献 202
后记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