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语用学 1
1.1 引言 1
1.2 语用学的起源 4
1.3 语用学的定义 7
1.4 语用学和语义学 10
1.5 语用学的发展 14
1.5.1 英美学派和欧洲大陆学派 14
1.5.2 描写语用学 15
1.5.3 形式语用学 17
1.5.4 发展缘由 18
1.6 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21
1.6.1 跨文化语用学 21
1.6.2 认知语用学 23
1.6.3 计算语用学与网络语用学 24
1.6.4 语用学与语际语用学、语言教学 26
1.6.5 语用学与翻译 28
第二章 指示语及其指示信息 30
2.1 引言 30
2.2 什么是指示语 31
2.3 人称指示 32
2.3.1 第一人称指示 34
2.3.2 第二人称指示 35
2.3.3 第三人称指示 37
2.4 时间指示 39
2.4.1 时间单位 40
2.4.2 时间修饰语 41
2.4.3 时间指示副词 42
2.4.4 语用时间指示 44
2.5 地点指示 45
2.5.1 象征用法与手势用法 46
2.5.2 视角标准 47
2.5.3 “来”与“去”的指示意义 48
2.6 话语/语篇指示 51
2.7 社交指示 54
2.7.1 敬语、谦语与称谓语 55
2.7.2 语法形式和社交指示 58
2.8 小结 60
第三章 会话含意 62
3.1 引言 62
3.2 什么是含意 63
3.3 合作原则 66
3.3.1 合作原则及准则 66
3.3.2 格林对合作原则的重释 69
3.3.3 合作原则的违反 70
3.4 会话含意 74
3.4.1 会话含意的推导 74
3.4.2 会话含意的种类 79
3.4.3 会话含意的特征 82
3.5 格赖斯的贡献与合作原则的不足 87
第四章 礼貌现象的语用研究 91
4.1 引言 91
4.2 礼貌的界定 92
4.3 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 95
4.4 莱可夫的礼貌观 96
4.5 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观 98
4.6 利奇的礼貌观 101
4.6.1 礼貌原则 101
4.6.2 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的关系 104
4.6.3 礼貌原则的特征 107
4.7 面子威胁行为与调控策略 113
4.7.1 利益中心原则与面子威胁现象 113
4.7.2 调控策略 115
第五章 前提关系 120
5.1 引言 120
5.2 前提、含意、蕴涵与断言 121
5.3 前提的语义分析 124
5.3.1 前提触发语 127
5.3.2 前提的语义特征 130
5.3.3 前提的语义分析缺陷 131
5.4 前提的语用特征 134
5.4.1 前提的合适性 135
5.4.2 前提的共知性 136
第六章 言语行为 142
6.1 引言 142
6.2 言语行为的语用特征 144
6.3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146
6.3.1 施为句 147
6.3.2 言语行为三分说 154
6.4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157
6.4.1 实施言语行为的规则与条件 157
6.4.2 以言行事行为的类别 162
6.4.3 间接言语行为 163
6.5 言语行为的表现方式 168
6.5.1 通过逻辑—语义表现言语行为 168
6.5.2 通过句法结构表现言语行为 169
6.5.3 通过语境信息表现言语行为 170
6.5.4 通过感情意义表现言语行为 171
6.6 言语行为理论争鸣 173
第七章 模糊限制语与语用含糊 177
7.1 引言 177
7.2 模糊限制语 177
7.2.1 模糊限制语的类型 178
7.2.2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功能 184
7.3 语用含糊 189
7.3.1 语用含糊的类型 190
7.3.2 刻意言谈与随意言谈 194
7.3.3 语用含糊现象 197
7.3.4 语用含糊的作用 201
第八章 会话结构及其语用研究 204
8.1 引言 204
8.2 会话中的结构 206
8.2.1 预示语列 206
8.2.2 插入语列 211
8.2.3 停顿 213
8.3 会话结构的语用分析 216
8.3.1 提问的语用功能 216
8.3.2 附加信息的语用功能 222
8.3.3 会话修正的语用功能 224
8.3.4 语码转换及语码混用的语用功能 227
8.3.5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231
8.3.6 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 235
8.3.7 条件句的语用功能 241
8.3.8 否定句的语用功能 244
第九章 跨语言与跨文化的语用研究 251
9.1 引言 251
9.2 语际语用学 252
9.2.1 什么是语际语用学 252
9.2.2 语际语用学的主要内容 253
9.3 社交文化语用研究 259
9.3.1 英汉语用差异 260
9.3.2 语用失误 268
9.3.3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275
9.3.4 离格英语 280
9.3.5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移情 283
第十章 语言顺应论与关联理论 290
10.1 引言 290
10.2 语言顺应论 290
10.2.1 语用综观论 290
10.2.2 语言选择及其特性 291
10.2.3 语言顺应论例释 296
10.2.4 小结 298
10.3 关联理论 299
10.3.1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 299
10.3.2 关联理论的语境观 307
10.3.3 关联性、认知努力与语境效果 311
10.3.4 关联原则、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 317
10.3.5 关联理论与格赖斯语用论 320
10.3.6 关联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323
第十一章 语言使用与模因现象 328
11.1 什么是模因 328
11.2 模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330
11.3 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 333
11.3.1 教育和知识传授促成的模因 333
11.3.2 语言运用过程促成的模因 335
11.3.3 交际和交流过程促成的模因 335
11.4 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 337
11.4.1 重复 338
11.4.2 类推 339
11.5 语言模因对修辞的影响 341
11.5.1 模因是驱动修辞的原动力 342
11.5.2 模因的复制特点影响辞格形成 342
11.5.3 模因驱动修辞的创新与变异 344
11.6 语言模因的修辞效应 345
11.6.1 赶时髦——效应之一 345
11.6.2 语码混用——效应之二 347
11.6.3 类比——效应之三 348
11.6.4 嵌进——效应之四 348
11.7 研究语言模因的意义 349
11.7.1 模因与翻译 350
11.7.2 模因与语言教学 350
11.8 小结 353
参考书目 354
人名对照表 367
常用术语对照表 369
Ⅰ.汉—英术语对照表 369
Ⅱ.英—汉术语对照表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