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人生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 1
一、人生哲学的研究对象 1
二、人生哲学的特征 6
第二节 人生哲学的理论依据 8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 8
二、相关学科成果是人生哲学的科学依据 11
第三节 人生哲学的任务 12
一、人生哲学的研究任务 12
二、人生哲学的批判任务 13
三、人生哲学的教育任务 14
第四节 学习人生哲学的意义与方法 15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意义 15
二、学习人生哲学的方法 17
第二章 人生哲学的历程 19
第一节 人生哲学的形成 19
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成熟,为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生观创造了必要条件 2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生哲学形成的基础 20
三、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是人生哲学形成的重要动力 21
四、在现实生活中与各种错误的腐朽的人生观进行斗争,为人生哲学的形成带来了动力 21
五、批判地吸收人类历史上优秀的人生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形成的重要条件 21
第二节 人生哲学的发展 23
一、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孕育中产生和发展 23
二、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第一次在苏联成为指导全国人民人生观的理论 24
三、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在中国的革命斗争中得到发展 26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人生哲学 28
一、解放后十七年人生哲学迅速发展 28
二、十年动乱中的人生哲学 30
三、新时期的人生哲学 31
第三章 人的本质 3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理论 34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认识及发展过程 34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认识的基本思想 36
第二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人的本质 40
一、社会主义人的本质形成的社会土壤 40
二、社会主义人的本质的共同特点 42
三、社会主义时期个人本质的差异性 43
第四章 人的素质 46
第一节 人的心理素质 46
一、心理素质的涵义 46
二、心理素质的作用 48
三、认识心理的意义 50
四、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51
第二节 人的生理素质 53
一、生理素质的涵义 53
二、生理素质的作用 54
三、加强体育锻炼 55
第三节 人的知识素质 56
一、知识和知识结构 56
二、确定知识结构的依据和原则 58
三、努力建造“最佳的知识结构” 60
第五章 人生理想 62
第一节 理想观 62
一、理想及其作用 62
二、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4
第二节 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 66
一、人生理想的涵义 66
二、人生理想的类型 69
三、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 72
第三节 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实现 75
一、树立最高理想 75
二、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 77
第六章 人生目的 79
第一节 人生目的的形成和作用 79
一、人生目的涵义及种类 79
二、人生目的的特征 83
三、人生目的的形成 86
四、人生目的的作用 89
第二节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91
一、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的提出及其依据 91
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的基本内容及时代要求 95
三、青年应努力培养和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99
第七章 人生规范 105
第一节 人生规范的一般特性 105
一、广泛的社会性 105
二、鲜明的阶级性 106
三、强烈的时代性 107
四、历史的继承性 108
五、丰富的层次性 109
第二节 人生规范的基本内容 110
一、有理想 110
二、有道德 113
三、有文化 116
四、有纪律 119
第三节 人生规范的作用 121
一、导向作用 121
二、促进作用 121
三、约束作用 122
四、教育作用 122
五、评估作用 123
第八章 人生需要 124
第一节 人生需要及其特点 124
一、人生需要的产生和作用 124
二、人生需要的特点 126
第二节 人生需要的内容和层次 128
一、人生需要的内容 129
二、人生需要的层次 133
第三节 实现人生需要的条件 137
一、劳动是实现人生需要的首要条件 138
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生需要的根本途径 140
三、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实现人生需要的重要保证 142
第九章 人生观范畴 144
第一节 生死观 144
一、两种对立的生死观 144
二、生要生得有意义 145
三、死要死得有价值 146
第二节 命运观 147
一、两种根本不同的命运观 147
二、如何正确对待命运 148
第三节 幸福观 149
一、幸福观与幸福观的阶级性 149
二、无产阶级幸福观的基本内容 151
三、在生活中创造幸福 152
第四节 爱情观 152
一、爱情概说 152
二、爱情与学业 154
第五节 荣辱观 156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荣辱观 156
二、正确对待荣誉与耻辱 157
第六节 美丑观 158
一、美与丑的客观标准 158
二、塑造美好的人格 160
第七节 公私观 161
一、无产阶级公私观的形成 161
二、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163
第十章 人生价值论 165
第一节 人生价值学说及其流派的历史发展 165
一、人生价值的涵义 165
二、人生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 166
三、人生价值学说及其流派的历史发展 16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173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173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主要特征 175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标准和人生价值评价原则 176
第三节 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 179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客观条件 179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观条件 182
三、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184
第十一章 人生行为选择 187
第一节 人生行为选择的基本特征 187
一、人生行为涵义 187
二、人生行为的特征 188
第二节 影响人生行为的因素 191
一、内在因素 191
二、外在因素 193
第三节 人生行为选择的目的与手段 195
一、人生行为选择的目的 196
二、人生行为选择的手段及其与目的的联系 199
三、把握人生行为选择的手段,选择正确的人生行为 202
第四节 人生行为选择的矛盾 204
一、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 205
二、奉献与索取的矛盾 206
三、主观目的与客观实际的矛盾 207
四、人自身的矛盾 208
第五节 人生行为选择的准则 209
一、人生行为选择准则的涵义 209
二、无产阶级人生行为选择的准则 211
第十二章 人生评价 214
第一节 人生评价的基本任务及其社会作用 214
一、人生评价的涵义 214
二、人生评价的基本内容 215
三、人生评价的社会作用 217
第二节 人生评价的依据 218
一、根据个人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人民和社会进步 218
二、根据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220
三、根据个人是否竭尽全力为社会奉献 221
四、根据个人行为同社会需要是否相符 222
第三节 人生评价的原则 222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223
二、全面性原则 224
三、历史性原则 226
四、阶级性原则 226
第四节 人生评价的实现途径 227
一、自我评价的实现 227
二、社会评价的实现 231
第十三章 人际关系 235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本质 235
一、人际关系及其结构 235
二、交往及其社会作用 236
第二节 交往与人生 238
一、交往与个性发展 238
二、交往与事业成败 239
第三节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241
一、大学生交往的特点 242
二、人际关系原则 243
三、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46
第十四章 人的现代化 251
第一节 现代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 251
一、现代化的涵义 252
二、现代化与现代人 253
第二节 现代人的基本素质 256
一、关于人的素质的基本涵义 256
二、现代人与传统人 256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质的客观要求 260
第三节 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263
一、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汲取自身现代化养分 263
二、做一名现代化的大学生 265
第十五章 人生生活方式 268
第一节 生活方式及其历史类型 268
一、生活方式的涵义 268
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以前的其它类型的生活方式 271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一般特点 275
一、阶级性 275
二、社会性与时代性 276
三、民族性 279
四、地缘性 279
五、历史性 280
六、独立性和继承性 28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 282
一、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282
二、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途径 286
后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