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科学 作为法律知识和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亚历山大·配岑尼克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7072916
  • 页数:3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译著,本书的首要目的是对法律学说进行理性的重构。本书对法律学说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与解构,以期让读者能更理解法律学说这个有关法哲学的理论。

第一章 法律学说与法律理论 1

第一节 导言 1

一、本书的目的、方法与材料 1

二、法律学说与法教义学 2

三、特殊性学说与一般性学说 7

四、证成、描述与解释 8

五、法律学说的影响 12

六、法律研究的种类 15

第二节 一般性法律学说 19

一、一般性法律学说与规范性法律理论 19

二、一般性法律学说的可废止性规范 23

第三节 法律的渊源 25

一、因果关系要素、法律证成与法律渊源 25

二、法律渊源的分类 27

三、作为一种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 29

第四节 制定法解释 29

一、制定法解释中的论据类型 29

二、系统性论据 31

三、限制与扩展一个规范的适用范围 33

四、类推 33

五、制定法的目的性释义 39

第五节 解释性先例 40

一、什么是先例的约束力? 40

二、先例的约束力 42

三、先例的证成或辩护 44

第六节 事实查明之学说 45

第二章 特殊法律学说 47

第一节 初步评论 47

一、法学理论 47

二、公法与私法的区别 51

三、私法的内部体系与外部体系 52

四、私法的原则 53

第二节 财产的哲学与法学理论 56

一、财产的哲学理论 56

二、法学理论——所有权的转移 59

三、本森对财产的形式主义分析 61

四、作为一种财产权学说之工具的哲学 62

第三节 合同的法学理论 64

一、何为正义?何为自由? 64

二、合同的约束力 67

三、道德哲学、经济学与法学研究 68

四、诚信 69

五、假设理论 70

第四节 侵权行为的法学理论 71

一、侵权法之证成或辩护的哲学理论 71

二、欧内斯特·温里布对侵权行为的矫正正义理论 73

三、侵权行为中矫正正义的适可而止的地方性 75

四、法律学说的三种智识性活动 77

五、过失行为理论 78

六、侵权行为的充分性理论 80

第五节 刑法的一些理论 83

一、刑罚的哲学证成 83

二、一些法学问题 86

三、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88

四、刑法的因果关系 89

第六节 作为主要法学理论的经济分析法学理论 92

第三章 对法律学说的批评与辩护 96

第一节 批评 96

一、革新运动与法律学说的所谓缺陷 96

二、所有规范性理论的所谓非理性 101

三、不确定性与正面合法化 102

四、本体论的模糊性 105

五、未被证成或辩护的规范性主张 108

六、碎片化的风险 108

七、非科学的特征 109

八、批评的哲学背景 111

第二节 对法律学说的辩护 112

一、哥白尼转向:适合于法律学说的哲学 112

二、法律学说的所言所为 114

三、反对批判的哲学背景 115

四、语境上的充分证成与对弱理论的偏好 117

第四章 法律与道德 120

第一节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联 120

第二节 自然法 123

一、强自然法 123

二、晚近的发展:弱自然法理论 127

三、正确性主张 129

第三节 排他性的法律实证主义 131

一、排他性的法律实证主义——规范性意义的成分 131

二、可废止的基本规范、条件性的基本规范与法律的转型 135

三、有效法律的实证主义判准与非实证主义判准 137

四、提升中的精致化 139

五、政治的合法性,而不是政治的证成 140

第四节 包容性的实证主义与实在法命题 141

一、法律实证主义是法律学说所固有的吗? 141

二、包容性的实证主义与图瑞的批判法律实证主义 142

三、有效性的判准与假言命令 146

四、被融合的实在法命题的描述性和规范性特征 148

第五节 合道德性的证成 150

一、实证主义、自然法和道德理论 150

二、强道德理论的争议性 151

三、强契约论 152

四、弱契约论 154

五、以社会为中心的道德规范性 156

第六节 法律的多元主义和共同理据 160

一、唯一正确答案之理想与道德相对主义 160

二、文化的多元性 163

三、一般核心与共同核心之客观价值的多元性 165

第七节 社会的规范性、道德,以及法律 168

第五章 法律学说的融贯性 170

第一节 权衡与可废止性 170

一、法律证成的权衡与可废止性空间 170

二、权衡的一般性理论 174

三、理性领域的扩展 176

四、决定性理由、可废止性理由、规则、原则 180

五、可废止性,而非不确定性 184

六、法律论证中的逻辑学与诡辩论 187

第二节 法律学说的反思平衡 190

一、法律学说之广泛的、受约束的和碎片化的反思平衡 190

二、围绕着老生常谈的平衡——哲学性的背景 192

三、法律学说之老生常谈的哲学 198

四、反思平衡和以社会为中心的合道德性 202

第三节 法律知识的融贯性 203

一、法律学说中的融贯性方面 203

二、基础主义、怀疑主义与融贯主义 206

三、融贯性的概念 208

四、大循环的一个复杂网络 212

五、认识论的融贯性、真理、知识,以及碎片化的融贯性 213

六、法律学说的融贯性判准 217

七、时间流逝中的融贯性 219

第四节 融贯性和法律的正义 221

一、实践与规范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融贯性 221

二、作为所有考量之权衡的正义 223

三、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正义 225

四、程序性正义? 226

五、正义、融贯性、法律,以及道德 229

六、对法官、法律学者,以及政治家而言的正义的重要性 232

第五节 融贯性与法律学说的概念 234

一、价值开放的法律概念与事物的本性 234

二、中间性概念 238

三、概念与体系 240

第六节 融贯性与事实相反吗? 242

第六章 法律学说的元理论与本体论 245

第一节 认知主义的问题 245

一、关于规范性陈述与评价性陈述之真理性的争论 245

二、规范性意义与描述性意义 246

三、四种可能性 248

第二节 法律学说的本体论 251

一、法律本体论问题 251

二、作为一种依赖性实体的法律 256

三、一种法律习俗与法律制度理论 260

四、作为习俗与道德之产物的法律 262

第七章 结论 265

参考文献 268

主题索引 294

人名索引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