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发展的标准与选择&孙正聿 1
导言 1
第一部分“新发展主义”与发展研究的转向 31
第一章“新发展主义”的勃兴 31
一“新发展主义”的内涵 31
二“新发展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34
三“新发展主义”的理论载体及其主张 44
四“新发展主义”与发展理论的重建 69
第二章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空间转向” 72
一 经典马克思主义空间分析的发轫 72
二 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空间化转向” 75
三 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78
四从“城市—农村”的社会学到“地域社会学” 82
五 地域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87
第三章 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研究的转向 92
一 东亚文化自觉思潮概观 93
二 文化自觉和学术自觉 103
三“非西方化”的研究取向 111
第二部分 传统与变迁 121
第四章 东亚文明的“传统”与“现代” 121
一 文明的“空间分布”与研究单位 122
二 文明结构:“中心”与“边缘” 125
三 寻求“传统”与“现代”的良性互动 128
四 文明研究视野下“亚洲主义”之论争 133
五 东亚文化认同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 136
第五章 空间知识变动与东亚现代化的起源 149
一 问题的提出 150
二 东亚传统“空间观念”的特质 157
三 西学东渐与东亚国家“空间知识”的变动 160
四 结论 170
第六章 区域文化与东亚社会发展模式选择——以中国东北区域为研究个案 172
一“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 172
二 东北地域文化特质与社会发展 175
三 几点思考 185
第三部分 东亚发展危机与社会分化研究 191
第七章 东亚社会的“危机”与“发展” 191
一 东亚社会发展进程中“危机论”的特殊含义 191
二 东亚“危机”与“发展”的复杂关联 194
三 对东亚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199
四 关于危机对策的思考 204
五 东亚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 207
第八章 东亚社会分化研究 213
一“新发展主义”的“弱势群体”观 213
二 日本的“格差社会”论 219
三 东亚社会分化之比较分析及对策 229
第四部分 东亚社会建设的新取向 241
第九章 东亚社会建设与新公共性构建 241
一 关于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241
二 东亚“公共性”的一般特质 250
三 东亚的“新公共性”及其表现形态 253
四 东亚“新公共性”构建的限制 259
第十章 中国“家文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 264
一 中西社会结构之“异” 264
二 社会结构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制约 268
三 转型期中国社工理念的创造性转化 269
第十一章 东亚社区发展过程中的“传统”与“现代” 275
一 东亚社区发展的社会背景 276
二 日本町内会与社区发展 278
三 地域发展进程中的“地域对立”——以韩国为例 283
四 社会转型期传统体制对社区发展的制约——以中国长春市为研究个案 287
第五部分 东亚地域发展模式批判 312
第十二章 东亚城市过密问题及其对策——以东京为例 312
一“过密问题”的起源与发展 312
二 过密现象之成因分析及表现形态 316
三 过密问题及其对策演进 321
第十三章 东亚乡村衰落与地域协调发展——以战后日本“过疏对策”为例 329
一 乡村“过疏化”与城乡空间关系重构 330
二 过疏对策的演进及其限制 332
三 乡村“过疏化”进程中衍生的老人问题 338
四 地域协调发展理论的建构及启示 344
第十四章 流动的现代性:东亚“轿车文明”批判 347
一“轿车文明”的根性 347
二 轿车文明与都市“空间生产” 350
三 为轿车社会做准备 360
第六部分 全球化、民族国家与东亚集体认同的重构 365
第十五章 全球化、民族国家与东亚共同体构建 365
一 国家社会学、全球社会学、国际社会学:研究视角的演变 365
二“东亚”、“东亚共同体”概念之研究辨析 366
三 全球化浪潮对东亚的挑战 369
四“民族国家认同”与东亚区域空间之分裂 372
五 寻找推进“区域认同”的软力量 374
六 以欧盟为镜 376
第十六章 东亚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以转型期中国单位制度变迁为例 380
一 问题的提出 380
二 工业主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与单位制度之构建 381
三 单位制度变迁背景下“集体认同”问题之发生 384
四 单位制度变迁背景下“集体认同”重构之限制 388
结语 393
参考文献 398
后记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