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一、跨国公司研发离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趋势 1
二、中国是跨国公司重要的离岸研发目的地 3
三、外资研发开始对中国创新系统的发展产生影响 6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8
第三节 研究方法 9
第四节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11
第五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
第二章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理论基础 17
第一节 传统理论对跨国公司研发直接投资的解释 17
第二节 竞争优势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对技术创新全球化的解释 19
第三节 研发外包的相关理论解释 21
第四节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22
一、研发密度与国际化技术创新和转移 23
二、研发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类型 23
三、海外研发的职能 25
四、研发的分散与集中及影响因素 26
五、研发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 27
第五节 小结 29
第三章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内涵与动因 30
第一节 研发离岸的内涵 30
一、研究与开发 30
二、离岸与外包 31
三、研发离岸与研发进岸 36
四、研发离岸与研发国际化 37
第二节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动因 38
一、外部因素 38
二、内部因素 43
第三节 小结 50
第四章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特征与趋势 51
第一节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类型与特征 52
一、美国和欧洲大国 52
二、欧洲小国 58
三、日本 60
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62
第二节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发展趋势 65
一、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总体趋势增强,但国家间差别较大 65
二、离岸研发活动集中在技术密集型产业 67
三、跨国公司离岸研发区位高度集中,但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增强 70
四、跨国公司的离岸研发对东道国研发的作用增强 73
五、跨国公司离岸创新有所增加 76
第三节 小结 78
第五章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战略选择及影响因素 80
第一节 研发离岸的战略决策与影响因素 81
第二节 离岸研发模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84
一、一般模式:控制离岸与离岸外包 84
二、控制离岸:独资与合资 87
三、离岸外包:交易关系、优先供应商关系、合作伙伴关系与战略联盟 88
四、研发离岸模式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90
第三节 离岸研发区位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95
第四节 离岸研发职能设置及影响因素 101
第五节 离岸研发网络的协调管理 107
一、离岸研发活动与母公司研发活动的关系 107
二、离岸研发机构的组织模式 109
三、研发离岸外包的关系管理 111
四、全球研发网络的协调管理 113
第六节 小结 115
第六章 跨国公司离岸研发网络中的中国 117
第一节 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离岸研发的重要区位 118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活动的演变 118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活动的演进特征 122
三、中国吸引跨国公司离岸研发活动的原因 128
四、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活动的主要形式 131
第二节 亚太地区信息业跨国公司研发能力的转移与中国 133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和亚太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 134
二、亚太地区信息业技术扩散与跨国公司研发能力转移 136
三、亚太地区信息业研发能力向中国的转移 142
第三节 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印度的离岸研发活动比较 148
一、中国与印度作为跨国公司离岸研发区位的重要性比较 148
二、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印度的控制离岸研发活动比较 151
三、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印度的离岸外包研发活动比较 157
第四节 小结 161
第七章 外资研发对中国创新系统的影响 163
第一节 外资研发与国家创新系统 163
一、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63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67
三、国家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169
四、外资研发与国家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 173
第二节 外资研发对中国创新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179
一、外资研发对中国创新系统的重要性 179
二、外资研发对中国创新系统的影响 181
三、外资研发影响中国创新系统的作用机制 183
第三节 外资研发与中国创新资源的获取与配置 186
一、人才 186
二、资金 188
三、知识与技术 191
第四节 外资企业与中国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 193
一、外资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 194
二、外资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 196
三、外资企业与中国政府 201
第五节 对外资研发负面效应的再认识 204
一、创新人才的流失 205
二、技术逆扩散 208
三、技术控制 210
第六节 小结 214
第八章 促进中国创新系统受益于外资研发的对策 217
第一节 政策体系构建 217
一、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从事各种形式研发活动的政策 218
二、加强外资研发与中国创新系统的联系的政策 219
三、增强中国创新主体技术能力的政策 220
第二节 政策实施要点 222
一、激励与规制并用 222
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223
三、培养具有国际观的创新人才 224
四、积极探索政府制度创新模式 226
五、促进中外研发合作 227
六、加强高科技园区的建设 229
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230
第三节 小结 233
结束语 234
参考文献 236
后记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