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壹、二度评价的论文动机 1
贰、「接受」与「宏观」的「新探」策略 2
参、更高定位的先驱人/文 3
上编 新读者——文化菁英的时代接受 5
壹、晚清——洋务派王韬的悼亡私情与才命辩证的跋文 5
贰、五四文化菁英的高度接受 8
一、新文化运动者的典律与国际化 8
二、国故史学家的「私」传肯定 13
三、鸳蝴旧文人的史传考证 14
参、文革时期女文化人的互文 16
肆、战后台湾——「浪漫」礼赞与江南文学「在地化」 17
一、战前文人的必读书单 18
二、鹅湖新儒家的「浪漫」礼赞 21
三、江南文学的「在地化」 22
四、比较文学的次文类界定 24
中编 新男性——乾嘉文人沈复的承先与启后 27
壹、晚明馀韵 28
一、生涯经历 28
二、生活艺术 41
三、人格审美 56
贰、晚清地缘 59
一、边境——浪游采风 59
二、琉球——域外经验 60
三、台湾——历史议题 62
参、五四先河 65
一、家变一:大变小 65
二、家变二:孝而情 66
三、家变三:夫妻大于亲子 67
下编 新小说——《浮生六记》的继往与开来 69
壹、新文类的自传小说——《浮生六记》的形式表现 69
一、自传小说的界义 69
二、史传传统的继承与开创之「自传小说」 72
三、情真、景真、笔亦真之「自传小说」创作 76
贰、《浮生六记》的艺术形式美 82
一、《浮生六记》的形式艺术表现 84
二、《浮生六记》的美学风貌 90
结语 101
附录 105
附录一《浮生六记》版本集校表 105
附录二《浮生六记》「小说」定位一览(1983~1998) 109
附录三 历代自叙文钞节选 111
附录四〈人耦〉——边缘角色的焦聚 116
引用文献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