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程大利 1
序/陈振濂 1
绪论 1
一、本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5
三、本书的理论创新与研究方法 11
第一章 北宋中后期学术思想发展的新趋势与宋学的兴起 13
第一节 文士阶层与宋学的发展 13
一、崇文思潮与文士阶层的形成 13
二、北宋士风的演变及其特点 25
三、宋学发展的趋势 33
第二节 蜀学的兴起与元祐文士集团的形成 36
一、蜀学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36
二、蜀学的异端性质及其思想特点 45
三、元祐文士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 73
第二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与蜀学文艺观的发展 81
第一节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与蜀学文艺思想的发展 81
一、宋初田锡、穆修的文艺思想 81
二、欧阳修的文艺观及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83
第二节 蜀学与洛学在文道观上的分歧 89
一、洛学的文道观 92
二、蜀学的文道观 96
第三章 蜀学思想与北宋文人画的审美倾向 112
第一节 蜀学思想与文人画尚“淡”审美倾向的关系 113
一、梅尧臣的“平淡”论与欧阳修“平淡”论的异同 115
二、苏轼推崇“平淡”的审美倾向与文人画艺术的内在联系 118
三、苏轼推崇“平淡”的审美倾向源自于蜀学思想影响 125
第二节 蜀学思想与文人画尚“韵”审美倾向的关系 127
一、北宋时期文艺“气韵”论重心由“气”向“韵”的转移 128
二、苏轼、黄庭坚、范温等对艺术之“韵”认识的深化 130
三、北宋尚韵审美趣尚与文人画艺术的内在联系 138
四、元祐文士集团尚韵的审美倾向来自于蜀学思想的影响 139
第三节 “逸品”绘画观的倡导与确立 141
一、从黄休复到邓椿:逸品观的发展与确立 144
二、蜀学思想与文人画逸品观的内在联系 153
第四章 蜀学思想特质与北宋文人画审美创造的特点 160
第一节 蜀学的权变思想与文人画创作的“物化”论 161
一、苏轼的“物化”论是对文人画审美创造特征的深刻洞察 161
二、苏轼的“物化”论与文人画艺术的发展 167
三、苏轼提出的“物化”论与蜀学恩想的关系 169
第二节 蜀学的权变思想与文人画创作的“随物赋形”论 172
一、“随物赋形”论为文人画创作提出了新的方法论启示 172
二、“随物赋形”论与蜀学变化观的内在联系 178
第三节 蜀学的杂学特质与“诗画本一律”的绘画观 180
一、蜀学的杂学性质与文士“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的审美倾向 180
二、北宋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变化 182
第五章 北宋文人画意识对南宋与元代文人画发展的影响 195
第一节 北宋文人画意识对南宋文人画发展的影响 195
第二节 北宋文人画意识对元代文人画发展的影响 200
结语 214
附录 宋元书画篆刻大事年表 224
参考文献 312
后记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