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5
三、哲学的产生和哲学的基本形态 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1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9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22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2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4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6
第一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 26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6
二、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 29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1
四、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实践 35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0
一、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40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3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45
一、空间和时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 45
二、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48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49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52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52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3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6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58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8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61
三、意识和人工智能 64
第三节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68
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 68
二、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69
三、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途径 72
第四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75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75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75
二、联系的系统性、条件性 78
三、联系的多样性 81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 84
一、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84
二、发展的过程性和前进性 87
三、发展的规律性 91
第五章 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96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96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96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0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3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107
一、质、量、度 107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110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13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17
一、辩证的否定 117
二、否定之否定 122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24
第六章 认识和实践 129
第一节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9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29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33
第二节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39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39
二、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 141
第三节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43
一、从实践到认识 143
二、从认识到实践 148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51
第七章 真理 154
第一节 真理的本质属性 154
一、真理的客观性 154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59
三、真理与价值 163
第二节 认识真理性的检验 165
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5
二、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168
第三节 认识论、真理论和思想路线 170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170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173
第八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175
第一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75
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175
二、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178
三、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与联系 181
第二节 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183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83
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185
三、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190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93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93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95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98
第九章 社会的基本矛盾 201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01
一、生产力 201
二、生产关系 205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06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09
一、经济基础 209
二、上层建筑 209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11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214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214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15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218
第十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223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23
一、阶级的产生 223
二、阶级的实质和阶级结构的演变 225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27
四、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是历史的必然 229
五、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 230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 232
一、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 232
二、国家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236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38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238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40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 242
第十一章 社会意识 243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243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43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形式 245
三、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 246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47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绝对依赖性 247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49
第三节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本质及其作用 253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53
二、道德 254
三、艺术 256
四、宗教 258
五、科学 260
第四节 社会的精神文明 262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62
二、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 263
第十二章 人的本质、作用和人类解放 265
第一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265
一、人的本质 265
二、人的价值 268
第二节 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272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272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4
三、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历史作用的制约 276
第三节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277
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277
二、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 280
三、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