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近代时期的中国社会:1500~1840 1
第一节 社会结构的基本状况 2
一、君权与官僚政治 2
二、社会经济结构 8
三、宗族与社会组织 20
四、士绅与儒家文化 23
第二节16至19世纪前半期的中外关系 26
一、朝贡体制和对外贸易 26
二、明清政府对外贸易体制的调整 29
三、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早期接触 33
本章小结 38
学术综述 40
参考书目 44
思考题 45
第二章 近代中国社会的开始 46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 46
一、中外贸易格局的变化与鸦片输入 46
二、禁烟运动 52
三、战争的起因与进程 55
第二节 太平天国运动 63
一、社会危机 63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66
三、太平天国的政权与制度 71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76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83
一、“修约”交涉 83
二、英法联合发动侵略战争 85
第四节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 91
一、经世思潮 91
二、通商口岸与租界 93
三、半殖民地型经济的端倪 96
四、传统经济的缓慢变化 99
本章小结 103
学术综述 105
参考书目 108
思考题 109
第三章 新社会结构的发生 111
第一节 清政府政治体制与政策的局部调整 111
一、辛酉政变与对内政策的调整 111
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15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展开 118
一、洋务派官僚的兴起与洋务思潮 118
二、军事工业 123
三、民用工业 127
四、练兵和近代海军 133
第三节 私营资本企业的产生 135
一、私营资本企业的产生 135
二、私营资本企业的经营与困境 137
第四节 城乡社会的变化 139
一、新的社会阶层 139
二、变法维新思想的出现 142
三、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始 147
本章小结 154
学术综述 155
参考书目 160
思考题 161
第四章 民族危机的加深 162
第一节 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 162
一、边疆危机 162
二、70至80年代的清政府及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165
三、左宗棠收复新疆 170
四、中法战争 173
第二节 中日甲午战争 179
一、战前的国际关系 179
二、战争的进程 182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反割台斗争 187
四、资本输出与瓜分狂潮 191
本章小结 196
学术综述 197
参考书目 198
思考题 199
第五章 民族运动的递进 200
第一节 戊戌维新运动 200
一、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挽救危机的举措 200
二、维新运动的兴起 202
三、维新运动的高涨与百日维新 210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 216
一、义和团的兴起 216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220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3
第三节 列强侵华的新形势与爱国运动的高涨 228
一、列强在华权益的扩张与收回利权运动 228
二、拒俄运动与日俄对东北的争夺 231
三、华工问题与抵制美货运动 232
第四节 共和革命的兴起 234
一、孙中山的早期思想与活动 234
二、兴中会的成立和反清斗争的开始 236
本章小结 239
学术综述 239
参考书目 242
思考题 242
第六章 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243
第一节 清政府谋求政治改革 243
一、1901~1905年的新政 243
二、“预备仿行宪政” 246
第二节 民主革命运动与立宪运动 251
一、民主共和思想的发展 251
二、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254
三、立宪运动的勃兴 268
第三节 清政府的覆亡与中华民国建立 273
一、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 273
二、民主共和制度的创立 279
三、政权北移 282
本章小结 285
学术综述 285
参考书目 288
思考题 288
第七章 社会与文化的新变化 289
第一节 社会阶层的新变动 289
一、资产阶级队伍的形成 289
二、士的消亡和新知识阶层的崛起 294
第二节 城市化和社会风俗的变化 301
一、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趋势 301
二、社会风俗的变化 306
第三节 文化变革 314
一、文学革命与新文学 314
二、史学变革与新史学观 324
三、近代科学与技术 328
本章小结 334
学术综述 336
参考书目 341
思考题 342
第八章 民初的政治与社会 343
第一节 袁世凯柄政下的民初政局 343
一、民初的党派林立局面与政党竞争态势 343
二、民初共和民主制度的实践及失败 347
三、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与洪宪帝制的败亡 356
第二节 军阀派系政争与护法运动 365
一、北洋集团之分化与南北军阀割据 366
二、军阀派系政争与北京政府之更迭 368
三、孙中山护卫民国共和制的努力 375
第三节 社会动荡中的经济与教育发展 382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82
二、农村经济的嬗变及凋敝 388
三、新式教育在转型中艰难地发展 394
本章小结 398
学术综述 400
参考书目 403
思考题 404
第九章 社会转折的新取向 405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405
一、各种新思潮 405
二、新文化运动 411
三、东西文化论争 417
四、五四爱国运动 42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27
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427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32
第三节 国民革命 436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436
二、国民革命的勃兴 443
三、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 451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459
本章小结 468
学术综述 470
参考书目 472
思考题 473
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 474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474
一、“宁汉合流”与国民政府改组 474
二、训政体制的确立 479
三、“党国”体制与五院制政府 484
四、政治控制与内部纷争 487
第二节 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 495
一、财政金融政策调整与改革 495
二、经济建设成就 503
三、农村政策与农业改革 512
第三节 重建中外关系 520
一、外交政策及实务 521
二、改订新约运动 527
第四节 教育、科研与文化的发展 530
一、现代教育发展 530
二、学术研究体制建立 534
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成就 535
四、近代文化的多元方向 540
五、三大宗教的发展 544
本章小结 547
学术综述 548
参考书目 551
思考题 552
第十一章 苏维埃革命的兴起与受挫 55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 553
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553
二、井冈山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开创 557
第二节 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560
一、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560
二、根据地的土地革命与经济建设 562
第三节 苏维埃革命的严重受挫与红军长征 566
一、“围剿”与反“围剿” 566
二、党内的路线斗争 570
三、反“围剿”失败和红军长征 574
第四节 左翼文化运动 580
本章小结 587
学术综述 588
参考书目 593
思考题 594
第十二章 抗日战争 595
第一节 日本入侵 抗日战争的准备 595
一、日本入侵的逐步扩大 595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起伏 601
三、国共两党的抗战准备 603
第二节 全国抗战的实现 607
一、国民政府宣布自卫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607
二、正面战场的全线抵抗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 609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612
第三节 抗战相持阶段的战局和政局 615
一、正面战场的持续作战和敌后战场的成长 615
二、西南大后方的奠定与营建 619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建设 622
四、国共两党的摩擦与调整 628
五、沦陷区的殖民地化 634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638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条件 638
二、抗日战争的反攻和胜利 642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645
本章小结 647
学术综述 648
参考书目 651
思考题 652
第十三章 历史的新转折 653
第一节 战后的政治局势 653
一、抗战胜利后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走向 653
二、战后建立联合政府的努力和失败 657
第二节 全面内战的演进 665
一、内战爆发和政府军的战略进攻 665
二、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和政府军的分区防御 669
第三节 南京政府的败退 672
一、国民大会的召开和国民政府区域的统治危机 672
二、国共军事决战和国民党退守台湾 675
三、中国共产党建立新政权的准备 678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81
一、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协的号召 681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建立 684
本章小结 685
学术综述 686
参考书目 690
思考题 691
后记 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