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综论我们面临着选择 2
在艺术时尚的背后——影响广州艺术的若干因素 7
从岭南画派到后岭南画派——一次历史性的机会 15
主流意识与边缘情境——从广州美术学院十五人油画作品看学院艺术的变化 21
告别机会主义——从几个艺术个案看90年代中国艺术的走向 32
水墨画作为一个问题 42
卡通一代——关于中国南方消费文化的生存报告 48
走向生活——“卡通一代”第二次展览前言 60
话语喧哗与失语焦虑——艺术批评中的学理背景与学术规范 61
写实的等级——油画作品中“人脸”的意义 66
来自温哥华的一封信 69
“埋堆”:南人圈子的内与外 72
一面,另一面——二十个人的立场 75
杂乱而自由——“无大无小”艺术展的价值观 82
怎一个雅字了得 84
重建艺术家对社会的关怀 86
半个世纪的目光 91
大声“喊”出来的展览——写在“大声展”之后 94
走出“宏大叙事”——关于中国油画的“进步”与“问题” 96
第二部分 评论欧洋的东方想象 102
思维器械与另类模型——唐晖绘画中的“器械”、“古风”及其他 105
十九画人短论——1995~1998 108
啊,像杀猪一样难忘的生活——李占洋的中国众生相 124
水墨画中的边界情结——从方土的抽象水墨画实验谈起 128
问题中的山水与山水中的问题——李东伟山水画的形制与意义 135
零度状态与都市人格——薛继业与他的油画创作 139
留一片苍凉天地间——韩浪其人其画 142
梦幻与青春的絮叨——这一个邓箭今与另一个邓箭今 145
作为媒介的艺术方式——关于梁剑斌的综合媒介艺术 146
垅边小语——锵哥和他的画 151
写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对郭润文油画作品的一种解读 155
形是一切——王肇民艺术论 167
水墨的都市情怀——《刘庆和画集》序 191
在都市情怀和个人历险之间——我读邵戈系列水墨《城市垃圾》 193
李劲堃山水画的转型意义 197
也谈“咸菜”与“盲肠”——从薛继业的缺失到女权主义者的愤怒再到艺术批评的缺失 203
从符号暴力到符号魅力——“响叮当”(陈秋彤)作品如是说 207
东方有大树——李默:从《今子有大树》到“夸父追日” 210
陈侗和他的书店——一个人在20世纪最后日子里的片断经历 215
穿透生命的回归之途——杨樱与她的艺术 225
质感与抽象——黄茂强油画的视觉意义 228
幻想是现实的与现成的——何建成,一个广州人,他用艺术来超越自己 233
二十二年弹指一挥间 241
反常合道——叶耀才之书心与意气 245
嵌入记忆中的乡村——对聂鸥水墨艺术的一种读解 248
“置入”:香港兰桂坊画家吴松与他的酒瓶系列——艺术人类学的一个当代个案 253
不失典雅的俏皮历险——李璋和她的新工笔花鸟画 261
现实风景与远古情怀——车建全对风景意义的个人解读 267
画家李放,对话,热情的痕迹,以及精英的艺术,等等 270
童年期延伸的惊悸——李昕作品的另类读法 275
陈逸飞的三张脸 277
吴家现象与吴泰的画 283
走进日常观察——再谈吴泰的画 289
静物的意义——从苏家芬静物画题的转变谈起 296
木刻是呼吸——刘庆元的黑白木刻与日常实践 301
私性味象——安林和他的水墨 305
写实作为一种品味——范勃油画对写实主义的新启示 311
作为一种视觉的水墨——沈勤说的话与沈勤画的水墨 319
粉色青春——杨帆油画中的女性想象 325
冷眼的琐碎与表达的放纵——对油画家陈曦的世俗情怀的种体认 331
杨国辛的物象姿态 337
物象天演——李邦耀的“新物象主义”及其艺术实践 345
杨之光的意义 353
原色——徐坚白老师和她的油画实践 357
王肇民的问题意识与写实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形是一切”续论 363
对残损与黏稠的迷恋——朱昱与他的“刺激”替代物 385
公共水墨与私秘笑语——刘庆和水墨人物画之当代意义 389
引人发笑,而又笑得肌肉发紧的犬儒主义肉身——刘佳雕塑中的异形观念 395
墨仙尚涛 397
后记艺术批评:一种初级历史的写作方式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