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徐新建 1
上编 第一种在场:沉重与敬畏 3
家庭与社会 3
一个成都人的一天:“5·12”实录&李菲 3
大地震中母亲的记录&肖薇 14
知识分子的震灾反应——震灾中朋友间的通信和交谈&彭晓华 21
救疗与关怀 34
特殊救疗——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救疗之片断&梁昭 杨扬 34
我们如何为孩子建造心灵堡垒&谢君兰 45
灾难与援助 62
本土化与国际化:地震灾区三个NGO组织的经验与启示&安琪 62
抗震救灾中的志愿者&江卓霖 赵妍丹 蒋靖 81
中编 第二种在场:从关怀到反思 119
国家与族群 119
灾难与仪式:国殇日之民族志&荆云波 119
灾民安置与社群重建——都江堰市翔凤桥社区安置点6月4日实地调查与思考&李菲 136
灾难中的“国族”与“族群”&肖坤冰 155
传统与现代 173
灾难与媒介社会——来自成都的传播民族志&李春霞 王寄梅 田娜 雷力 李玮 173
灾难时期的流行话语&何清 张海燕 215
灾难与异象——对科学主义的反思&林科吉 248
灾难中的他人与自我——汶川地震中的利他行为与道德审思&王立杰 263
遗产、生态与旅游 283
灾难与民族村落——以甲居藏寨和桃坪羌寨为例&刘亚玲 唐楚轩 周丹 283
灾难与生态文明&徐桂兰 王洪涛 297
灾难中的人与建筑——从建筑功能、建筑理念看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失与得&李媛媛 305
灾难与遗产&彭兆荣 杨丽娟 322
灾难与旅游&杨明华 335
下编 第三种在场:声音、对话与视角 345
演讲 345
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灾难专题系列讲座之一&叶舒宪 345
灾难与人类——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灾难专题系列讲座之二&彭兆荣 367
访谈 377
抗震救灾的文学人类学参与——与《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问答录&徐新建 徐百柯 377
灾难中的“80后”、“90后”——谈“5·12”地震时期的流行话语&毛建华 394
对话 404
面对天灾,守护天良——“5·12”大地震川籍学者圆桌对话&部分在川学者 404
视角 447
第三方视角&徐百柯 447
特别后续 473
“5·12”汶川大地震对岷江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川渝两地大学生专项考察正式启动 473
震后半年祭——回访桃坪羌寨实录&王寄梅 475
后记 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