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大陆“历史” 3
论中国新文学中讽刺小说的三种类型——以鲁迅、张天翼和黄春明为例 3
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意义 23
执着·比喻·尊严——论毕飞宇的《推拿》兼及《青衣》《玉米》等其他小说 31
立足上海,放眼世界——评朱蕊的《上海之妖》 43
少年成长与学术姿态——读陈思和的《1966—1970暗淡岁月》 53
打破三个“中心主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期待结构性调整——从《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说开去 61
中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概述(二○○七年) 69
《台港文学选刊》:一部视角独特的“文学史”和“学术史”——为《台港文学选刊》创刊三十周年而作 80
港台“记忆” 87
从“四代人”到“三世人”——论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和“台湾三部曲” 87
我轻轻地招手,带走每一片云彩——论陶然散文兼及《风中下午茶》 104
风雅蕴藉秦岭雪 意趣高古《石桥品汇》 110
怀旧是常情——品味《从前》 117
《香港文学》选集系列:从《香港文学》看世界华文文学的一种视角 120
曾敏之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125
文化视野观照下的台湾当代文学——评《多元文化与台湾当代文学》 130
海外“语系” 139
“华语语系文学”(概念/理论)的生成、变异、发展及批判——以史书美、王德威为论述中心 139
新移民文学:跨区域跨文化的华文文学 162
经典化的条件及可能——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的创作优势分析 166
论北美华人文学中的故国历史和个人记忆 172
从《金山》到《沙捞越战事》——张翎、陈河比较论 184
“告别”的姿态和意义——论黎紫书的《告别的年代》 196
寻“美”的旅程——论朵拉散文的独特性 207
遗憾有时候是一种悲绝的美丽——简论朵拉的微型小说 218
“我从来不放弃”:从一个人看一种精神和一段历史——读菲尔的《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 222
与华夏结缘——读马悦然的《另一种乡愁》 225
白先勇与《牡丹亭》 231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儿童—青少年人物形象 231
从国族立场到世界主义——论白先勇的《纽约客》 242
跨越与救赎——论白先勇的《Danny Boy》 249
论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当代意义 259
昆剧青春版《牡丹亭》苏州制作过程“场记” 268
文武父子古都缘——白崇禧与白先勇的南京印记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