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人关系论——儒家文艺精神的哲学基础 1
一 儒家天人关系观的奠定 1
二 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几种形态 6
三 儒家天人关系观对古代文艺精神的影响 26
第二章 中和——儒家的审美理想和衡文尺度 33
一 中、中庸与中和 33
二 文艺上的“中和”理想 43
三 “和同”与“别异” 53
第三章 政教说——儒家文艺的价值观 66
一 文章期于用世 66
二 兴、观、群、怨说 73
三 美刺说 84
四 劝善惩恶说 95
第四章 “诗言志”——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06
一 “诗言志”的内涵 106
二 “言志”与“摹仿” 123
三 “言志”与“缘情” 132
四 “言志”与“载道” 148
第五章 文质彬彬——论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关系 158
一 关于“质”的解说 159
二 关于“文”的解说 167
三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 176
第六章 审美感应论——儒家论艺术活动的心物关系 186
一 审美感应论的形成和特点 187
二 审美感应的分类 196
三 审美感应论与反映论 207
第七章 赋、比、兴——儒家的文学表现论 215
一 《诗经》艺术表现的经验总结 215
二 赋、比、兴的政教化的阐释 223
三 比、兴在文学上的审美追求 232
第八章 儒家的形神观与中国古代艺术形象的创造 242
一 儒家形神观的形成与发展 243
二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 251
三 “阴察”、“熟记”、“并据要害” 270
第九章 文如其人——儒家论创作主体 275
一 人品与文品 275
二 作家人格的完善——养气 284
第十章 儒家思想与中国文艺的现实主义 297
一 “入世精神”与“参与意识” 297
二 情为理约、意与景谐 306
三 从“实录”到“逼真” 314
后记 323
参考文献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