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阮汝祥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184015
  • 页数:3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军民融合机制建设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专题研究,提出了促进军民融合的九大机制框架,并提出了机制评价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指标体系。本书可供从事军工管理和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第1章 绪论 1

1.1 相关概念概述 2

1.1.1 国防经济 2

1.1.2 国防工业 5

1.1.3 军品及军用品 7

1.1.4 军工企业 7

1.1.5 军民结合 8

1.1.6 寓军于民 9

1.1.7 军民融合 10

1.2 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 12

1.2.1 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12

1.2.2 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技术关联性 13

1.2.3 国防科技工业对其他工业在资源方面的“挤出效应” 14

1.3 军民融合的必要性 14

1.3.1 军民融合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实现军民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 14

1.3.2 军民融合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16

1.3.3 军民融合有利于国防基础能力的提高 17

1.3.4 军民融合是军民结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17

1.3.5 军民融合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18

1.4 军民融合的可行性 19

1.4.1 高技术及产业化快速增长的势头为军民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19

1.4.2 丰富的高技术资源为军民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20

1.4.3 民用高科技企业明显的发展优势为军民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22

1.4.4 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为军民融合营造了有力的法规制度环境 24

第2章 军民融合的发展历程 27

2.1 军转民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7

2.1.1 军转民发展历程 27

2.1.2 主要成就 29

2.2 民用单位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现状分析 32

2.2.1 参与军品任务的意向分析 32

2.2.2 “十五”期间在军品和民品方面的经营情况 33

2.2.3 设备设施的配置结构 34

2.2.4 从事军品人员比例 34

2.2.5 军民品运营模式分析 34

2.2.6 任务来源及获得任务方式分析 35

2.2.7 进入军品领域的困难分析 35

2.2.8 参与军品活动的优势分析 36

2.2.9 军民融合的动因分析 36

2.3 军民融合面临的突出问题 39

2.3.1 管理体制不完善 39

2.3.2 运行机制不协调 43

2.3.3 法律法规不健全 45

2.3.4 思想观念不适应 46

2.4 中央领导集体军民融合思想 47

2.4.1 毛泽东军民一致思想 48

2.4.2 邓小平军民结合理论 53

2.4.3 江泽民协调发展论述 54

2.4.4 胡锦涛军民融合思想 58

2.5 军民融合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66

第3章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考察 71

3.1 美国国防工业的“军民一体化”模式 71

3.1.1 美国军民兼容的国防工业科研生产发展历史 71

3.1.2 美国目前国防工业的管理及其政策 73

3.1.3 美国军民兼容国防工业体系的特点 75

3.2 苏联/俄罗斯国防工业的“军民分离”模式 78

3.2.1 苏联国防工业管理体制 78

3.2.2 俄罗斯国防工业科研生产体系及有关管理政策 79

3.3 欧洲主要国家国防工业的“民技优先”模式 83

3.3.1 德国国防工业发展特点及相关政策 83

3.3.2 英国国防工业发展及相关政策 85

3.3.3 法国国防工业发展相关政策 88

3.4 日本国防工业的“以民掩军”模式 92

3.4.1 官、军、民三方相结合的决策运行体制 92

3.4.2 充分利用民间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优势 93

3.4.3 实行合同化管理 93

3.4.4 重视咨询与协调 94

3.4.5 加强军事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94

3.4.6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95

3.4.7 确立以军民两用技术为主的技术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基础工业 96

3.5 印度国防工业的“国防优先”模式 97

3.5.1 调整军事工业政策,提高武器装备国产化率 97

3.5.2 建立健全军民结合型管理体制 98

3.5.3 引进竞争机制,推行合同制,健全国防工业的运行机制 98

3.5.4 强化国家对军事科研生产的组织和领导 98

3.5.5 加强国防科研建设 99

3.5.6 改革管理,增强国有军工企业活力 99

3.5.7 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军工生产 100

3.5.8 扩大国际合作 101

3.6 以色列国防工业的“以军带民”模式 101

3.6.1 以色列军民兼容的基本情况 101

3.6.2 以色列军民兼容的管理机构及主要绩效 103

3.6.3 以色列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104

3.6.4 以色列促进军民兼容所采取的措施 105

3.7 相关重要启示 106

3.7.1 军民共享的国家高技术资源是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107

3.7.2 民营高技术企业进行军工科研生产,是军与民经济融合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108

3.7.3 军工经济与民用经济融合要充分考虑国际环境以及本国的实际情况 108

3.7.4 军工经济与民用经济融合要选择适当的高技术项目 109

3.7.5 市场化是军工经济与民用经济相融合的有效形式 110

3.7.6 军民融合中政府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11

3.7.7 军民融合要加大投入,发展关键技术和增强核心军工能力 111

3.7.8 各国都推出各自的国防科技工业竞争政策,提升竞争力 112

第4章 军民融合协调发展机制建设 115

4.1 树立新的安全观和发展观 115

4.1.1 各项改革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 115

4.1.2 树立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 117

4.1.3 树立中国新时期的国家发展观 122

4.2 用科学发展观和新的安全观统筹谋划军民融合 125

4.2.1 从战略上正确把握新时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125

4.2.2 统筹协调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130

4.2.3 做好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134

4.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改造机械化的科技强军之路 137

4.3.1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传统产业为支撑是新型工业化的最主要特征 137

4.3.2 国防工业承担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双重使命 141

4.3.3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科技强军的双重需要 142

4.3.4 以信息化改造机械化,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及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147

第5章 军民融合的机制设计和评价 153

5.1 军民融合机制的内涵及表征 153

5.2 指导思想 153

5.3 设计原则 154

5.3.1 系统性原则 154

5.3.2 综合性原则 154

5.3.3 操作性原则 154

5.4 建设目标 154

5.4.1 提高国家战略能力,增强综合能力 154

5.4.2 服务于国防建设及国防科技发展全局 154

5.4.3 整合经济与社会资源,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155

5.4.4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防科技工业体制 155

5.4.5 打破军工封闭格局,提高平战转换能力 155

5.5 机制构成 156

5.5.1 决策协调机制 156

5.5.2 准入退出机制 157

5.5.3 优先发展机制 160

5.5.4 公平竞争机制 161

5.5.5 双向传导机制 161

5.5.6 促进激励机制 162

5.5.7 保密监管机制 162

5.5.8 评价评估机制 163

5.5.9 综合保障机制 163

5.6 机制的评价 163

5.6.1 评价指标设计主要原则 164

5.6.2 评价指标框架 164

5.7 评价方法 168

5.7.1 方法概述 168

5.7.2 指标权重的确定 170

5.7.3 综合评价打分 170

5.7.4 综合评价值 172

第6章 军民融合与产业发展重点和措施 173

6.1 军民融合建设的领域重点 173

6.1.1 我国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173

6.1.2 具有军民融合发展前景的领域 174

6.1.3 国防科技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 180

6.2 促进军民融合的战略重点 183

6.2.1 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183

6.2.2 制定和实施以关键产品和技术为重点的专项规划 186

6.2.3 以高技术产品研发为突破口,加强军民行业之间的生产技术协作 188

6.3 促进军民融合的战略举措建议 189

6.3.1 完善体制,强化高层决策和综合协调职能 189

6.3.2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内部改革,加强相关机制建设 195

6.3.3 构建军民互动平台,打通军地技术及信息资源链接通道 199

6.3.4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形成保障军民融合的法律制度环境 201

附录A 军民融合体制问题研究 209

附录B 新时期军民融合途径研究 235

附录C 军民融合相关政策法规问题研究 254

附录D 军民融合信息平台研究 280

附录E 军民融合中介服务体系研究 289

附录F 军民融合重点发展领域研究 301

附录G 军民融合技术评估情况分析 313

参考文献 346

后记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