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文字学若干领域研究回顾 1
第一节 六书研究 1
一、六书的实质——“四体二用”说 1
二、六书的界线 7
三、新的汉字分类说 11
四、结论 12
第二节 传统字源学研究与现代字素分析 13
一、传统字源学研究和现代字素分析简介 13
二、传统字源学研究和现代字素分析存在的不足 14
三、结论 16
第三节 汉字拼音化研究 16
一、汉字拼音化道路是一条死胡同 16
二、日文为什么采用双文制 19
三、结论 20
第四节 古文字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一、古文字考释的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22
二、古文字学理论建设存在的不足 26
第二章 汉字形义理论研究 30
第一节 汉字理论研究的重点 30
第二节 汉字的造字手段研究 31
一、象征 31
二、义素意合 34
第三节 汉字表意方法研究 35
一、象形字的表意方法 36
二、指事字的表意方法 37
三、会意字的表意方法 37
第四节 提示符号理论与提示符号在字的结构中的作用研究 45
一、释名 45
二、提示符号与指示符号的不同 46
三、提示符号在造字中的作用 48
四、因不明提示符号而误释古文字举例 51
第五节 汉字表达难以表达的概念之方法研究 53
一、以具有某种功能的工具表达动作概念的本身或者以专门的工具表示使用这种工具的人 54
二、在观察生活的前提下,选择唯一恰当的事物、事件表达抽象的概念 58
三、用画意画出事件的全过程,使人由画意明概念 62
四、以张扬的动作表达相关的概念 63
五、运用提示符号使不明的事物明确化 63
六、运用提示符号使事物的区别明确化 66
七、运用有形之物的形体变化表示导致这种变化的事物或者原因 67
八、用人体的感受表达相关的概念 69
九、用“一”表示静止的平面,进而表达与静态相关的概念 71
十、汉字对极难表达的概念之巧妙表达举例 73
第六节 古文字形体避免歧解的方法研究 85
一、运用人的动作器官代替人表达概念 86
二、造字用生活中的“不可能”来导向人的思维 89
三、运用生活常识造字 90
四、造字严格按照一定的原则选择部件组字 92
五、运用提示符号 93
第三章 开展汉字形义理论研究的意义 95
第一节 指导古文字考释 95
一、释? 95
二、释作 96
三、释载 98
四、释身 99
五、释廷 100
六、释? 101
七、释光 103
八、释前 104
九、释先 104
十、释競 105
十一、释?、? 106
十二、释? 109
十三、释? 109
十四、释? 110
十五、释匕 111
十六、释? 114
十七、释粦 116
十八、释?、? 117
十九、释?、? 118
二十、释? 119
二十一、释?、?与?、? 127
二十二、释御 130
二十三、释闻、聖、听 131
第二节 正确把握字形结构包涵的文化内涵 133
一、说日晷的历史 133
二、说商代的“天”神 137
三、说甲骨文?字所包涵的相关农史信息 145
四、说商代的尸祭 148
五、说王亥 153
六、说铜管乐器的历史 153
七、说商代的哭祭 154
第三节 指导语言文字教学 155
一、讲授《左传·隐公元年》“不义不暱,厚将崩” 155
二、讲授《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156
三、讲授《左传·僖公三十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56
四、讲授《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156
五、讲授《左传·宣公二年》“贼民之主,不忠” 157
六、讲授《左传·宣公二年》“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158
七、讲授《左传》中的“败绩” 159
八、讲授中学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始龀” 162
第四节 正确解读历史文献,把握其历史价值 163
一、说“宜祭” 163
二、说“圣田”、“圣河” 165
三、说“?舟”、“析舟” 168
第五节 有利于正确把握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168
一、来与麦 169
二、?、?与疾 169
三、?、?与? 171
四、?与? 172
五、?与? 173
六、?与? 174
七、?与? 175
八、?与男 176
九、?与? 177
十、?、?与? 178
十一、?、?、?、?、?与? 178
十二、?、?、?、?、?与? 185
第四章 形声字发展问题研究 187
第一节 向光忠、黄德宽先生的形声字发展问题研究 187
一、增形别义 188
二、增形显义 192
三、动态地、多角度地研究形声字 197
四、全面地占有材料 198
第二节 关于形声字的若干问题 199
一、类形声字结构的会意字 199
二、部件与字义无义类关联者 200
三、真正的形旁没有被看成是形旁 202
四、后代认定的形旁有的违背了汉字字体演变的史实 202
五、形声字产生于添加提示符号用来提示声音或者提示意义 202
第五章 汉字与历史文化研究 207
第一节 汉字应被看作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三种重要资料 207
一、汉字反映文化较历史文献更加直观 208
二、汉字反映文化较历史文献所载有时更为可靠 209
三、与考古资料相比,汉字反映文化系统性稍强 210
第二节 汉字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成果 211
第三节 古代历史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2
一、应该引入实验的观念,努力使结论与历史实际一致 212
二、解决问题应该以基本文献为依据 212
三、有关商代历史研究,周代传下来的文献并不完全可靠,应该多方参证 216
四、使用甲骨卜辞和甲骨文材料以及甲骨卜辞和甲骨文研究资料应该慎重 217
第四节 运用汉字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原理与方法 219
附录 221
汉字起源问题 222
语言认知与古文字表达概念之方法探究举例 248
本书所释古文字索引 264
后记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