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奇岭村调查 汉族》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玉芬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1792214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奇岭村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资源、人口、文化、传统手工艺等情况。

第一部分 村庄 1

一、齐奇岭村概况 1

1.鄂伦春自治旗概况 1

2.阿里河镇概况 2

3.齐奇岭村变迁史 4

二、土地制度 20

1.土地类型 20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21

3.齐奇岭村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22

4.土地制度的沿革 24

5.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30

三、传统种植业 34

1.传统种植作物 34

2.生产工具 42

3.耕作方式 45

4.传统农产品销售方式 47

5.我们的想法 51

四、特色种植业 53

1.黑木耳的种植 53

2.销售方式 55

3.关于黑木耳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59

五、科技教育文化 62

1.科技 62

2.教育 71

3.文化 73

六、相关政策 76

1.发展政策 77

2.帮扶政策 81

3.福利政策 88

4.救济政策 93

5.完善齐奇岭村现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96

6.解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 97

第二部分 农户 99

七、传统种植户 99

1.积极向上的年轻夫妇——殷海军、徐秀华 99

2.种地、打工户——王友仁 102

3.种地、打工户——王春英 106

4.种地、打工户——林向阳 110

八、特色种植户(木耳、猴头菇) 114

1.“官职”最小的村干部——初贵友 114

2.年轻有为的特色种植能手——王志刚 118

3.致富能手——姜明项 121

4.种植木耳专业户——刘殿元 125

5.木耳、猴头菇种植户——李秀芳 128

6.种木耳、猴头菇的年轻富裕户——刘海霞 133

九、传统与特色结合的种植户 137

1.种田、种木耳户——曹美玲 137

2.种田、种木耳户——张静 141

3.种田、种木耳户——闫淑芳 145

4.种田、种木耳户——张秀军 149

5.多种经营户——石俊龙 153

6.种田、种木耳、养蜂户——杨泽静 157

7.种田、种木耳户——姜桂兰 161

8.种田、种木耳、打工户——王瑞香 166

9.种田、种木耳户——陈凤莲 169

十、养殖户 173

1.养羊户——贾庆 173

2.养羊、种木耳户——林财祥 177

3.养羊、种木耳户——王众 180

4.养羊、种地户——刘凤歧 184

十一、无地户 188

1.与小儿子一起生活——李清泉、马希琴 188

2.完全依靠打工户——王志文 192

3.齐奇岭村惟一的回族家庭,职工、打工户——王志丰、蓝玉玲 195

4.完全依靠打工户——懂凤清 199

5.依靠儿女养活——刘振恒、张桂琴 202

6.无土地、有低保、依靠打工户——刘炳珍 205

7.无土地、无低保、依靠打工、老年困难户——母德青、张淑琴 208

8.无土地、有低保、跑山户——赵连德 212

十二、低保、困难户 216

1.一家三口靠低保生活——刘淑敏、刘全幅 216

2.伤病低保户——陈玉珍 219

3.无地、无劳力低保户——陈青太 223

4.无地、有残疾子女户——张桂英、张新国 226

5.因病致贫的家庭——修玉文 230

第三部分 村民 235

十三、致富带头人 235

1.齐奇岭村党支部书记——闫传伦 235

2.齐奇岭村委会主任——李书仁 240

十四、个体经营者 246

1.农业机械修理工——王文棠 246

2.个体商户的代表——吕明 250

3.小卖部老板——曲长芬 254

4.乡村医生——申江波 258

5.“跑山”的人——高万军 262

十五、村里的“名人” 265

1.大兴安岭人——苑成义 265

2.见证齐奇岭村发展史——李景会、何雅荣 272

3.知识就是财富——林向富 276

4.齐奇岭小学的美术老师——白田华 281

5.齐奇岭村第一卫生室医生——李玉辉 285

6.齐奇岭村基督教的负责人——牟秀芳 292

十六、特殊村民——林业退休工人 297

1.林业退休工人——刘瑞兆 297

2.双职工家庭——周灵阁 300

3.双职工家庭——杨树芹 303

附录 308

附录1.齐奇岭村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今后发展的思路 308

附录2.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齐奇岭村规划 311

附录3.齐奇岭科技示范村发展规划 317

附录4.鄂伦春旗阿里河镇执行的相关救济政策 321

附录5.问卷选 326

参考文献 351

后记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