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则 3
总则 3
第二篇 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 15
第一部 分编制概要 15
第二部 分规程编制 22
第一章 概况 22
第一节 概述 22
第二节 编写依据 25
第二章 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情况 27
第一节 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27
第二节 煤(岩)层赋存特征 29
第三节 地质构造 35
第四节 水文地质 40
第三章 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52
第一节 巷道布置 52
第二节 矿压观测 56
第三节 支护设计 58
第四节 支护工艺 66
第四章 施工工艺 76
第一节 施工方法 76
第二节 凿岩方式 78
第三节 爆破作业 81
第四节 装载与运输 88
第五节 管线及轨道敷设 90
第六节 设备及工具配备 93
第五章 生产系统 95
第一节 通风 95
第二节 压风 105
第三节 瓦斯防治 110
第四节 综合防尘 116
第五节 防灭火 118
第六节 安全监控 121
第七节 供电 124
第八节 排水 142
第九节 运输 149
第十节 照明、通信和信号 155
第六章 劳动组织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57
第一节 劳动组织 157
第二节 作业循环 160
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64
第七章 安全技术措施 166
第一节 “一通三防” 166
第二节 顶板 171
第三节 爆破 174
第四节 防治水 182
第五节 机电 190
第六节 运输 195
第七节 其他 205
第八章 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 208
第三篇 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 215
第一部 分编制概要 215
第二部 分规程编制 219
第一章 概况 219
第一节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219
第二节 煤层 220
第三节 煤层顶底板 224
第四节 地质构造 229
第五节 水文地质 231
第六节 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 233
第七节 储量及服务年限 236
第二章 采煤方法 238
第一节 巷道布置 239
第二节 采煤工艺 241
第三节 设备配置 251
第三章 顶板控制 255
第一节 支护设计 255
第二节 工作面顶板控制 263
第三节 运输巷、回风巷及端头顶板控制 267
第四节 矿压观测 273
第四章 生产系统 277
第一节 运输 277
第二节 “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 280
第三节 排水 292
第四节 供电 294
第五节 通信照明 296
第五章 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98
第一节 劳动组织 298
第二节 作业循环 301
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03
第六章 煤质管理 306
第七章 安全技术措施 308
第一节 一般规定 308
第二节 顶板 309
第三节 防治水 314
第四节 爆破 317
第五节 “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 319
第六节 运输 320
第七节 机电 323
第八节 其他 324
第八章 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 325
第四篇 附件 331
附件一 常用工程图例 331
附件二 支护设计参考 349
附件三 锚喷支护参数参考表 370
附件四 坑木和钢材对照参考值表 371
附件五 中国煤炭分类总表(GB5751—1986) 372
附件六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374
附录A 术语和词汇中英文的对照表 379
附录B 国内外矿产资源主要分类概略对比表 380
附录C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380
附件七 煤尘爆炸性鉴定规范(AQ1045—2007) 382
附录A 煤样采样标签内容 389
附录B 登记簿的格式 389
附录c 试样的标签格式 389
附录D 岩石采取说明书 390
附录E 工业分析报告表格式 390
附录F 煤尘爆炸性鉴定原始记录格式 390
附录G 实验室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表 391
附件八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 392
附录A 矿用开关瓦斯电闭锁接线 405
附录B 低浓度载体催化式甲烷传感器调校方法 406
附件九 煤矿通风能力核定标准(AQ1056—2008) 407
附录A 煤矿通风能力核定程序 416
附录B 煤矿通风能力核定报告内容 416
附件十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418
附录A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基本情况调查表 440
附录B 煤与瓦斯突出记录卡片 441
附录C 矿井煤与瓦斯突出汇总表 442
附录D 保护层保护范围的确定 443
附录E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基本流程参考示意图 446